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新版)(第9版)/刘清泉/十二五规划

包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新版)(第9版)/刘清泉/十二五规划

1星价 ¥47.4 (8.8折)
2星价¥47.4 定价¥5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2138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0
  • 出版时间:2019-07-01
  • 条形码:9787513213813 ; 978-7-5132-1381-3

内容简介

  《中医急诊学(第9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秉承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特点,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医急诊学理论。总论部分探讨了中医急诊学概念、发展简史,急危重病病因、病机、发病学说,探讨了急诊危重病的辨证论体系以及中医急诊学科的地位、急诊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的诊疗思路等;证候篇部分探讨了急症常见证候的辨证救治;疾病篇部分探讨了急危重症及各科常见急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原则等;急诊技术篇介绍了急诊常用急救技术。  《中医急诊学(第9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供各中医院校本科生、长学制学生、研究生及临床各科医师尤其是急诊工作者参考。

目录

**篇 总论
**章 概论
**节 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第二节 中医急诊学的地位
第三节 中医急诊学的源流
第四节 中医急诊学研究现状及展望
第二章 急危重症病因病机
**节 急危重症病因
第二节 急危重症发病
第三节 急危重症病机
第四节 急危重症传变
第三章 急危重症辨证体系
**节 三态论与三纲辨证
第二节 三态论与八纲辨证
第三节 三态论与脏腑辨证
第四节 六经辨证蕴含了三态论的思想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是三态论的典范
第四章 急危重症治则治法
**节 治则
第二节 治法
第五章 急危重症救治方法
**节 急救法源流
第二节 常用急救方法
第六章 急危重症护理特点
第七章 急诊科(室)的建设

第二篇 证候
**节 高热
第二节 疼痛
Ⅰ急性头痛
Ⅱ急性腰痛
Ⅲ急性腹痛
第三节 喘促
第四节 眩晕
第五章 神昏
第六节 暴吐
第七节 暴泻
第八节 水肿
第九节 斑疹
第十节 急性出血
第十一节 厥证

第三篇 疾病
**章 急危重症
**节 脱证
第二节 脓毒症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绩合征
第四节 猝死
第五节 心衰
第六节 关格
第二章 急性中毒
**节 中毒总论
第二节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三节 急性酒精中毒
第四节 食物中毒
第五节 药物中毒
第三章 内科急症
**节 风温肺热
第二节 喘证
第三节 气胸
第四节 猝心痛
Ⅰ 厥心痛
Ⅱ 真心痛
第五节 心悸
第六节 急黄
第七节 急性胆胀
第八节 急性脾心痛
第九节 疫毒痢
第十节 时疫霍乱
第十一节 急淋
第十二节 急肾风
第十三节 中风
第十四节 痉病
第十五节 痫病
第四章 外科急症
**节 肠痈
第二节 肠结
第三节 急性创伤
Ⅰ 头部创伤
Ⅱ 胸部创伤
Ⅲ 腹部创伤
第四节 烧伤
第五节 冻伤
第六节 丹毒
第五章 妇科急症
**节 痛经
第二节 崩漏
第三节 异位妊娠
第四节 产后发热
第五节 急性盆腔炎
第六章 儿科急症
**节 急惊风
第二节 小儿重症泄泻
第三节 重症肺炎喘嗽
第七章 耳鼻喉科急症
**节 急喉风
第二节 鼻衄
第三节 暴聋

