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

1星价 ¥60.0 (7.6折)
2星价¥60.0 定价¥7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549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9
  • 出版时间:2020-10-01
  • 条形码:9787520354929 ; 978-7-5203-5492-9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对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进行比较。马克思和怀特海分别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论述人、自然、社会的生成和演化。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可以用“历史”来概括,怀特海的哲学思想可以用“过程”来概括。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通过横向比较、综合比较,探究两者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他们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化范式、整体范式;通过对比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其目的是:从现实上说,为我们审视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一种途径;从理论上说,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内容简介

哲学思想的变革是历史演化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解决理论矛盾的一种方式。马克思与怀特海批判并超越传统形而上学,他们为解决理论困境进行了哲学思想的变革。这不仅顺应潮流的发展趋势,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书对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进行横向比较、综合比较,探究两者哲学思想的异同,分析他们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演化范式、整体范式。通过比较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为我们审视和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提供了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目录

前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章 哲学思想变革中的马克思与怀特海
一 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哲学思想的转型
二 马克思对古典哲学的超越
三 怀特海过程思想的提出

第二章 实践与生成:两种思想的内在逻辑
一 两种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 两种思想的逻辑建构
三 两种思想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历史与过程:两种思想的演化范式
一 从“必然”到“自由”的发展
二 从“永恒客体”到“现实实有”的发展过程
三 从“潜在”到“实在”的发展过程
四 从“僵化”到“创新”的发展过程
五 从“单一”到“多维”的视角转换

第四章 交往与摄入:两种思想的整体范式
一 以“实践”为纽带的交往
二 以“摄入”为关联的集合体
三 以“关联”为链接的统一
四 以“整体”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五 以“整体性”视野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第五章 宗教与上帝:两种思想的内在关系
一 马克思批判宗教,颠倒了“颠倒的意识形态”
二 怀特海批判上帝,改造了“传统上帝观”
三 科学与宗教的内在关系

第六章 马克思与怀特海哲学思想比较的意义
一 多向思维推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三 建设和坚持“美丽中国”生态文明
四 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哲学思想比较》:  首先,“交往”的扩张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交往是人与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的交往活动。交往活动方式的不同,交往形式也不同。交往形式的不同是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变化,分工是促成交往活动扩大的主要原因,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分工,所以,交往的扩张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换句话说,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分工的细化,由于分工越来越具体,愈来愈细致,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城市与乡村也随之相分离。分工的细化要求人与人之间交往更加密切,“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①。“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②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阶段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第二阶段是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离,第三阶段是商业与产业的分离。而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与之相伴随着不同的形式。目前学界对分工发展出现的不同形式产生了争论,如三形态与五形态的争论。有些学者认为随着分工的发展,历史上出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产阶级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有些学者按照人的存在发展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论,即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人的关系三种社会形态。笔者认为,我们认识世界历史不是追究形态形式问题,而是认识社会形态演变的本质,不管是五形态还是三形态,人类社会“形态”的演化,追根其因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①  由上述分析可知,交往的发展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其推动力在于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其助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的矛盾。交往形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交往形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自身的发展;交往形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生产力要求更换新的交往形式与之相适应,所以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矛盾造成交往形式的不断更替,进而产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与三形态说。  交往是主体与主体通过实践活动而进行的一种交往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本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取决于主体的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只有在主体需要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才能产生交往活动,即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沟通、物质交换、技术交流等。交往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创造过程,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进行物质与精神的交流,他们之间各取所需,相互补充,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创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②  其次,交往活动的扩大是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世界历史是在各民族、各国家普遍交往使得世界逐步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性世界历史。世界历史的形成以生产力、分工与交往发展为前提,“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③。  ……

作者简介

  李海霞,女,1983年生,山西临汾人,法学博士,现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价值思想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江苏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二十篇。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