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711394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36
  • 出版时间:2017-12-01
  • 条形码:9787521711394 ; 978-7-5217-1139-4

本书特色

1. 入木三分剖析日本社会,“谁在统治日本?”谜题的全方位解答 日本经济在战后一夜腾飞、创造所谓的“日本第—”的奇迹,但指挥全日本向着工业目标全速前进的强大中央政府,其实并不存在。沃尔夫伦在他的巨著中,替所有对日本感到困惑的读者解答:这个国家到底是谁在掌权?内政外交被谁左右?当社会问题暴发时,该向谁去问责?——政府、商界、司法、媒体、学校,还有处于灰色地带的黑帮、新兴宗教,你能想到的种种社会角色,编织起巨大的人脉关系网,也分割了原本属于政府的权力。我们向来以为自己了解我们的邻居,却从未真正看清它。 2. 从德川幕府到战后年代,探寻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揭开粉饰权力压迫的文化外衣 这不仅是一部分析日本当前现实的工具,也是如《菊与刀》那样阐述日本文化本质的经典。权力的压迫被伪装成一种传统文化,渗入日本这个以“温和湿软”著称的社会,造就了我们一直熟知的日本性格:服从集体、厌恶竞争和冲突、细腻的工匠精神;也造就了被压迫中的日本人:心甘情愿没日没夜加班的工薪族,被束缚在家庭中的女性,缺乏创造力而擅长应试的学童。在作者看来,这些并非日本人为之骄傲的“民族精神”的产物,而是从德川幕府到今天200多年间,掌权者刻意安排的结果。 3. 西方视角+旅日一手采访经验 = 影响日美关系、外交政策的参考书 作者卡瑞尔·范·沃尔夫伦作为长驻日本30余年的新闻记者、政治评论家,凭借他与日本政要和商界精英的公开采访与私人谈话,作为“局外人”看待日本社会的客观视角,写下一系列冲击日本与西方决策者的文章。1989年英文版面世后,受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领导层的关注和赞赏,影响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对日政策的制定,30年后的今天仍在再版印刷中。日文版拥有超过百万的读者,面世后在日本政界、学术界产生巨大震动,既有社会学家称它是一本评判日本的“革命性”著作,也有政府官员因它指出了不为人知的现实而倍感难堪。 4. 在安倍政府落幕的今天,专为中国读者续写,日本平成30年的变化、问题和改革困境 原书成书于1989年末,正值日本经济尚未遭遇泡沫危机,享受战后30年辉煌成就的时刻。而如今,在经历了“迷失的20年”之后,处在平成和令和时代十字路口上的日本,似乎已失去了明确的国家目标。新的30年中,日本见证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党政府,日美双边关系的改变,与日本周边两个大国的崛起,安倍政府的挫败……沃尔夫伦为中文版读者忠实记录了1989—2019年日本政治环境的新发展,现实情况也佐证了,权力中心的缺乏,是日本社会结构中长久不变的症结所在。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现代日本,似乎已经跻身世界主要强国行列。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从战败国的废墟中迅速复苏,以恢复经济实力为国家目标,全速前进,曾创造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但日本令世界困惑,在世界政治和贸易关系中,它表现得不像一个负责任的现代国家;而在日本政治家和学者看来,他们才是西方的误解与嫉妒的“受害者”。仅仅在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一例中,应对事故时的拖延与隐瞒,和安置灾民的迟缓政策,便将日本政府面对重大事件的无能软弱,暴露在世人面前。政府无法果断决策,社会阶层狭窄固化,经济改革举步维艰。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统治日本?政府、党派、财阀、司法系统、媒体和有组织的黑帮……这其中为什么很难一个找到真正掌握权力的核心,一个值得人们去问责的对象?作者卡瑞尔·范·沃尔夫,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日本,结合30多年来在日采访经历和商政要人的私人对话,全方面剖析日本权力系统中的方方面面。他揭开人脉关系维持的巨大社会关系网,戳穿了将权力压迫伪装成传统文化灌输给民众的“日本精神”的外衣,也打破了30多年来有关“日本第—”的梦幻神话。