第四篇 常用急救诊疗技术
**节 气管插管术
第二节 气管切开术
第三节 机械通气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穿刺术
Ⅰ 腰椎穿刺术
Ⅱ 骨髓穿刺术
Ⅲ 腹腔穿刺术
Ⅳ 肝脏穿刺术
Ⅴ 胸膜腔穿刺术
Ⅵ 心包穿刺术
Ⅶ 膀胱穿刺术
Ⅷ 中心静脉压测定术
Ⅸ 锁骨下静脉穿刺术
Ⅹ 颈内静脉穿刺术
Ⅺ 股静脉穿刺术
Ⅻ 动脉直接穿刺插管术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急诊学(第9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一、研究现状及成果  (一)诊断、疗效标准规范化  中医急诊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要与国内外医学接轨,首先就要依据中医理论、中医特色在临床中进行诊疗标准规范化的研究。其内容组成包含病名、诊断、疗效三个标准。中医病名是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不可废除。但其广泛的内涵却严重影响着研究水平、学术水平的纵深性提高,不可墨守,必须规范。  王永炎院士领导的脑病急症协作组对中风病的病名诊断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三层诊断法,即包括病名、病类、证名的全病名诊断。统一命名为中风病,又称卒中(内中风),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颈内动脉系统病变。病类按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名9条。其中中经络5条: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中脏腑4条: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痰热内闭心窍证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其病名诊断的描述举例为“中风病,中脏腑,痰热内闭心窍证”。中风病名诊断经全国三十多个医疗科研单位22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而具科学性和可行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医急诊的学术发展。  胸痹急症协作组对胸痹病的诊断做了探讨,提出了“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法”。首先将中医病名内涵赋以西医病名,实现规范化,即胸痹病相当于冠心病,把5个临床类型全部归人中医病名内涵,即胸痹心痛相当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相当于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水相当于冠心病心力衰竭,胸痹心厥相当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胸痹心脱相当于冠心病心脏骤停。再分6个证名,即心气虚损证、心阴不足证、心阳不振证、痰浊闭塞证、心血瘀阻证和寒凝气滞证。其病名诊断的描述举例为“胸痹心痛,心气虚损兼痰浊闭塞证”。胸痹病名诊断经全国近20个医疗科研单位1800多例患者的反复临床验证而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此外血证协作组对吐血黑便诊断标准的含义定为血由胃来,从窍而出。厥脱协作组明确厥脱证是指邪毒内陷或内伤脏气或亡津失血所致气机逆乱、正气耗脱的一类病证,以脉微欲绝、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为主症,并提出西医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可参照本病辨证。  在病名方面无法运用传统中医学概括者,及时地推出现代医学的病名,如王今达教授领导的多脏衰协作组不仅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的病名,而且较早地在国内制定了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危重程度的判定标准,同时归纳总结了本病“三证三法”的辨证体系,提出了“菌毒并治”的创新理论,在世界危重病医学范围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诊断标准突出诊断要点,从主症与兼症加以描述,并指出诱发因素,还合理地吸收现代医学如生化、细菌、免疫、X线、CT、B超等诊断标准,补充有意义的体征和理化检查内容。疗效标准采用计量评分法,采用四级制。特别是对中医证候学的判断由以往的定性法改为目前的定量法,增强了评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早在1984年就组织制定中风、外感高热、胸痹心痛、血证、厥脱证和急性胃痛6个内科急症的诊疗规范,于1989年试行,后又补充了头风、痛证、风温肺热病、温热、多脏衰5个诊疗规范,印成《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一书在全国推行使用,使中医急症诊疗标准规范化迈出了可喜而扎实的一步。(二)辨证方药序列化中医诊治急症的理法,既是对急症临床诊断和治法用药的学术归纳,也是对急症病因、病理、病性、病位和病势的综合分析,具有具体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理论特色,是探索和开拓中医治疗急症的临床基础,所以成为近年各地开展中医治疗急症都十分重视的又一特点。  保持急症辨证论治的理法特色,从方法学的角度而论,主要是通过有效治法方药的药效学研究来体现,这种研究方法对阐明和印证中医“证”的病机理论及其证治规律,具有现代科技进步的内容。这样“以药探理”的研究方法,为深入探讨急症理法方药的内在联系,揭示急症的治法特点,开拓了新的途径,扩大了一批传统方药的急救应用范围,明显地提高了急救的疗效。  目前,中医急症方药的研究已从单一的治法方药向辨证序列方药方面发展,在中医药理论特别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急症方药强调按病种、病机、病情序列配套。如治疗胸痹心痛,速效止痛分辨寒证、热证,既“急则治标”止痛为先,又“缓则治本”治病为根,研制出组方新、工艺新、标准新的序列方药,在临床配套使用中,明显提高了中医诊治胸痹心痛的疗效水平。对暴喘的治疗,中医认为肺肾之虚为本,痰瘀交阻为标,但在论治时,攻实则伤正,而补虚则助邪,此时应当标本兼治,而不能一味攻邪或扶正。经临床观察,采用一日两方标本兼治法,疗效不仅较一日一方治标法好,而且还较一日一方标本兼治为佳,投药方法的辨证序列配套也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另外,中风病、外感高热、急性血证以及急性胃痛等病证也分别实施了辨证方法的序列配套,使中医诊治急症的临床疗效明显地迈上了新台阶。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