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包邮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1星价 ¥50.0 (7.4折)
2星价¥50.0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0427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1
  • 出版时间:2020-08-01
  • 条形码:9787308204279 ; 978-7-308-20427-9

本书特色

本书阐述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和反思,*终扬弃西方文明,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的思想历程。分析和归纳了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对世界的总体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所具有的相融性和相异性,揭示了中华民族为何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复兴逻辑。对当前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

内容简介

教育部哲社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号15YJA710017)。阐述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和反思,很终扬弃西方文明,创立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的思想历程。分析和归纳了中华很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对世界的总体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所具有的相融性和相异性,揭示了中华民族为何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以及如何借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中华很好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复兴逻辑。对当前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

目录

导论
一、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蕴结的生存智慧
三、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现实需要
四、近代中国文化衰落与复兴的内在逻辑

**章 借鉴哲学诠释学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和文化意蕴
**节 哲学诠释学及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一、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渊源
二、哲学诠释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三、哲学诠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
第二节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自信
一、哲学诠释学对“理解目的”的澄清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意蕴
二、哲学诠释学对“前理解”地位的澄清有助于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哲学诠释学对“创造性理解”的肯定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创新自觉
四、哲学诠释学对“对话”原则的强调有助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开放的文化品格
第三节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批判与创新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古、今、中、西的文明对话和视域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
四、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蕴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中西文化关于文化主题的不同理解
**节 中西文化不同的生存之道
一、中西文化对主客观矛盾的不同选择和应对
二、中西文化对人类主体能力的不同看法和思维模式
三、中西文化对合作关系的不同设计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理解的视域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生理解
二、儒家文化在“天人合德”思想基础上的人性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理解的视域比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学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融合
**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天人关系
一、自然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二、从否定性实践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文化自课义务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中国文化过早地进入人类文化的第二路向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及其文化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思考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辩证法的视域融合
**节 西方文化视域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古希腊的辩证法
二、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基于实践本体论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突破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中西文化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与侧重
一、西方文化对矛盾斗争性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
第三节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一、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相异性
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提升了中国辩证法的理性思维
三、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使中国文化走出循环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四、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中国文化注入革命精神
五、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六、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智慧使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获得检验和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观
一、西方文化重视自由的价值传统
二、马克思赋予自由以实践本体论的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把文化发展与劳动需要相结合
一、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与“文明异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揭示了劳动需要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三、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超越“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
**节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反思
一、虚无主义:现代性反思的重要范畴
二、尼采提倡“积极的虚无主义”及其对中国文化反思的启示
三、海德格尔提倡“诗”与“思”及其对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虚无主义的剖析与超越
一、马克恩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理论关切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剖析虚无主义的科学方法
三、马克思对尼采虚无主义批判的超越
四、马克思关于虚无主义的超越方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可能性
一、克服虚无主义:中国现代性建构必然遭遇的历史课题
二、中国儒家“情本体”文化的实践智慧
三、“感觉共享”:中国传统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可能性
四、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和谐”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期刊类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中国文化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跟中国悠久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客观辩证法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而已。《易经》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周易·泰》)。《道德经》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些都说明中华民族是通过观察、分析自然现象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的。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面对生生不已的自然现象,大自然中“到处盛行的”对立统一关系很早就被人们意识到,并且人们逐渐把握到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循环往复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形成了整体性的宇宙观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  中国文化认为宇宙是一体而有机的,天地间的每个成分跟其他的成分相互关联,在这样的宇宙观里,没有绝对的矛盾,只有相对的矛盾。在中国人的文化视域中,自然界的一切构成要素都是协同鼎新的共生关系。事物之间的差异不存在价值的高低,而是阴阳偶对的关系,如《易传》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认为相反属性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相反属性总是并存着,它们相反相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不是阴打败阳或阳打败阴,而是阴阳结合才能演变出万物。“阴阳和合”的宇宙观是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精髓。安乐哲和田辰山指出,中国文化中的阴阳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需要。如上需要下,前需要后,美需要丑,每一端只能借助另一端获得自己的规定性。有一物必有与之相反者以对之,二物相系不离。也就是说,中国的辩证法思维不是上帝跟魔鬼,阴和阳不是哪个好哪个不好,而是可以相互渗透和补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同一个人对你来说是阳,对他人来说是阴,非常灵活。不是一边是绝对圣洁,一边是绝对邪恶。可以融合多种相互矛盾的思想和事物,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  在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关系中,二者相互作用,导致不可避免的变化。农业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对自然界的运动变化非常敏感,在“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生老病死”的循环往复、永恒轮回中,先民们深深地感受到相反相成,矛盾向它的对立面转化是大自然的运动规律。老子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七十六章》)又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它。  阴阳互动,生生不已,导致世界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易传》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世界的流变是通过一系列变革、革新形成的,人也必须与时偕行,要“通变”“革命”。总之,中国人从自然现象中看出了对立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规律,黑格尔说,阴阳观念是中国人智慧的全部科学,指的正是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传统辩证法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还跟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有关。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以伦理组织社会,不似西方文化以集团组织社会,这就使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冲突不强。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假如西洋可以称为阶级对立的社会,那么,中国便是职业分途的社会。”中国历史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中“土地集中垄断之情形不著,一般估计,有地的人颇占多数”。工商业依附于农业,生产和资本集中不著,遗产均分的习俗加剧了财产占有的分散化。所以“秦汉以来之中国,单纯从经济上看去,其农工生产都不会演出对立之阶级来”。“两千年来,常常只是一种消极相安之局,初未尝举积极统治之实。”相对封闭、狭隘的小农经济生活虽然不利于扩大人们的社会交往,但是只要没有外族的入侵,中国人在“小富即安”的价值理念下,还是比较容易过上平凡、真实、快乐的生活的。中国人很早就把文化的重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转移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安心经营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强调的是爱和相互融合的能力。儒家文化致力于培养人们从家庭伦理生活中体验人生快乐的能力。  ……

作者简介

  李颖,女,1972年生,浙江绍兴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出版《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1项,厅市级课题4项。获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课程建设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