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705282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4
- 出版时间:2020-07-01
- 条形码:9787547052822 ; 978-7-5470-5282-2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以客观的态度表现时代精神的传世经典。书中所描写的时代背景上推到19世纪60年代正值交替时代的俄国。古老的国家,正如上了年纪的老人,步履蹒跚;许多年轻人看不惯这种保守、封建与积习。这种形势下,凡有志青年,谁不思改革弊端,振兴国家?由此,作为俄国文学史上**个俄国“新人”——巴扎洛夫应运而出。他率先传达出平民知识分子已成为生活主角的时代信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个性给人以鲜明印象。
内容简介
小说描述的主题是父辈与子辈之间的冲突。主人公巴扎罗夫代表的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而巴威尔和尼古拉则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义贵族。两代人之间就如何对待贵族文化遗产、艺术与科学,人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社会与教育,个人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各抒己见,故事也围绕此主题展开。
目录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节选
**章 “彼得,怎么,还没看见吗?”一位四十多岁的老爷问道。在1859年5月20日这天,他光着头,穿着沾满灰尘的大衣和方格眼儿的裤子,从大道旁的马车店里走出来,站到门前低矮的台阶上,问他的仆人。他的仆人是个大脸盘,下巴上长出些浅色的茸毛,瞪着一双浑浊无神小眼的小伙子。 仆人的一切,包括耳朵上的绿松石耳环,抹了油深浅不一的杂乱头发和那毕恭毕敬的举止,都显示出他属于受过教育的新一代。他按照主人的意思,向大道瞧了瞧,回答道: “什么也看不到,还没影儿。” “什么也看不见吗?”老爷又问。 “什么也看不见。”仆人重复道。 老爷叹了口气,坐到一个小椅子上。现在,趁他收腿坐着、沉思着打量四周的时候,且让我给读者介绍一下。 他叫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在离这马车店十五俄里(1俄里约等于1.06公里)的地方,他有一处蓄有二百个农奴的上好庄园,或者按照他把土地分租给农民以后的说法,这是个二干俄亩(1俄亩约等于1.Og公顷)的“农场”。他父亲是一位曾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拿破仑入侵俄罗斯、火烧莫斯科)的将军,一个识字不多的粗人,地道的俄罗斯人。他戎马一生,起初当旅长,后来做师长,常驻外省,由于他的职位高,在驻地也有点儿名望,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尼古拉·彼得罗维奇生在俄罗斯南方,同他哥哥帕维尔(以后会提及)一样,十四岁前是在家中受的教育,处于庸俗的家庭教师、举止随便却奴颜婢膝的副官和联队司令部军官们的簇拥之中。他母亲娘家姓科利亚津,闺名阿嘉特,成为将军夫人之后,便称作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基尔萨诺娃。这位“官太太”头戴华丽的帽子,穿沙沙作响的绸缎衣服,在教堂里总是**个抢上前去吻十字架,讲话大声大气,且说个不停。每天清晨让孩子吻她手问安,睡前她向孩子祝福道别,总之,她过着称心如意的日子。尼古拉·彼得罗维奇虽为将军之子,却没有一点儿勇敢之举,甚至还落得个“胆小鬼”的绰号。尽管如此,他必须像他哥哥帕维尔那样参军从戎。然而,就在任命到达的那一天,他摔伤了腿,在床上躺了两个月,成了个“瘸子”。父亲对他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便让他改做文职。在他满十八岁时,送他去彼得堡上了大学。恰好他哥哥此时做了近卫军的军官,于是兄弟俩合租了一套房共同生活,在他们的表舅伊利亚·科利亚津——当时的一位显贵大官的照料下生活。 父亲回到他的师团和夫人在一起生活,偶尔给他们写信,四开灰色信纸上写满了一个个斗大公文字,只在信的末了才十分显眼地签上“彼奥得·基尔萨诺夫少将”,并在签字的四周费力地用“花边”围起来。