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应用精品教材译丛数字新闻/(荷)塔玛拉.维茨格

新媒体传播理论与应用精品教材译丛数字新闻/(荷)塔玛拉.维茨格

1星价 ¥73.9 (8.4折)
2星价¥73.9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5561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8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302556107 ; 978-7-302-55610-7

本书特色

《数字新闻》展示了新闻环境与实践的复杂性和多元性,而非在传统新闻业和未来新闻业、主流新闻和另类新闻以及数字新闻和非数字新闻(或前数字新闻)之间划清界限。过去几十年里,在新闻领域发生的根本变化不能轻易被归因于一个因素,不管这个因素是技术的、文化的、社会的,还是经济的。发生在这个领域的种种趋势也并非指向新闻实践的某一个方向,因而新闻研究也不是只有一条路径。为了使我们的研究领域被公正地看待,我们需要和研究对象一样复杂的理论与方法(见第36章),以及包含了这个领域的分散性和混杂性的理论与方法(见第11章)。 系统地介绍了数字新闻领域的过去、现状与前景。教材服务QQ:1815317009。 本书在纷杂且多样化的数字世界中坚持探讨新闻的主旨。编写团队群英荟萃,为我们抛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主题。 —一Jane Singer,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创新新闻学教授与新闻及新闻报道类似,新闻学研究的形式与方法日趋多样化。本书披沙拣金,将新闻学研究者们从浩瀚的信息与资料中解放出来。 —Mark Deuze,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媒介研究学教授本书于我而言大有裨益,揭开了数字新闻的面纱——技术的进步如何在新闻业的领地上呼风唤雨,改变“做新闻”—词的含义,并重新定义发言者与倾听者。 —James Curran,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传播学教授

内容简介

《数字新闻》系统地介绍了数字新闻领域的过去、现状与前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要探讨数字新闻与民主、优选媒体权力、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络框架与把关、情绪与新闻、公民目击、作为实践的数字新闻、流动的新闻业、通过访谈重构生产实践、大数据分析等内容。每个篇章由不同的作者撰写,多角度、多方面地对数字新闻领域进行全景式展示。 《数字新闻》适合刚进入数字新闻领域的行业人士与学生作为实践与学习的参考,也适合数字新闻专业的教师作为教科书和教学参考。

