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72136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78页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307213678 ; 978-7-307-21367-8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民俗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就其历史沿革, 发展概貌, 特点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另外配有图片, 对所介绍民俗食物进行说明。本书从中国民俗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展开, 分别就其历史沿革, 发展概貌, 特点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另外配有图片, 对所介绍民俗食物进行说明。

目录

**章 服饰民俗
**节 中国民俗服饰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社会——走向美的蒙昧时代
二、夏、商、周时期——等级分明.礼法至上
三、春秋战国时期——创新多变.类型多样
四、秦汉时期——统一服制.古朴庄重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交融,宽衣博带
六、隋唐五代时期——开放自由,繁华多样
七、宋辽金元时期——各具亮点,织艺精良
八、明清时期——端庄传统,落日余晖
九、民国时期——东西交错,服饰等级弱化
第二节 中国服饰特点
-、鞋
二、衣裳
三、帽子
四、配饰
第三节 少数民族服饰
一、蒙古族
二、满族
三、朝鲜族
四、维吾尔族
五、藏族
六、苗族
七、土家族
八、彝族
九、壮族
十、侗族
十一、黎族
十二、傣族

第二章 食
**节 食制食俗
一、烹饪器具
二、饮食结构
三、饮食礼仪
第二节 节日祭祀食俗
一、南方祭祀食俗
二、北方祭祀食俗
第三节 特色风味食俗
一、八大菜系
二、各地风味小吃
第四节 食疗文化
一、白、辛归肺肠
二、黄、甘入脾胃
三、红、苦养心肠
四、青、酸照肝胆
五、黑、成补肾助膀胱

第三章 住
**节 中国古代建筑构成介绍
一、柱子
二、梁
三、斗拱
四、檩
五、椽
六、枋
七、天花
八、雀替
九、线脚
十、柱基
十一、筒瓦
十二、脊
十三、台基
十四、屋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制
一、楼
二、亭
三、阁
四、榭
五、轩
六、廊
七、舫
八、斋
九、堂
十、厅
十一、馆
十二、塔
十三、阙
十四、坊表
十五、坛
十六、影壁
十七、殿
第三节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一、四合院的历史发展
二、窑洞的历史发展
三、镬耳屋的历史发展
四、天井的历史发展
五、土楼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中国代表性民居建筑
一、北京四合院
二、天津大院
三、徽州民居
四、山西晋中大院
五、客家土楼