1835年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从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基尔萨诺夫将军由于在阅兵中出现差错被解职,携夫人到彼得堡居住。他在塔夫里斯基花园附近租幢房子,并且加入了英国俱乐部(富翁、世袭地主、大官僚才能够加入的俱乐部),不料突然间死于中风。阿加福克利娅·库兹米尼什娜过不惯首都沉闷的生活,退职闲居的日子使她郁郁寡欢,不久也继之过世。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在双亲健在时就违背二老的心愿,爱上了房东——公务员普列波洛温斯基的女儿。这是一位所谓“思想开通”的漂亮小姐,常常研读杂志中“科学”栏目的严肃文章。双亲死后服丧期一满,他便和玛丽娅结了婚,舍弃父亲为他谋到的皇室地产局官职,过起了幸福生活。他们先是住在林学院附近的一幢别墅里,后来搬到城里一所很讲究的小住宅,小巧舒适,楼梯很干净,客厅有些清凉。*后他们迁到乡下,在那儿*终安顿下来长住。很快,他们的儿子阿尔卡季出生了。年轻夫妇的日子温馨而宁静,他们几乎形影相随,一同弹钢琴,一同唱歌。她种花饲禽,他从事农务或偶尔去打猎消遣,阿尔卡季则在温馨而宁静的气氛中一天天长大了。十年的时光像梦一样逝去,1847年基尔萨诺夫的妻子去世,他受不了这样的打击,几个星期的工夫,他的头发全白了,于是打算出国散散心。然而1848年到来了(法国发生二月革命和六月革命。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出于恐惧,采取了种种防范措施,其中之一,便是禁止国民出境),他只得返回乡下。他很长一个时期过着疏懒的生活,百无聊赖之余,关心起了农业。1855年,他送儿子去上大学,陪伴儿子在彼得堡度过三个冬天而不去任何地方,只是尽力跟阿尔卡季的年轻同学接近。*后一个冬天他没能再去彼得堡,所以在1859年5月我们才见到他,他身体已经发福,头发花白,背也有点驼了。他正在等着像他从前一样得到学位回家的儿子。 仆人因为礼节的缘故,也许是不愿在老爷跟前惹眼,便走进门洞抽烟去了。尼古拉·彼得罗维奇低着头,注视着一级破旧的台阶。一只肥大的花斑雏鸡神气地在台阶上来回踱步,而一只脏猫蜷缩在台阶扶手上,正对它虎视眈眈。烈日当头,从马车店的阴暗过道里散发出一股新烤的面包的香味。尼古拉·彼得罗维奇陷入了沉思。 “我的儿子……学士……阿尔卡季……”这些字眼在他头脑里回旋。他试图去想点儿别的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享誉世界的俄国文豪,与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三巨头”。 生于俄罗斯奥廖尔的贵族家庭。自幼天资聪颖,15岁考入莫斯科大学,次年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20岁前往柏林大学进修哲学。34岁发表作品集《猎人笔记》,名声大振。37岁创作首部长篇小说《罗亭》。42岁时创作脍炙人口的情感小说《初恋》。此后常年侨居法国,晚年定居巴黎,驰誉欧洲文坛,与福楼拜、都德、左拉和莫泊桑等文学巨匠交游甚密。 65岁时逝于巴黎。遗体运回祖国,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公墓。在他的哀悼会上,法国作家勒南说:“这世上再也无人能像他那样成为全人类的化身。”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生死场
¥16.4¥36.0 -
1984-插图珍藏版
¥9.9¥29.8 -
悉达多
¥13.0¥28.0 -
绝叫(九品)
¥31.6¥58.0 -
时空迷航:刘慈欣科幻作品集
¥7.3¥19.8 -
动物庄园
¥8.4¥15.0 -
群众来信
¥15.3¥27.0 -
焦渴
¥23.0¥49.0 -
补玉山居
¥9.0¥29.8 -
长安的荔枝
¥27.1¥45.0 -
希区柯克悬疑故事
¥17.4¥38.0 -
神秘列车之旅
¥19.1¥38.8 -
风筝--毛姆短篇小说集
¥26.2¥46.0 -
刀锋
¥12.5¥46.0 -
月亮与六便士
¥10.0¥36.0 -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9.9¥30.0 -
扑火
¥38.3¥59.8 -
悉达多
¥18.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