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第三帝国的旅人

无第三帝国的旅人

1星价 ¥48.0 (4.9折)
2星价¥48.0 定价¥9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110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28
  • 出版时间:2020-09-01
  • 条形码:9787301311028 ; 978-7-301-31102-8

本书特色

一纸风行英美,囊括众多奖项:《卫报》读者优选“年度*佳图书”+《每日电讯报》“年度*佳图书”+《洛杉矶时报》年度*佳历史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三甲佳作…… 视角独到的第三帝国兴衰录!震撼如《巴比伦柏林》+感动似《我们的父辈》! 由当年千百旅人的亲笔日记和信件编织而成的历史画面,细节满满,冲击人心!芸芸众生小时代×国族世仇大历史!

内容简介

这本书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德国的事情。全书基于真实人物的一手记叙。作者查找到大量未发表过的日记和信件,生动地展示出纳粹德国的全新形象,希望能优化甚至挑战读者现有的看法。
从战后的角度看,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到访德国的旅行者面对的问题,很容易被认为非黑即白。希特勒和纳粹是邪恶的,那些无法理解的人不是愚蠢,就是法西斯。本书未对外国人在纳粹德国的游历进行全面研究,但通过许多旅客当时对所见所闻的记叙,作者试图展示,要想恰当理解纳粹德国,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么简单。这些旅行者的故事让人感到不安、荒唐、动人,从家长里短到国族悲欢,为人们洞察第三帝国的复杂属性、内在悖论及其很终毁灭提供了新的角度。


目录

导 言
**章 裸露的伤口
第二章 苦难日益深重
第三章 性自由与阳光
第四章“沸腾的酿造锅”
第五章 绞索在拉紧
第六章 怪物还是奇迹?
第七章 夏日假期
第八章 庆典与炫耀
第九章 希特勒万岁
第十章 老 兵
第十一章 文学“游客”
第十二章 冬雪与“卐”字旗
第十三章 希特勒的奥运会
第十四章 学术荒地
第十五章 怀疑的试探
第十六章 旅行相簿
第十七章 德奥合并
第十八章“和平”与破碎的玻璃
第十九章 战争倒计时
第二十章 战 争
第二十一章 旅行的终点
后 记
鸣 谢
参考文献
档案来源
旅人简介
注 释
索 引
展开全部

