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科普理论与研究实践:互联网+科普理论与实践(精装)

科普理论与研究实践:互联网+科普理论与实践(精装)

¥34.7 (3.5折) ?
1星价 ¥49.5
2星价¥49.5 定价¥99.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6843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4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04684318 ; 978-7-5046-8431-8

内容简介

本教材采用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通过对新理论的梳理和分析,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互联网+科普”理论体系,在科学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厘清了“互联网+”语境下科普与社会、技术、文化和资源的相互关系,深入阐释了传统科普转型的动因、机理和模式。在对若干案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互联网科普发展现状、特点及问题,据此提出未来科普体系重构的原则、现实路径和对策建议,为实践提供创新范例和经验支持。本教材同时提供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线上课程,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主要章节包括:互联网+: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互联网+科普的构成要素与系统结构;互联网+科普的需求、功能与形态演变;互联网+科普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互联网+科普实践:科普场馆运营;互联网+科普实践:科普创意与活动策划;互联网+科普实践:科技信息传播。

目录

绪论1
一、问题缘起:信息科技革命背景下的科普1
二、科普理论研究现状与趋势6
三、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11
**章“互联网+”: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21
**节“互联网+”的内涵、本质与特征22
一、“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的背景22
二、“互联网+”内涵界定26
三、“互联网+”的本质与特征31
第二节“互联网+”技术体系35
一、移动互联网技术35
二、云计算技术37
三、大数据技术40
四、物联网技术42
第三节“互联网+”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模式45
一、“互联网+”的内在机理45
二、“互联网+”的运行模式52
第四节“互联网+”行动诉求、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59
一、“互联网+”行动诉求59
二、“互联网+”发展趋势64
三、“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策略66
第二章“互联网+科普”需求、形态与功能演变75
**节“互联网+科普”时代社会环境与需求演变76
一、“互联网+科普”时代社会环境76
二、“互联网+科i”时代科普需求演变81
第二节“互联网+”时代科普目标与形态转变88
一、“互联网+”时代科普目标与任务转变88
二、“互联网+”时代科普形态转变95
第三节“互联网+科普”功能演变105
一、“互联网+”时代科普范式转变的动力105
二、科学与公众关系模型分析111
三、“公众参与科学”模式的构建与检验——以果壳网为例119
第三章“互联网+科普”系统结构、机制与模式构建129
**节“互联网+科普”理念重塑130
一、“互联网+科咨”理念构建的社会背景130
二、“互联网+科普”理念构建的实践基础132
三、“互联网+科香”理念构建的核心内容136
第二节“互联I网+科普””系统构成要素139
一、科咨传播系统的基本构成140
二、科香参与主体141
三、科咨传播内容145
四、科普传播渠道148
第三节“互联网+科普”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151
一、科咨传播系统结构与特性152
二、科咨传播模式类型与内容154
三、科普传播的运行机制160
第四节“互联网+科普”战略及其实施路径170
一、“互联网+科吾”战略目标设定170
二、“互联网+科普”战略实施内容与路径173
三、“互联网+科i”战略的保障体系建设176
第四章互联网+科普”政策与管理体系构建185
**节“互联网+科普”政策体系建设186
一、科酱政策概念与体系构成187
二、我国科普政策体系及其演变趋势190
三、科普政策功能研究194
四、科普政策效应提升策略197
第二节“互联网+科普”组织管理机制建设200
一、科咨管理体系构建200
二、技术进步、鉏织变革与政府管理制度创新205
三、“互联网+”与科普管理模式创新208
第三节“互联网+科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10
一、科普人才定义与内容211
二、科香人才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13
三、科普人才培养需求与策略218
第五章“互联网+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构建225
**节科普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226
一、科咨资源的内涵、外延及特征227
二、科普资源建设现状231
三、科咨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243
第二节科技资源科普化及其共享机制构建245
一、科技资源科普化245
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248
第—霞“互联网+科普”资源平台建设254
一、“互联网+科普”资源建设的目标及其实施路线254
二、“互联网+科普”资源平台建设的目标与内容261
三、“互联网+科普”服务平台建设267
第六章“互联网+科普”传播模式构建277
**节新媒体时代科普传播模式创新278
一、科咨传播发展历程与趋势278
二、新媒体发展与科咨传播的互动机制282
三、新媒体科普传播要素分析——以科学松鼠会为例289
第二节新媒体科普传播的功能、特征与影响295
一、门户网站科普栏目的科普传播研究295
二、互动百科的科苦传播研究298
三、微博的科普传播研究301
第三节“互联网+”背景下科普传播机制构建304
一、“互联网+”时代科普媒介转型的目标与原则304
二、“互联网+”时代科普媒介转型策略与路径309
三、“互联网+”时代科普传播体系构建312
第七章“互联网+”与科技场馆教育模式创新322
**节科技场馆教育功能及其演变323
一、科技场馆的概念、类型及其发展323
二、科技场馆教育功能及其机制分析328
三、世界科技场馆教育功能演变及其启示333
第二节信息技术应用与科技场馆建设337
一、信息技术在科技场馆建设与运营中的应用337
二、数字化科技场馆及其建设344
三、“互联网+”与科技场馆发展349
第三节科技场馆传播与教育模式创新352
一、科技场馆媒介化及其路径352
二、科技场馆传播要素、功能与模式分析357
三、“大科学”视野下科技场馆教育模式创新361
四、科技场馆与STEM教育365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施威,男,1976年生,江苏徐州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院长助理,兼任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保护研究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江苏省农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品牌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科学文化、科技政策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制度变迁与传统农业改造”、江苏省高校社会哲学基金项目“媒介变迁与近现代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生科学史通识教育的模式构建研究”等。杨琼,女,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阶段发表CSSCI、中文核心论文4篇,主持中国科协研究生科普能力提升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各1项,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多次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