目录

目 录


第Ⅰ部分 不断变化的环境 1

第1章 数字新闻与民主 3

引言 3

批评新闻与民主范式的理由 4

沟通式民主的不同模型 6

新闻的不同概念 7

谁在做新闻 8

得与失 10

不同新闻形式的融合 12


第2章 全球媒体权力 13

传统媒体权力 13

新媒体生态系统 14

新媒体力量 17

结论 19


第3章 数字化新闻媒体与少数族裔 20

对少数族裔观众的约束 21

少数族裔的新闻实践:动员逆流与弥合差距 24

结论 28


第4章 新闻业务 29

我们所了解的新闻业务 30

越来越数字化的新闻业务 33

新闻业务的未来 37

结论 39


第5章 数字新闻伦理 41

媒体伦理的起源 41

重点问题 42

功能概念 43

认知概念 45

结构概念 47

批判概念 49

总结 50


第6章 社交媒体和新闻 51

定义社会媒体 51

新闻环境 52

新闻的背景 54

新闻实践 55

总结 57


第7章 网络框架与把关 59

引言 59

媒体控制理论:把关与框架 60

网络把关:一种以人群为中心的理论 62

网络框架:一种以人群为中心的理论 65

结论 67


第8章 新闻的亲密化 68

引言 68

社会媒体和新闻消费 69

社交媒体中的新闻工作者 70

前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与亲密性 72

公众新闻工作者的衰落 74


第9章 情绪与新闻 78

引言 78

新闻与情绪:有问题的结合 79

数字新闻与情绪:追踪“数字颠覆”的后果 81

受众参与与真实性 82

结论 86


第Ⅱ部分 数字时代的新闻实践 87

第10章 网络新闻业 89

引言 89

记者和公众的关系变化 90

参与与控制的张力 92

数据驱动的实践 93

网络公共领域 95

新闻研究的未来 96


第11章 融合新闻实践 97

反对对立 97

整合与语境 99

社会形态与功用的融合:媒体介入 99

技术与形式的融合:社会目击 101

新闻与营销融合:重视真实 102

结论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104


第12章 新闻参与的生态 105

引言 105

“生产”内容 106

沉默的大多数 108

情感和社区作为参与的驱动因素 108

参与的生态 110


第13章 新闻编辑室里的创新 112

新闻编辑室的创造性破坏 112

一种商谈过程 113

影响新闻编辑室创新的因素 114

结论 119


第14章 外包新闻工作 121

引言 121

外包:划定界限 122

外包:产业结构和劳动条件 123

外包和工作实践 124

外包与技术 126

规范影响和结论 126


第15章 半专业记者 129

认同危机:命名参与性 129

活动和创造力:实践和动机并行 131

反应性:信息提供者,从消息来源到新闻资源 132

互动性:接入、工具和UGC专业平台 133

社区商品 135

UGC的失衡与矛盾 135


第16章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消息来源 137

大众传媒时代的消息来源 138

重思数字媒体时代的新闻来源 140

是多元公共领域,还是基本认同的新时代 143

结论:构想新闻文本之外的新闻来源 144


第17章 作为新闻生产者的行动者 145

在线动员与权力结构的强化 146

连接型行动的兴起 147

抗议渠道 148

数字监督:监测和披露政治信息 149

媒介接触的终极解释 150

激进主义与新闻的多步骤模型 151

讨论和结束语 152


第18章 公民目击 153

引言 153

作为专业理念的目击 153

媒体目击 155

作为远距离苦难的视觉表征 156

专业目击与公民目击 158

结论 160


第19章 超本地新闻 161

定义超本地新闻 161


我们对超本地新闻的了解 163


超本地新闻的可持续性:公司专营与独立经营 165


超本地新闻理论 167

结论 168


第Ⅲ部分 新闻业的概念化 170


第20章 数字新闻的规范性模型 173

引言 173

参与性 174

去机构化 176

创新 178

企业家精神 180

结论 181


第21章 大众、受众和公众 182

引言 182

文化受众研究和新闻 183

公众 184

受众 185

大众 186

结论 187

注释 188


第22章 作为实践的数字新闻 189

引言 189

实践理论 189

引入作为实践的分享 191

Twitter:一个分享信息、新闻与评论的平台 192

精英们的Twitter实践 193

政治激进分子的Twitter实践 194

新闻工作者的Twitter实践 194

紧张和矛盾 195

结论:共享和新闻业的未来 197

注释 197


第23章 描绘新闻业中的人机差异 198

引言 198

人类—技术维度的概念化 199

新闻业及其社会行动者 200

新闻业及其技术行动元 201

技术依赖的概念化 202

结论 203

注释 204


第24章 新闻消费的空间和地点 205

引言 205

从大众媒体消费到数字媒体实践 206

对新闻受众的空间的概念化 208

数字消费场所—家庭、工作、公共和虚拟空间 211

结论 213

致谢 213

注释 213


第25章 新闻制度 214

身份和规则 214

持续性 217

改变 219

结论 221


第26章 新闻场域 223

引言 223

场域隐喻 223

解释,场域和个人 226

新闻的权力 227

新闻场域的变化 229

结论 231


第27章 新闻网络 232

打开新闻编辑室的黑箱:理解技术创新 232

追踪新闻编辑室以外的网络:新闻实践的多元性 235

新闻业的(再)建构:ANT,权力与规范性 237

结论:调和 239

注释 240


第28章 新闻生态系统 241

引言 241

新闻编辑室内外 241

关于新闻生态系统的思考:简短的溯源考察 243

两种媒体生态 243

媒介生态学与数字新闻学研究 246

结论 249

注释 249


第29章 流动的新闻业 250

从稳固性职业到流动性职业 251

改变的困难:管理者遇到“自命不凡者” 254

专业力量的利益 257

未来:协商身份 259


第Ⅳ部分 研究策略 261


第30章 数字新闻生产的民族志研究 263

引言 263

民族志研究简史 264

早期新闻编辑室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发展 265

新闻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6

新闻编辑室民族志研究中的“感性” 267

数字新闻编辑室的民族志研究技术 268

考虑、限制和结论 269


第31章 在新闻研究中采用“物质敏感性” 271

什么是物质性,为什么它对新闻研究很重要 271

行动者网络理论及其超越 272

方法论困境 273

方法论线索 275

新闻研究的物质时代即将来临 279


第32章 通过访谈重构生产实践 280

引言 280

基础预设 280

重构访谈与传统方法 281

需要考虑的因素 283

优势和局限性 287


第33章 对液态新闻进行抽样 289

引言 289

液态新闻抽样面临的挑战 290

获取社交媒体数据 292

变量设计与计算机编码 294

结论 296


第34章 大数据分析 298

引言:新闻学中的大数据 298

新闻生产中的大数据 299

关于新闻接受的“大数据” 301

机会和威胁 304

新闻研究中的“大数据”应走向何方 306

致谢 306


第35章 Q-方法与新闻受众研究 307

在新闻中度过生命里的一天 307

融合媒介文化中作为新闻受众的公民消费者 308

新方法、创新方法与传统方法 308

以用户为出发点:非媒体中心,跨媒体视角 309

洞察力互补的混合方法 310

描绘新闻消费的跨媒体景观:探索用户的媒体使用情况 310

整合跨国和纵向视角分析新闻汇辑 314

结论:混合方法的附加值 315


第36章 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新闻研究 316

数字时代主流受众研究方法的局限性 317

必要的多样性:开放新闻研究的研究议程 319

新闻伦理中的用户视角 322

结论 324


第37章 多重方法研究 325

简介 325

新闻研究中的“方法工具包” 326

模态内与模态间的多方法研究设计 327

多方法设计的功能和结构方面 328

多方法设计的挑战 330

结论与展望 33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塔玛拉·维茨格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媒介研究与新闻学副教授 C. W.安德森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媒介文化副教授 戴维·多明戈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新闻学副教授 阿尔弗雷德·贺米达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