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3721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1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0372107 ; 978-7-5203-7210-7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的小说中,动物形象主要出现在涉及神话传说、志怪记载、民间故事记录的内容中,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借以寄托的主要对象。早期的神话传说,由神话而衍生出的动物寓言、相关民间故事、志怪记载等,成为动物形象活跃于文坛的主要载体。借助于这种更具流传性的文学样式,动物形象较之于植物意象,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展示其本身被人类赋予的文化特性,成为一种文化动物。本书题旨在梳理动物形象在古代小说中的变迁,以此探究隐藏在这种逐步理性化之背后的文化根源。首先,神话中的动物形象不仅是现代人回溯自身历史的凭借,更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力量源泉,也成为后世寓言生成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次,志怪故事中的动物形象在后世的出现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发展分支。其一,将神话中的动物神降格演变为始祖故事,并带有明显的演变痕迹,并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特征;其二,开创了志怪记载的先河,为后世宣教故事的大量盛行奠定基础。第三,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始终在客观现实与浪漫幻想中徘徊,唐以后的小说多借助动物构筑异类世界,进而在异域世界塑造动物化形的人物,这种借形于动物的方式并被普遍接受。《西游记》《聊斋志异》等作品成为此类动物形象定型并集大成的代表作。
目录
一 研究缘起
二 相关研究情况
三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章 先秦发端(上)——古代神话与动物
**节 神话·图腾·动物
一 神话与动物
二 图腾文化的遗存与神话中的动物意象
三 我国神话之动物特征
第二节 神祗外貌的动物化变迁
一 全兽型动物神
二 半人半兽型动物神
三 全人型神祗与动物意象的独特结合
第三节 造神(上)——始祖英雄神祗与动物
一 始祖英雄神祗对动物外形的借鉴
二 始祖英雄神祗借形于动物的意义及影响
第四节 造神(下)——自然神祗与动物
一 自然崇拜中的动物形象
二 方位神、四灵与妖祥观念
三 自然神祗动物形象演变的影响与意义
第二章 先秦发端(下)——早期寓言与动物
**节 先秦寓言的起源与动物
一 从神话到寓言
二 历史传说与动物寓言
三 文人创作与动物寓言
第二节 将动物形象引入寓言的作用及影响
一 动物形象在先秦寓言中的作用
二 先秦动物寓言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附录:《诗经》之比兴与动物意象的文化意义
一 《诗经》中涉及的动物种类、数量及主要来源
二 《诗经》中涉及动物意象的诗歌类型
三 《诗经》中引入动物意象的意义及作用
第三章 魏晋演进(上)——巫术文化与道教影响下的动物故事
**节 动物与本土巫术及道教
一 巫术与道教的产生
二 巫方文化中的动物
三 道教文化中的动物
第二节 道教变化法术与动物
附录:鸟、蛇图腾与氏族过渡的文化遗迹
……
第四章 魏晋演进(下)——佛教文化影响下动物形象的多元成长
第五章 唐宋新变——“有意为”小说中动物形象的衰落
附录:《裴钏传奇》故事条目列表简介
第六章 明清突围——重压下借助动物形象的异类表达
附录:《西游记》回目及所关涉动物形象与内容摘要
附录:《聊斋志异》故事摘要
结束语
引用及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动物形象变迁研究》: 2.精怪变形故事中因果观念的渗入及唐代同类小说之情节变更 精怪变形故事在佛教因果报应等观念的影响下,情节设置上也开始改变*初单一的变形作祟描述,而将人与变形精怪之间的矛盾加以突出,对戒杀、戒食动物以及因果报应的强调,在这些志怪中都有体现。与本身重视法术、崇尚巫祭的道教不同,在佛教的宣教故事中,人与动物的互化是通过来生、转世等途径实现的,旨在通过不同身份、物种的人间历练体验,宣示相应的教义。严格说来,这与我们所说的“变形”并不一致。因此,佛教在变形故事方面,尤其是涉及精怪变形的内容中,其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因果观念的渗入上——在为精怪变形后的作祟行为提供了合理的因果解释的同时,为复杂情节的设置与展开奠定了基础。这一点,在篇幅较短小的魏晋志怪中尚不十分明显,但唐人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受佛教观念尤其是因果论之影响的情节变化已十分显著。 在唐人小说中,以人与动物之间的互相转化构成故事基本情节的小说,除了上述较为集中的“虎”化形为人的故事外,还出现了其他动物化形为人并作为主角的故事。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柳毅传》中龙女化身的卢氏,《任氏传》中狐女任氏,以及《灵怪集》“王生”(人狐互化)、《续玄怪录》“薛伟”(人鱼互化)等。这些参与互化的动物,实为魏晋志怪中被视为精怪的一类,但与之前较为简单的精怪故事相比,唐人小说对于这类故事的加工创作,已经随着故事的流传、情节中对人性的强调突出和更多世俗色彩的渲染,将动物变形转变为构建传奇、分隔客观现实与文学虚构的一种手段,以突出所述故事的神奇。故事主角异类化的身份设置,在引起读者关注的同时,也为故事情节中人力无法完成之非凡事件的发生预设了前提。佛教文化在这一阶段的影响与渗透,已经被创作者和接受者共同认可,因果业报等观念也已经植入本土文化的血脉,成为左右情节模式的重要因素。此类故事在情节变化、新内容的增加方面也十分突出。这里仅择其要点加以略述。 《灵怪集》“王生”之人狐互化,延续了此前志怪中对于精怪作祟内容的描述并有所增益。在这则故事中,动物精怪显示出更多的作祟手法,人在刻意违背精怪要求之后的无法安生,尽管也可勉强用因果为由,将故事的展开进行关联,但狐狸所化之人作弄王生的目的,却并无伤害之意,这与魏晋志怪中精怪害人、奸淫妇女等恶行相比,显然有了巨大的差别。故事中,精怪法术的高明、王生被整治的无可奈何,读来不禁令人捧腹,一改以往作祟精怪令人厌恶、惧怕的形象;狐狸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令人印象深刻,在叙述情感上开始表现出向变形精怪的倾斜。《续玄怪录》之“薛伟”故事,以梦中化形为鱼、经历被捕生活,醒来自叙经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人鱼互化的神异事件,暗中宣扬了佛教戒杀意识。故事以**人称自述变鱼,讲述此后种种经历、听闻各种人物之间的对话,营造身临其境的叙述模式。这种借鉴**人称进行叙述的手法,与佛教宣教故事中*常用的人的死而复生、自述“地域经历”,借以劝诫供奉佛法、皈依佛教的方式如出一辙。尽管故事离奇,但却因当事人的现身说法,使得叙述内容增强了“可信度”,与之前的精怪变化故事已经有了较大的区别。这种借助“自述”来转换叙述视角的手法,在唐代有关化虎故事的宣佛小说中被大量使用。在精怪的人化故事中,继早期的精怪作祟、人怪婚配等套路之后,将戒杀观的宣讲借助人化形为动物、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的方式来加以表现,为人变化动物之类型故事,增加了新的讲述方式,尽管这种叙述视角和神奇经历在志怪中并非首创,但用于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化则属鲜见,较之魏晋时期一般的戒杀、戒食故事,“薛伟化鱼”无疑令人耳目一新。 ……
作者简介
张瑞芳,1982年2月生,文学博士,渭南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先后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进入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唐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等,著有《先唐动物故事研究》一书,发表相关论文二十余篇。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门
¥14.4¥4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随园食单
¥9.1¥30.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人间烟火收藏夹
¥42.3¥168.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