节选

导 言 想象一下,这是1936年的夏天,你在德国度蜜月。天空阳光灿烂,周围的人们十分友善———感觉生活是美好的。你沿莱茵兰驱车南下,欣赏沿途的城堡和葡萄园,望着满载货物的庞大驳船逆莱茵河水而上,不由为眼前的景象着迷。你来到法兰克福,停下有显著英国标志的汽车,准备饱览这座城市里那些欧洲中世纪建筑瑰宝。忽然,一个犹太人模样的女人不知打哪儿冒出,朝你走来。只见她满脸焦虑神色,手拉一个脚穿厚底鞋的十几岁跛足女孩。你听到的有关纳粹的种种令人不安的传言,都集中表现在这位绝望母亲的脸上———对犹太人的迫害、滥用安乐死、酷刑、未经审判的监禁。她看到了你汽车上的英国标志,恳求你把她女儿带去英国。你该怎么办?你会惊慌失措地转身走开吗?你会表示同情后告诉她,你真的无能为力吗?抑或你会把她的女儿带走,为她提供安全庇护?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是我从一对英国夫妇的一个女儿那里首次听到的。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我们坐在她位于剑桥的宁静花园里啜饮柠檬水。爱丽丝(Alice Fleet)让我看了一张照片,照片中,格蕾塔(Greta)满脸笑容,怀抱着还是婴儿的爱丽丝。这是那个非凡旅行故事的快乐结局。我试着设身处地替她父母考虑,假如我处在相同情况下,会做出什么反应。仅仅用了几秒钟,我便得出结论:不论那个女人面临的严酷处境多么让人揪心,也不论纳粹多么令人深恶痛绝,我几乎肯定会选择第二种解决方式。单凭想象,要判断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反应并不难,但是,在真实情境下,我们真的确定自己会作出何种反应吗?对于眼前活生生的事实,我们该如何解释? 这本书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在德国的事情。本书基于外国人所作的**手记叙,从身心两方面,都营造出亲临希特勒时期德国旅行的感受。作者查找到大量以前未发表过的日记和信件,生动地展示出纳粹德国的全新形象,希望能促进甚至挑战读者目前的看法。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们来说,要想超然地看待这段时期是不可能的。纳粹暴行的阴影实在太浓重,绝对不可能淡化或置之脑后。但是,如果没有受到战后回顾的影响,当时在第三帝国旅行会是什么感觉呢?假如不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要把握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想不受宣传或大屠杀预言的影响,还会容易吗?这种旅行经历是改变了还是仅仅强化了固有的偏见? 对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的讨论,都参考了诸多访问者的个人证词。这些人中有:查尔斯·林白、戴维·劳合·乔治、帕蒂亚拉的王公、弗朗西斯·培根、保加利亚国王和塞缪尔·贝克特等名人。还有普通的旅行者,从遵行和平主义的贵格会信徒到犹太童子军,从非洲裔美国学者到**次世界大战的退伍老兵。也不乏学生、政治家、音乐家、外交官、小学生、共产主义者、诗人、新闻记者、法西斯主义者、艺术家,当然还有游客———他们中的许多人年复一年到纳粹德国度假。这些人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访问者中还有中国学者、奥林匹克运动会选手和挪威一位支持纳粹的诺贝尔奖得主。五花八门的旅行者得到的印象和作出的反应自然有很大差异,而且往往相互矛盾,但综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希特勒统治下德国的非凡三维图像。许多人访问第三帝国是出于职业原因,另一些人只是去享受一个愉快的假期。然而,更多人的动机是长久以来对德国文化的热爱、家庭渊源或往往只是好奇心。在其他地方民主遭遇失败,失业普遍的背景下,右翼支持者希望从“成功的”独裁统治 中吸取经验回国复制,而追随卡莱尔式英雄崇拜的人则渴望看到真正的超人行动。但是无论旅行者的政治态度或背景的差异有多大,有一个主题几乎是一致的———享受德国自然美景的乐趣。人们不必是亲纳粹者,也会赞叹这里乡村的绿茵、岸边满是葡萄园的河流和一望无际的果园。另外,这里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城镇、整洁的村庄、干净的酒店、友好的人民和有益健康的廉价食品都十分诱人,更不用说还有瓦格纳的音乐、窗槛花箱、泡沫丰富的杯装啤酒。这些年复一年地吸引度假者来此休闲,尽管该国政权在许多方面令人毛骨悚然,致使出行者的国家施加了越来越严格的审查。当然,那些年发生的人类悲剧仍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但是在诸多日记和信件中,汉堡、德累斯顿、法兰克福、慕尼黑等城市在战前的非凡魅力仍然十分突出,这愈发显出德国因希特勒而遭受了多大的损失———整个世界也因此蒙受了多大的损失。在游客人数方面,美英两国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尽管爆发了大规模战争,但英国公众大部分在感情上仍比较亲近德国人———认为后者在各种方面都比法国人更令人满意。美国驻德国大使的女儿玛莎·多德曾表示:“与法国人不同的是,德国人不是小偷,他们并不自私,也不急躁、冷酷或强硬。”

作者简介

朱莉娅·博伊德 | Julia Boyd 英国当代著名作家,阅历丰富的资深历史研究者,曾供职于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V&A),乐于在世界各地遍查档案,对**手的文献和素材进行精心研究,提炼出角度新颖且意义非凡的非虚构主题,创作成书。代表作包括:《与龙共舞:消逝的北京外国租界》、《杰出的布莱克维尔医生:**位女医生的故事》和《汉娜·里德尔:一位在日本的英国女子》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