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培训教材/配增值)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培训教材/配增值)

1星价 ¥41.6 (8.0折)
2星价¥41.6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007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7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117300766 ; 978-7-117-30076-6

内容简介

本书参照规培大纲要求,以常见病临床诊断与处理的实践为写作框架,知识点作为临床实践的理论支撑,通过病例引导的方式,涵盖相关病种诊断、辨治、调护及随访中的要点,实时穿插提问,启发读者回顾相关知识,引导临床思维,培养临床能力,旨在提高年轻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临床知识点与临床能力的对接。

目录

上篇 中医经典理法与临床
**章 《内经》理法与临床
**节 治病必求于本
第二节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第三节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第四节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
第五节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第六节 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第七节 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命
第八节 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第九节 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
第十节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第十一节 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第十二节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第十三节 治痿者独取阳明
第十四节 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第十五节 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
第十六节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第十七节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第十八节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第十九节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第二十节 上工治未病
第二十一节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第二十二节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第二章 《伤寒论》理法与临床
**节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第二节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第三节 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第四节 表里先后治疗思想
第五节 汗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六节 吐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七节 下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八节 和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九节 温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节 清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十一节 “厥应下之”与“厥不可下之”
第十二节 护胃气思想
第十三节 扶阳气思想
第十四节 存津液思想
第三章 《金匮要略》理法与临床
**节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第二节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第三节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常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四节 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第五节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第六节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第七节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第八节 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第九节 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第十节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
第四章 温病学名著理法与临床
……

