×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重量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9版

包邮“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重量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9版

1星价 ¥65.5 (8.7折)
2星价¥65.5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084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72
  • 出版时间:2012-07-01
  • 条形码:9787513208468 ; 978-7-5132-0846-8

内容简介

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二章,靠前章导言介绍中医学科理论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特点;第二章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分别介绍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及外感六淫、内生五气、脏腑病证及气血津液的辨治概要。

目录

总 论
**章 导言
**节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和范围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术发展源流
第三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思路与原则
**节 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思路
第二节 病证结合的辨治思路
第三节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治原则

第三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概要
**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二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各 论
**章 肺系病证
**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哮病
第四节 喘证
第五节 肺胀
第六节 肺痈
第七节 肺痨
第八节 肺痿

第二章 心系病证
**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附真心痛
第三节 厥证
第四节 不寐
附 多寐
附健忘
第五节 痴呆
第六节 癫狂
第七节 病病

第三章 脾胃病证
**节 胃痛
附吐酸
附嘈杂
第二节 痞满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噎膈
附反胃
第六节 腹痛
第七节 痢疾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便秘

第四章 肝胆病证
**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附萎黄
第三节 积聚
第四节 鼓胀
第五节 眩晕
第六节 头痛
第七节 中风
第八节 瘿病
第九节 疟疾

第五章 肾系病证
**节 水肿
第二节 淋证
附尿浊
第三节 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 阳痿
第六节 遗精
附早泄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节 郁证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痰饮
第四节 消渴
第五节 内伤发热
第六节 汗证
第七节 肥胖
第八节 虚劳
第九节 癌病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节 痹证
第二节 瘘证
第三节 颤证
第四节 痉证
第五节 腰痛
附录中医内科学常用方剂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第二章 心系病证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藏神明,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心之阴阳气血是其进行生理活动的基础。心气心阳主要温煦和推动血液运行(主血脉),心阴心血则可濡养心神(主神志)。心的病理表现主要为血脉运行的障碍和情志思维活动的异常。  心系病证的病因主要有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年老体虚、外邪侵袭等,病机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为心之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者为痰、饮、火、瘀等阻滞,致心脉不畅。正虚邪扰,血脉不畅,心神不宁,则为心悸;寒、痰、瘀等邪痹阻心脉,胸阳不展,则为胸痹;阳盛阴衰,阴阳失调,心肾不交则为不寐;痰气痰火扰动心神,神机失灵,则为癫狂;痰凝气郁,蒙蔽清窍,元神失控则为癇病;髓减脑消,或痰瘀痹阻脑络,神机失用,则为痴呆;气血逆乱,阴阳之气不能相接,则为厥证。根据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将心悸、胸痹、不寐、癫狂、癇病、痴呆、厥证归属为心系病证。  由于五脏相关,心系病证与其他脏腑病变亦有密切联系。心病日久,可以累及他脏,从而合并他脏疾病。如心悸、胸痹日久,心之气阳进一步耗伤,阳虚水泛,可出现咳嗽、喘证、痰饮、鼓胀、水肿等病证,甚至阴盛格阳,可出现心阳虚衰之喘脱。同样,他脏之病日久亦可导致心系病证产生。如咳嗽、哮证、肺胀日久伤及正气,心肺气虚而致心悸;或眩晕、头痛等病久则肝。肾阴精损伤,心肾不交而成不寐;或消渴日久,阴虚燥热,痰瘀阻络而致胸痹。因此,临证时应将心系病证与他系病证联系互参。  **节 心悸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等症。按病情轻重分为惊悸和怔忡。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日:“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记载脉律不齐是本病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日死,乍疏乍数日死。”这是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关系的*早记载。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元代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明·虞抟《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日:“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清代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医林改错》中记载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根据心悸的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等,以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一、病因1.体虚劳倦禀赋不足,素质虚弱,或久病伤正,耗损心之气阴,或劳倦太过伤脾,生化之源不足,气血阴阳亏乏,脏腑功能失调,致心神失养,发为心悸。如《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所言:“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  2.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济生方·惊悸论治》指出:“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长期忧思不解,心气郁结,阴血暗耗,不能养心而心悸;或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心神失宁而心悸。此外,大怒伤肝,大恐伤肾,怒则气逆,恐则精却,阴虚于下,火逆于上,动撼心神亦可发为惊悸。  3.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温病、疫毒均可耗气伤阴,气阴两虚,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