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与大地:现代奴隶制.环境破坏和拯救世界的秘密

血与大地:现代奴隶制.环境破坏和拯救世界的秘密

1星价 ¥38.0 (7.3折)
2星价¥38.0 定价¥5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30691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4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305230691 ; 978-7-305-23069-1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凯文·贝尔斯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Z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艰险,深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 ★贝尔斯的《用后即弃的人》是**部全面揭示现代奴隶制的著作,已有13种译本,该书中文版于2019年出版,获得《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 ★《血与大地》是贝尔斯关于现代奴隶制的Z新力作,是对《用后即弃的人》的重要补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奴隶制的Z新状况,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维持奴隶制运作的深层逻辑和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贝尔斯七年旅行和研究的结晶,《血与大地》带来的故事生动而可怖,比如加纳金矿的矿工,虽然他们现在看上去都像是健美运动员,但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具漂亮的尸体,因为他们的肺部充满了令他们窒息的石英粉尘。 ★本书也讲述了我们都会购买的*常见的产品的故事,这些产品的源头可能就是奴役高发的地带,也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切实可行地打断供应链的运转,通过举手之劳,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 ★本书也向我们揭示,为何燃烧的亚马逊雨林、消失的红树林、被水银污染的水源……经常与奴役相伴而生。其中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人权不屑一顾的奴隶主,显然对环境保护法也视若无睹。他们不仅制造用后即弃的人,也制造用后即弃的地球。 ★在读过《用后即弃的人》之后,许多人可能**次惊觉奴隶制尚未灭亡,但依然以为奴役只发生在看不见的远方;但在读过《血与大地》之后,他们可能会**次发现奴隶制通过各种产品与我们紧密相关,并经由加剧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正在毁灭对之视而不见的我们,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内容简介

凯文·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很好专家,他走访过一些世界上很危险的地方,记录、对抗人口贩卖。在贝尔斯做报告的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隶买卖,哪里就有大规模的、泛滥的环境破坏。但这是为什么呢?

