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736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2
  • 出版时间:2020-11-01
  • 条形码:9787520373654 ; 978-7-5203-7365-4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很终成果,结项等级为“优”。本书是一部关于公正话语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具开创性地提出了“公正话语”的引导性论题、基础性思维与基础性内容:一方面,本书较为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话语、政治话语与公正话语的义界,从政治哲学的高度厘清与阐释了与“公正话语”相关的关键性重要概念;另一方面,本书有针对性地论证了公正话语的基本内涵,阐明了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历史变迁之维、学理基础之维和现实探索之维,明确揭示了公正话语的核心问题、基本论域和体系要素。本书具有学理性、系统性、前沿性的显著特点,是关于新兴论题的公正话语研究的探索性成果,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性与学术原创性。

目录

绪论

**章 何谓话语:来源、一般特征与义界
**节 话语概念的来源
一 “话语”的哲学来源
二 “话语”的语言学来源
三 “话语”的政治(学)来源
第二节 话语概念的特征
一 从话语的语言本质而言,它体现了人的实践本质
二 从话语的认识功能而言,它表达人的思想观念
三 从话语的社会属性讲,话语影响人的政治判断
第三节 话语概念的义界

第二章 话语的政治哲学之维
**节 面向政治话语的话语理论:发展阶段与主要观点
一 话语理论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政治关怀
二 话语理论的政治逻辑
第二节 话语理论的政治逻辑
一 话语理论对政治科学的影响
二 话语理论对政治哲学的影响
三 话语与政治的交互关系
第三节 政治话语分析的出场
一 政治话语分析的主要学说
二 政治话语分析的问题域
三 政治话语分析的理论路径
四 政治话语分析的方法途径

第三章 公正话语的理论范式:发现而非创制
**节 学科历史中的公正话语要素
一 公正概念的话语性
二 学科话语转换中的公正话语
三 公正作为严格话语分析的政治概念
第二节 公正话语思维的出场
一 “公正定义问题”:公正话语思维的核心观照
二 公正概念的解释性论证:公正话语思维的雏形
三 公正话语的特殊性:公正话语思维的显现
第三节 被发现的公正话语
一 目的:真正揭示公正话语的特殊性
二 方式:公正话语是被“发现”的
三 实践性建构:不同于公正理论的公正话语

第四章 公正话语的西方谱系及其体系化
**节 西方公正话语的古典谱系:面向政治德性及其教育
一 古典政治德性的回归: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 古典政治德性的内容:政治正义的基础
三 古典政治德性的养成:政治性教育的出场
第二节 西方公正话语的近现代谱系:面向自由主义的政治使命及其超越
一 自由主义公正话语的结构内容
二 自由主义公正话语的主题
三 自由主义公正话语的实现危机
第三节 西方公正话语的当代谱系:面向西方中心的“转型公正”及其批判
一 西方公正话语的当代内容:“转型公正”的理论出场
二 转型公正话语的基本要义:在人的公正与全球公正之上
三 人的公正与全球公正的真实属性:帝国化的现代趋向
四 帝国化现代趋向的实践本意:全面的等级化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的公正话语:基础、论争与体系
**节 何种语境: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基础论析
一 面向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语境论
二 急剧变动中的规律性历史语境
三 始终如一的“情感性”阶级语境
第二节 超越“有”或“无”:关于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基本论争
一 “马克思有无公正理论”的三种话语解释模式
二 面向公正的高阶解释
三 对一般性辩护的扬弃
四 转向政治话语性的诠释思维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伟大飞跃
一 真正的反思: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基本厘析
二 科学的澄清: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历史省思
三 历史的超越:马克思主义公正话语的“科学-革命”要义