目录

中文版前言 01

第 一 章 日本问题 1

传言假象令人困惑 7

权力角色被人忽视 26

第 二 章 难以捉摸的国家 39

焦点之外的权力 40

“系统” 67

第 三 章 躲不开的包容 77

缺少政治竞争 78

系统在日本乡间的运作 91

控制工人 99

被封锁的外部人士 110

第 四 章 系统的仆人 125

顺从的教育系统 126

训练有素的媒体 142

通融的黑帮 152

第 五 章 管理者 165

维护系统 166

结构性腐败 191

自民党的斗争、官僚和政治部落成员 207

第 六 章 顺从的中产阶级 237

“ 工薪族”模型 237

家庭主义意识形态 243

顺从与等级 252

工薪族文化的制造者 262

第 七 章 人民的养育者 271

仁爱的力量 272

那些未被保护的人 290

第 八 章 让法律受控 301

掌权者之上和掌权者之下的法律 302

处理对系统的法律威胁 316

身为法官的检察官 327

第 九 章 对现实的管理 337

矛盾的政治用途 337

极度恶毒的逻辑 350

第 十 章 伪装成文化的权力 363

“ 日本性”的意识形态 364

成为日本等级条件的正统观念 376

日本人的独特感和优越感 390

第十一章 作为宗教的系统 405

适合的宗教 406

佛教徒、基督徒、马克思主义者和狂热分子 412

世俗化的危险 429

第十二章 统治权 437

合法性问题 438

第十三章 仪式和威吓 463

不那么完美的和谐 464

经由仪式建立的等级 480

经由胁迫而出现的等级 500

第十四章 强化控制的100 年 511

*根本的连续性 512

整合 532

第十五章 日本凤凰 551

国家安全的经济学 552

来自全国动员的国家遗产 563

让日本无敌 579

第十六章 身处世界却又不融入其中 597

缺少政治选择 598

令人不快的依赖 607

受迫害并被孤立 622

2019 年中文版后记 635

致 谢 659

注 释 663

专有名词表 709

译者后记 719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日本问题 日本让世人困惑。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强国。对这样一个 强国本应如何表现,人们自然有所期望,但日本的表现却与人们所期 望的相差甚远;有时,它甚至让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就是日本这个 国家根本就不想从属于这个世界。与此同时,日本强大的经济表现又 让西方国家和某些亚洲邻国感到恐慌。一边是日本,另一边是欧美, 双方之间的关系正面临严重的问题。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开始 出现这样一种怀疑:在政治和贸易关系中,日本到底是不是一个有责 任心的伙伴?而在日本国内,官员们以及著名评论家们则普遍认为, 自己的祖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上普遍敌对的受害者,他们倾向于无视 所有那些不利的分析,并斥之为“排日风潮”(Japan-bashing)。 在差不多二十年间,西方人得到的建议是要对日本有耐心。有人 说,日本明白做出调整的必要性,而且正在努力推进“国际化”。持 续不断的公众宣传运动一再重申这一目标,连同在不可胜数的演讲、 报纸杂志的文章中出现的恰当口号,似乎都证实了这一点。但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西方逐渐意识到,日本长期承诺的改变不会到来,而且人们基于对变革的预期所做的种种解释可能从来都是错误的。与 此同时,由于批判加剧、要求提高,以及那些受挫的贸易伙伴(特别 是美国)首次采取报复性措施并施加其他形式的压力,日方官员和评 论家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回应逐渐变成驳斥。他们不再以友 好的态度建议给日本耐心,而是开始表达一种更有挑衅性的信息:美国 应该先管好自己的家务事,欧洲应该更勤快一点,认清自身存在的“发 达国家病”(先别管它到底是什么)。双方都坚决地表明要避免经济战, 但在1987 年前后,双方都有一些人开始意识到,其实两边已经开战了。 日本给这个世界带来的谜团既不因经济冲突开始,也不会因此而 结束。但经济冲突是*引人注目的,因为它似乎牵涉到几乎所有与日 本打交道的国家。在大部分观察家眼中,随着冲突越来越广为人知, 日本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每年在贸易顺差上所破的纪录:1984 年是440 亿美元,1985 年是560 亿美元,1986 年是930 亿美元。到了1987 年, 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几乎涨了一倍,才让顺差降低到760 亿美元左右。 但日本问题的实质却不在于这些数字。日本不光是出口大于进口, 而且它的出口(加上国人对外国产品的冷淡态度)逐渐削弱了西方工 业。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创造了“敌对贸易”1(adversarial trade)这个词,将日本的做法与“竞争贸易”(是指一个国家的进口商 品与其出口的商品是同类的)区别开来。联邦德国的贸易顺差也很高, 但是联邦德国施行的是竞争贸易,美国也是如此。 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半导体领域是更加专业的工业生产的基础,当 这些行业几乎完全被日本公司接管,西方人开始担心他们会逐步遭受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sation)。一旦获得了必要的技术,日本工业似乎就能齐心协力,在任何领域战胜并接替原来的发明者和开发者。 西方此前的注意力几乎都集中在贸易顺差上,到了1988 年,西方 逐渐怀疑,也许其他领域的一些惊人发展也属于日本人所追求的整体 模式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模式则是一个意义重大却秘而不宣的国家 事业。1987 年10 月,纽约和伦敦股票市场的崩溃,似乎对东京股票 市场毫无影响。几个月后,若以企业盈利为标准来衡量,日本股市市 值创造了新高,以西方标准来看都是令人震惊的。短短一年之内,东 京不少地区的地价涨了一倍、两倍甚至三倍。* 从1986 年左右开始,日 本公司—它们的支出通常比其市值能保证的金额高很多—突然开 始大量投资海外房地产,收购外国银行和公司。2 一些焦虑不堪的欧 美观察家渐渐意识到,日本根本不是“用西方的游戏(规则)来打败 西方”,更可能根本没在玩西方的“游戏”—只是这种认知来得有 点晚了;至于说让西方反过来模仿日本,世界贸易系统则会戛然而止, *终导致非共产主义的国际性经济秩序走向崩溃。 至少可以这么说,欧洲和美国之所以对这个位于太平洋的国家感 到不安,是因为它心无旁骛地追求着某些属于自己的神秘目标。人们 可以理解日本人要赚钱,但是他们在占领了越来越大的海外市场份额 后,并没有获得明显的回报或是过上更加舒适的生活。城市住房逼仄 狭小却又贵得离谱。生活的费用与平均收入相比实在太高。只有大约

作者简介

卡瑞尔·范·沃尔夫伦(Karel van Wolferen) 荷兰记者、政治评论家。他曾任荷兰《新鹿特丹商报》派驻日本的东亚记者,30年来一直在东京工作生活,写下大量对日本政治、社会、文化与外交关系进行深刻剖析的文章。现为阿姆斯特丹大学比较政治经济系终身荣誉教授。他曾撰写包括《日本:权力结构之谜》在内的20余本著作,影响西方国家对日政策的制订。著作被译为12种语言,其中日文版影响超过百万的日本读者,被日本学者称赞具有“革命性”的观点,在日本政治界中激起巨大反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