目录

**章 秘密

第二章 火山之下

第三章 废墟之城

第四章 开胃虾仁沙拉

第五章 失控的火车

第六章 金戒指

第七章 对记忆的屠杀

第八章 树,人

第九章 我们已寻得部分答案

第十章 你不能假装无知

附录 在刚果(金)东部工作的机构

致谢

注释

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便宜的进口海鲜背后 第四章 开胃虾仁沙拉(节选) 在近距离的观察下,苏达班群岛看上去、感觉上、闻起来都像是一个非常原始的新世界。似乎所有事物都尚未安定下来,生命是泥塑的,刚刚被创造出来,泥土和水还在争夺着主导权。然而数千年来,“圣河”恒河和南亚的其他河流都要流到这儿来汇入大海。孟加拉国的大部分土地只是这些河流的大型三角洲,一个因这些河流的泥沙淤积而不断缓缓升高的三角洲,哪怕全球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越来越快。沉积物、土壤、植被以及所有漂浮的死尸(从昆虫到大象)都在千年之间随着这些河流不断被冲向下游,在三角洲放慢速度,*终停留在淤泥中。淤泥和土壤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在淤泥离水面比较近的地方,红树植物开始植根生长。这是一个被迷雾包围的世界,水与土交缠着跳着属于它们的舞步,但水无疑是领舞者。红树林在这种节奏下繁茂生长,枝丫伸向天空,定期甚至是每天到来的涨潮为树干带来充足的营养。在这个特殊的入海口生活着百余种生物,它们的生物特征都能适应淡水和咸水定期的相互作用。 两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系统在此处交汇。一面是海洋,含沙的大陆架上营养充足的水域中栖居着蟹、鱼、海鸟、海胆、海龟、蛤蜊、软体动物以及所有在海陆交界处活动和成长的生命。而在另一面,流入海中的淡水维持着红树林的生长,红树植物那繁茂的根系遍布滨岸带的淤泥。在这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大自然展现了其狂喜的样貌猴子、各种各样的鸟类、开花的植物、寄生性的兰花、湿地鸢尾花、果实和灌木丛、藤本植物和蔓生植物,在这些动植物的下方还有蛙类、海龟、蛇类、鱼类,有时还能看到水獭光滑的皮毛泛出的光。这里的水是含盐的,有时海水会涌入,有时淡水会将海水回推对这片肥沃沼泽上的动物群而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循环。植被枯萎、腐烂,成了沿岸水域中鱼类和甲壳动物的食物;海浪涨潮时涌来,又在退潮后将此地的食物冲回海中,喂饱了海鸟和食腐动物。水陆两个世界就像交缠在一起的两只手的手指,它们相互依附,保持平衡,将海水与土地、咸水与淡水之间的抗衡变为生命的源头。 但人若想在这里定居,就必须将水与陆分开。人们建起堤坝,排干沼泽,砍伐树木。杀死一棵树*简单的方法是环剥,即剥去树干的一圈皮。环剥会阻止树干上的养分在秋冬时节回流至树根,而树木就会因失去养分而死。用这样的方法,你可以摧毁一整片森林。堤坝对红树林的影响就与环剥无异,它切断了水域和红树根系之间的接触。随着地表逐渐干燥,乔木和灌木都进入了顶梢枯死的状态,随即被砍伐、拖走,因此也驱散了栖居于树上的鸟类和动物。为了养虾,人们在被开拓的土地上耕犁、施肥。潮泥滩上的树木被清理干净,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水又被引回。曾经生机勃勃的森林如今成了一个养虾场,一片占地几百英亩、深两三英尺的大湖。 一些建养虾场时挖出的土壤,被用于建造营地和村庄。在这些居住点,暴露在外的淤泥质黏土呈灰黄色,光滑又黏稠。这些黏土厚重、黏滞,遇水有良好的延展性,但在阳光和空气下就会变得又干又硬。对来此定居的人而言,淤泥是*常见的建筑材料。湿泥被切割成块状,装载于篮中。人们将盛满泥块的篮子扛在肩上搬运,几百万篮泥块就组成了巨大的堤坝。随着干燥的陆地在堤坝的一侧逐渐成形,步道、更多的水坝、墙壁、平台、地基、房屋、畜栏、泵架、户外工作场所以及用于堆叠货物的壁架都由泥块建成了。人们将更多的泥块压在一起,来加高房屋之间或工地之间的人行道。 在一片泥块地基上,人们用杆子搭建起棚屋,然后将抹了泥浆和牛粪的织毯挂起作为墙壁。织毯墙壁上沾满了手指和手掌的印迹,那是人们揉捏、按压、捋平毯子时留下的痕迹。茅草随意地与黏土瓦片或是一整块的波浪形锡板混杂在一起,这就成了屋顶。在棚屋内,硬泥做的加高平台上放着锅子。连火炉也是用同一种黏土制成的,里面生起的火将其烘烤得坚硬无比,炉子顶端开了一个圆孔,端端正正地托着一口锅。 当大量的黏土脱去水分,就会形成永久的空间水渠、池塘、小船码头、湖泊、供牲口使用的水坑,以及鱼塘和虾塘。水渠和堤坝平息了河流与潮汐,将之引入各个池塘以养殖鱼虾。*大、*高的堤坝面向河流而建,各个小村庄就在堤坝上排成一排,由步道相连。堤坝及其上的小路绵延几英里,环绕着数千英亩的湿地,其中的树木都已被悉数除尽,水被引入,低浅而平缓。 我绕着其中一座堤坝行走,震惊于人们对其倾注的精力。所谓的堤坝基本上就是一堵宽阔的坚硬泥墙,上面有一条三四英尺宽的小路,它延伸数英里,一路将我带到距离水面十英尺以上的位置。为了建造这堵墙和这条小路,有多少人曾用他们的双手辛苦工作,一篮一篮地将泥块运来?