第六章 当代中国的公正话语: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与探索
**节 探寻公正话语的中国之维
一 任务:面向回归的意义
二 素材:坚守公正的名义
三 面向:止于政治的终归
四 基础:政治关系的调整
第二节 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基础构建问题
一 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核心尺度
二 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根本性诉求
三 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基础性要素
第三节 当代中国公正话语的体系化探索
一 公正为道: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
二 公正为纲:治国要道根本在于公平正直
三 公正为感:让人民群众体验到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公正话语问题研究》:  首先,当推斯金纳等人倡导的概念史学派。在概念史学派那里,语境的确得以具体化、生活化,但是他们的局限仍在于将语境看作一种必要条件,而发现公正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的*终目的在于证实(确定)公正的普遍原则,或揭示(解释)公正的一般内涵,或确定(补充)公正的基本要素。其次,将语境作为公正话语的决定性因素且是公正话语出现的*终目的。不同于概念史学派,这一观点把语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公正话语一政治生活语境”的关系中,后者成为中心,而公正话语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公正概念成为被决定(被赋值)的“语言产品”。虽然这样的语言产品在历史变迁中也能够获得一定的独特性,甚至成为解释人们社会关系、衡量政治生活品质或评价性政治价值,但是无论公正话语如何变化,其*终意义不是其本身,而是通过公正话语要实现什么(隐喻)!而“要实现什么”往往作为“语境”被遮蔽在公正概念、价值、原则的具体论证之前了。历史越晚近,遮蔽就越沉重。因此,如果回归古希腊公正话语,人们就不难发现,从来就没有什么公正定义——严格地说,“公正即强权”这样的论述不是现代政治哲学意义上的定义,我们也不应由今天的定义习惯整合裁量古人的公正话语——而恰恰只有公正话语的“意义场域”。哈夫洛克在分析希腊时期的公正观的时候,就清楚地表达了希腊哲人的公正思想并无“公正之论述”,而只有“培育公正之诉求”的关怀,在他看来“这正是柏拉图想用自己的哲学规划来代替的口头——诗歌的——教育。他在《王制》中拒斥诗人,并试图将‘正义’——通常被认为是主要的希腊‘德性’——概念化。我们可以推断,柏拉图看到了正义的培育是任何教育系统的核心。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在纯粹口语的和诗性教导的背景下,正义是怎样的?”*后,将语境作为一种历史性条件与现实性目标,认为“公正话语一政治生活语境”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互相决定的动态关系。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进行了递进式的科学阐释:(1)要从公正话语本身认识这一话语的特性,而不是从公正话语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导出它的基本特征;(2)由社会经济条件构成的公正话语语境是基本的,它决定了公正话语的共同要求在不同社会中的不同表达;(3)同时,由政治生活条件构成的政治生活语境又为公正话语的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共同性提供了合理性依据,这是因为“社会的政治结构绝不是紧跟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这种剧烈的变革立即发生相应的改变”;(4)公正话语在话语实践的历史中,因与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语境结合且为了维系特定的政治生活语境的存续而表现出既统一又有差别的特征,因此公正话语绝不存在普遍有效的形式与普遍传播的公正话语具有合乎时宜的广泛有效性之间是有机统一的。当然,虽然政治生活语境是一种具体化,但这种限定并不会影响“话语一语境”的基本关系,而是对问题发生的场域和对象分析的领域进行了限定。而且以政治生活语境为中心产生的“普遍传播的公正话语具有合乎时宜的广泛有效性”也不是抽象的广泛有效性,而是基于实践目标和现实诉求的广泛有效性。这在毛泽东关于民主教育的一系列政治价值问题的批判性论述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如在批评彭德怀同志关于民主问题的讲话时,他指出:“例如谈话(彭德怀关于民主问题的谈话)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的定义出发,而不从当前抗日斗争的政治需要出发。又如不强调民主是为着抗日的,而强调为着反封建。又如不说言论、出版自由是为着发动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与争取并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权利,而说是从思想自由的原则出发。又如不说集会、结社自由是为着发动人民的抗日积极性与争取并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权利,而说是为着增进人类互助团结与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由此可见,公正话语既不能跳出特定的历史条件而独立,也不能舍弃具体的现实目标而独存。与此同时,公正话语的意义场域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不仅仅是为了某个目标服务的,而是既能通过解释公正而将特定目标的解释具体化,使得抽象的目标表述变得可以被日常话语所吸收,在限定的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中实现公正话语与其相应的政治生活语境的普遍结合,*终产生了公正话语的连续体。  ……

作者简介

  亓光,1983年生,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矿业大学“高端人才计划”优秀青年学者,主要从事当代政治哲学与中国政治话语问题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已入选“江苏青年社科英才”“江苏社科优青”。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