第四章 行
**节 出行前的准备
一、出行前问吉凶
二、翻阅“旅行手册”
三、行李物品
四、道路
第二节 出行途经之桥梁
第三节 住宿之客栈
一、客栈称谓之变(旅馆)
二、客栈的构成
三、客栈的特点
四、客栈文化
第四节 交通文化
一、各个朝代的交通
二、中国古代著名交通路线
三、中国古代交通管理制度
四、交通的文化意蕴及影响
五、驿站
第五节 出行的方式
一、步行
二、车行
三、轿行
四、船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民俗传统》:  **章 服饰民俗  **节 中国民俗服饰的发展脉络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中,服饰文化是其中不容小觑的一部分,服饰在人类发展史中是文明的代表,我国绚丽的服饰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向世界展示着文明古国的魅力。我国服饰的演变更是一轴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画卷。  一、原始社会——走向美的蒙昧时代  人们总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感慨人的一生。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初演变为人时,与动物一样是“赤条条”的。*初的原始人并没有两性区别的概念,服饰的产生也并不是出于美观或遮羞的目的,而是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为了抵御在采集狩猎中的寒冷、日晒、雨雪等,把树叶、兽皮披在身上,这可以说是服饰*早的起源了。后来,石器时代到来,我们的祖先开始运用石器制作衣物,服饰制作开始逐步走向精细。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周口山顶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经过打磨,通体均匀光滑,长达8,2厘米,直径约为3,1毫米,经过18000多年,针孔仍然依稀可见。这是目前出土的*早的制衣工具了。此外,考古人员在新石器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用于纺织的服装材料,如葛布、丝绸残片,还有装饰用的贝饰以及纺织用的工具。  (一)纺织工具的进步  在新石器时代,纺织工具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石质、木质、陶质的纺轮。目前出土的纺轮数量多,以陶质和石质为主。石质纺轮是打磨而成的,相较于其他材料的纺轮,石质纺轮是*早的一种。陕西临潼姜寨曾出土过一枚石质纺轮的残片,直径约为7厘米,厚约1厘米,尽管没有纹饰,但被精细打磨。而陶质纺轮的制作工艺有所不同。它是烧制而成的,相对于打磨的石质纺轮,陶质纺轮的制作工艺更简单,且因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往往造型上更加精美,多以纹路装饰。  纺轮历经数千年保存下来,可推测织机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尽管,织机的有机木质材料难以保存,但不懈的考古工作者攻克了这一难题,在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了一些织机的部件,并研究推理出原始时代织机的形态是盘踞于人的腰部的木质织布机。  (二)纺织材料的多样  相关的典籍以及出土的文物,都证明了在原始时代纺织材料的变化。如《礼记》中记载:“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可见,当麻、丝出现后,取代了祖先一开始所使用的兽皮、羽皮。在新石器遗址中出土了麻织物、大麻的种子、葛布、丝绸残片等,植物纺织技术以及养蚕、取丝技术等发现和利用,改变了人类获得纺织材料的方式,为衣物类型的多样化提供了发展的条件。  (三)对美的追求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服饰再也不是仅为满足生存,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原始社会就有了很多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大多用兽牙、贝壳、石子等打磨、穿孔、串珠而制,用作头饰、项饰、手饰等。同时,纺织技术以及材料的发展,使衣物在满足基本的抵御自然侵犯的需求后,更能满足美观和舒适的要求。漫长的原始社会,服饰在缓慢发展中凝聚了人类的审美追求,赋予了服饰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夏、商、周时期——等级分明,礼法至上  自夏朝起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开始出现,服饰又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功能和内涵。一方面,对服饰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服饰种类越来越多样;另一方面,服饰蕴含了更多的文化印记,服饰与信仰、宗教、政权等联系起来,成了文化、规则的外显形式。  (一)服饰的基本形制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基本形制逐步建立的时期,逐步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形制,分别是上衣下裳的形制,和上下连属的服装形制。此后中国历代服装的变革、发展都是这两种基础形制的变化。  上衣下裳在这一时期是*主要的服装形制,也是*早形成的服装的基本形式,“衣裳”一词,大抵由来于此。上衣是玄色的,即黑色,这象征着天,下裳则是黄色的,代表地,在衣服的颜色上表征天与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地的崇拜。上衣的衣领开向右边,裳也就是裙,自然垂落,腰间乃系一宽边腰带。还束有一条上窄下宽的斧形的饰物,因其长度过于膝盖,而叫做“蔽膝”,“蔽膝”源于原始社会人类遮挡阴部之用,*初采用兽皮制作,后被保留下来,作为服装的一种配饰存在。在衣服的穿着方式上也有讲究,商周以来,中原地区的古人在穿上衣时,将衣服的左前襟盖在右边,叫作“右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左右对调,右前襟覆在左边上面,这就是死人的穿法了,左右区别代表着阴阳有别。现有的不少古装影视剧,也严格还原了这些细节,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他们的衣襟都是右衽的,但是遵照右衽这一穿着方式的并不是所有人,比如当时的胡人穿衣就是“左衽”的。  ……

作者简介

李韬,生于1983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北京电影学院编剧进修班。从事过十年的编剧创作,作品登陆过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做过重庆市公安局民警,后辞职进入湖北文理学院当大学老师;做过特约记者,也做过自媒体创作者,作品点击率破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