在这条小路上奔跑和玩耍的儿童中,有多少是在堤坝顶端那些棚屋里出生的?每几百码就有一个小村庄,由四五个家庭组成,像藤壶一样悬挂在堤坝的边缘。堤坝上的这条小路就是这些家庭的“大街”,几步之内,我就能看见烧饭的妇女、在床边玩耍的孩子、修补渔网或劈柴的男人。在遇到宽阔的河面时,堤坝还会加高10—20英尺。这是必要的,因为这座堤坝面对的是一条巨大的河流,*宽处超过一英里宽,每日潮起潮落,高差可达数英尺。 硬土上的植物稀少。有时草能在地上扎根,村子里也会栽种一些树和灌木。也有些树未被砍伐清除,留在河堤边沿或者小路上。前者是为了防止堤坝因潮水的侵蚀作用而凹陷,后者是为了遮阴。除此以外,棚屋群周围荒芜一片,尘土飞扬,与毗邻的森林的苍翠青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一天下午,我在村子之间散步,走到了堤坝和红树林的交界之处,那片树林仍是未被染指的处女地。在太阳直射下的荒凉、贫瘠的堤坝上待了太久,我突然被林地深深吸引。这里有生命,我可以嗅到。这里的空气似乎更轻盈、更新鲜,也有更多层次。我闻到了花朵的味道,还有隐藏其中的幽幽的麝香味。鸟群飞快地掠过水面,燕子在空中翻转身躯,捕捉飞虫。我欣赏着眼前这场生命的盛宴,沿着堤坝慢慢向下,朝森林走去。但正当此时,我身后有个男人开始向我喊叫:“别走了!别走了!往另一边去,离森林远点儿,别走近丛林!”我一时手足无措,这趟安静的、近乎冥思的散步突然被打断,陷入了恐慌。他继续大叫道:“有老虎!那里有老虎,它们会吃了你的!” 老虎?那个男人很激动,但我将信将疑。我刚到养虾营地的时候,被安排在一间棕榈叶搭盖的棚屋住宿。棚屋用杆子支起,离地面七英尺高,以防受到潮水的侵袭。屋内没有电,厕所在营地边缘。所谓的厕所其实也就是地上的一个坑而已,四周插着四根棍子,上面挂着米袋,勉强能提供一点儿隐私空间。营地里的一名老渔民指给我看厕所的位置,但他说:“绝对不要在晚上去尿尿,绝对不行!” “什么?为什么?” “因为有老虎!”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目光越过一座小桥,落在堤坝一侧的一个拥挤的村庄上,我看到人们在那里工作、闲聊,孩子们在玩耍。村子里还有船只和矩形的水池,涨潮给这些水池带来虾。森林在约莫一英里以外的地方。老虎?我不觉得这里会有这种动物。我知道这则警告的用意:村里人想用耸人听闻的故事吓走外国人。我在家乡也这么做,城里人来南方的时候,我们就会编点儿故事吓唬吓唬他们。之后的两天夜里,我都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照样溜出去看水上的月影,聆听空旷之声和鸟雀鸣啭,为寂静又喧闹的荒野赞叹不已。 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我觉得更不可能有老虎会在一座堤坝的顶端袭击三个吵吵嚷嚷、走来走去的人。但那个男人没有罢休,他向我一遍又一遍地喊叫和做手势。正当我进退两难之时,他的儿子向我走来,指着我双脚下方的新土。在那里,在树叶和枝条之间,有一个新留下的猫科动物的爪印。爪印非常清晰,仿佛一只爪子沾水的家猫走过干燥水泥地后留下的印迹。但这个爪印很大,我爬下堤岸测量它的尺寸,发现几乎和我的手一般大。留下这个爪印的猫科动物的体型要比我大得多。 尽管天气炎热,但我忽然背脊发凉。我一度感到疑惑:“老虎在干什么?”但紧接着我便意识到,老虎并不是这里的不速之客,我才是。孟加拉虎在这里栖息了数千年,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在树上和水中都能来去自如。它们天生就是这里的居民,这个生态系统是它们进化的小生境。老虎是独居动物,用气味来标记大片的领地,以此驱逐它们的对手。这只老虎的领地中,有多少被这座堤坝隔绝、破坏了?这些养虾场和小村落是否在它的领地内?当人口压力和无奈迫使人类进入荒野求生,老虎也感到了压力。雌虎每年会产下两到六只幼崽,幼崽在两岁左右时会离开母亲,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领地。丛林不断被侵占改建为养虾场,在我们眼前留下爪印的这只老虎是否试图在这里寻找生存的空间?既然它的狩猎范围缩小了,我是否也成了他食谱上的一个选项?

作者简介

凯文??贝尔斯(Kevin Bales),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全球Z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的共同创始人和前任会长,也是废奴组织“反奴隶制国际”理事和联合国打击人口贩卖全球计划顾问。他撰写过关于现代奴隶制的许多报告、专题论文和学术书籍,包括《用后即弃的人》《血与大地》《隔壁的奴隶》《终结奴隶制》等。根据《用后即弃的人》改编的影片《奴隶制:全球调查》(Slavery: A Global Investigation)获得了一项皮博迪奖和两项艾美奖。 一直以来,我们都以道德的理由反对奴隶制,现在,我们又有了环境方面的理由。 ——凯文·贝尔斯 译者简介 张祝馨,英国利兹大学英语文学硕士。译有《邻人》《远方的陌生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