下篇 中医经典方药与现代临床

主要参考书目
复习思考题答案要点与模拟试卷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医临床经典概要(第2版)》:  临床适应证:“汗法”在《伤寒论》除被广泛应用于外感表证以外,也用于风湿痹证等杂病。而《伤寒论》所论述的表证,多是感受风寒之邪的表证,治疗上也是以辛温解表为主,或辛温发汗,或解肌祛风,或微发其汗。其次,还应用于多种疾病兼有表证者。如表邪入里化热的大青龙汤证,胃肠有热兼表证的葛根芩连汤证,脾胃虚寒兼表证的桂枝人参汤证,外感表证加水饮不化的五苓散证,表证加郁热的柴胡桂枝汤证,还有外有表邪瘀热在里发黄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等。另外,亦见于有些杂病自汗出的桂枝汤证,少阳郁热阳微结的小柴胡汤证,少阳兼阳虚水饮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风寒湿痹的桂枝附子汤证等等。  “汗法”的应用,应该抓住时机,顺势而为。若应当使用“汗法”而未能及时发汗易延误病情,导致腠理闭塞、营卫不通、病邪人里而变生他证。相反不应该发汗而使用“汗法”,则会使腠理开泄,可以损伤卫气,进而容易导致外邪入侵,甚至可以伤阳气,耗津液,引发他变。因此,把握“汗法”使用的时机很重要。我们应紧紧抓住邪尚在卫表,在皮毛、肌腠,而暂未人里的阶段,通过合理发汗,以迅速逐邪外出。延误发汗则可能有邪恋之虞;操之过急又有祛邪不尽之虑;汗多容易亡阳竭液;汗少又会造成病邪除之不净。  发汗务求适度。发汗要有度,发汗后要注意调护。《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有过相关记载:“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桂枝汤方后注指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明确指出,发汗当持续汗出,微微汗出,手足俱有汗出,而不能令大汗淋漓。另外,发汗过多还会导致一些其他疾病。如《伤寒论》第65条日:“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提醒我们发汗不可过度。相反,如果发汗不够彻底,同样无法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如《伤寒论》第48条日:“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当汗不汗,其人躁烦。”提示我们发汗不及时,或未得其法,都可能导致病情进展。  “汗法”有峻汗、小汗、缓汗、微汗之分。峻汗或称速汗,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可迅速发汗,代表方麻黄汤;外感风寒,内有里热,“寒闭其热”者,代表方是大青龙汤。小汗法,主要适用于风寒蕴于肌表,汗不得出,病情较轻的病证,代表方桂枝麻黄各半汤。缓汗法,主要适用于卫阳不足、外感风邪的表证,代表方是桂枝汤;外感病发汗太过,导致阳气亏虚,风邪留恋,漏汗不止者,代表方可用桂枝加附子汤,缓汗兼以温阳。外感病误用汗下,外邪内陷,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代表方是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当微微发汗,兼以清里热。素体阳虚,外受风寒,发热,脉沉者,代表方是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可微微发汗,兼以扶阳气。  另外,还有学者根据所感病邪以及患者体质,归纳“汗法”为以下几方面:解肌发汗法,适用于太阳病表虚证,可用桂枝汤;辛温发汗法,适用于太阳病表实证。外感表证轻者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重症可用麻黄汤、桂枝汤。发汗兼以辛寒清热法,适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俱实者,代表方是大青龙汤;蠲饮发汗法,适用于外感风寒,水饮内停者,代表方是小青龙汤。扶阳发汗法,适用于表证未解,阳气已虚,漏汗不止者,方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清解发汗法,适用于表邪未解,湿热郁于里,发黄者,方可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温阳发汗法,适用于太阳误下后所致协热利,心下痞硬,表里俱病者,代表方是桂枝人参汤。发汗兼以利水化饮法,适用于太阳病表证不解,水饮不化者,即五苓散证;发汗兼以清解郁热法,适用于外感病表证不解,内有郁热,胸胁苦满,胃脘不舒,口苦心烦者,即柴胡桂枝汤证。发汗兼调补阴阳法,适用于误下后,正伤邪陷,上热下寒所引起的麻黄升麻汤证;发汗兼以和营逐瘀、破秽行滞法,适用于太阳病,误下后损伤脾胃所致的桂枝加大黄汤证。临证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辨证选方。  “汗法”禁忌,即诸不可发汗之证。《伤寒论》设专篇讨论。对“汗法”禁忌证,论述甚多。《伤寒论》明确指出不可发汗的条文有20余条,简而言之,可概括为以下几点:阴虚不可发汗;阳虚不可汗;气血亏虚者不可发汗;病人少阳不可单纯发汗;太阴病里虚寒证不可发汗;少阴病禁单纯发汗;淋家,湿热盛,不可辛温发汗;衄家,阴血不足,不可用辛温发汗;太阳温病,禁用辛温发汗;阳明里热不可单行发汗;误下里虚不可单纯发汗等。《伤寒论》对汗法提出的禁忌,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论不可发汗,往往是禁止峻汗,或单纯的辛温发汗。临证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相应不同的治法。  关于“汗法”服药后护理,包括饮食调养,《伤寒论》非常重视。一般在应用汗法后,要求嘱咐患者“温覆”加盖衣被,并喝热汤,或热粥,努力使身体微微汗出,如此方能取得“立竿见影”之效。桂枝汤方后注,论服药后调护,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为发汗法药后调护提供了示范。因热稀粥为水谷之物,谷气能充汗源,热力又能鼓舞卫气,可助药物更好地发挥发汗作用,以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而药汤、汤粥、水等液状物“温服”,可避免“生冷”损伤人体阳气。“粘、滑、肉、面”等黏腻之物碍阳,“五辛、酒酪”助阳,“臭恶”耗气,都不利于解表药发挥作用,故应禁之。  “汗法”用之得当,常有“立竿见影”之效。而误用“汗法”,或“汗法”用之不当,则容易发生变证,或加重病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误用“汗法”或用之不当,包括哪些情况?具体可分为汗出不彻、汗出太过、不当汗而汗三种情况。《伤寒论》,经统计有关条文共有60条,分布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诸篇。如《伤寒论》第16条指出:“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强调误用汗法等而导致津液损伤,产生坏病。《伤寒论》第89条指出:“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说明误汗更可损伤胃阳。总的来说,误用“汗法”或发汗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伤阳以心肾脾胃为主,伤阴以胃津、营阴为主。实际上,也经常因误治,导致病情进展,病邪内陷。如所谓“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临床应用“汗法”不仅要严格把握适应证,还要掌握出汗的度,既不可汗出过多,也不能汗出不彻。  综上所述,《伤寒论》对“汗法”应用的适应证、发汗时机与度的把握等,已有非常全面的论述。深入领会张仲景“汗法”临床思维,把握临床应用“汗法”原则,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