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名臣李光地

包邮清代名臣李光地

1星价 ¥44.8 (7.0折)
2星价¥44.8 定价¥6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57944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7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61579442 ; 978-7-5615-7944-2

本书特色

李光地,生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县湖头镇人,康熙九年(1670年),举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任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兵部侍郎、顺天学政、工部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等职。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卒于北京,享年七十七岁,谥文贞。雍正初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李光地为官近半个世纪,几乎与整个康熙王朝相伴相随,在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澄清吏治、发展经济、振兴学术、繁荣文化等重要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无疑是清代当之无愧的名臣,且在中国政治史上和思想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由于种种原因,李光地的历史地位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阐述李光地为官期间的主要作为,赋予李光地作为清代名臣应有的历史地位,正是《清代名臣李光地》撰写的基本目的。

内容简介

阐述李光地的青少年时代和生活环境,步入仕途后在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地区问题上立下卓著功绩,声名鹊起;迅速升迁招来不少嫉妒和诬陷,受到攻击和排斥坦然面对;任直隶巡抚八年时间,勤谨理政实心为民;任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十三年,辅助康熙皇帝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尽管生前身后评价皆有较有差异,然而历史地位不可否定。苏黎明,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泉州师范学院教授、福建省李光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有《泉州家族文化》《开清重臣洪承畴》等。陈钦明,现任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办公室副主任,从事图书馆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

目录

**章 早年人生风华渐露
一、古镇孺子家声隆崇
二、生逢乱世志趣不凡
三、勤学苦修荣登金榜

第二章 步入仕途声名鹊起
一、跻身翰林精修深研
二、上蜡丸疏献平藩策
三、协助征台再立新功

第三章 宦海颠簸砥砺前行
一、独立直行众目睽睽
二、屡遭谗言深受伤害
三、提督学正勤谨履职

第四章 署理直隶惠政颇多
一、治理河患化害为利
二、施行仁政舒缓民瘼
三、重视吏治黜墨扬清

第五章 位极人臣 鞠躬尽瘁
一、殚精竭虑革除弊政
二、惩贪治腐荐贤举能
三、崇儒重道落实国策

第六章 历史地位无法否定
一、生前身后亦誉亦毁
二、云遮雾罩形象受损
三、正本清源正确评价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清代名臣李光地》:**章 早年人生风华渐露李光地的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家乡安溪古镇湖头度过的。湖头特殊的人文环境与深厚的文化积淀,湖头李氏家族及李光地家庭的良好家风,明清交替时期社会动荡及自身所遭遇的劫难,无不对李光地的成长,尤其是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李光地自小抱负不凡,励志向学,勤学苦修,终于在青年时代脱颖而出,荣登科榜,并从此步入仕途,实现了人生的首次华丽转身。一、古镇孺子 家声隆崇名城与名人总有些因缘。泉州是人们公认的历史文化名城,宋代以来即有“海滨邹鲁”称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散布着诸多著名的古镇,安溪县湖头镇,正是当中的一个。素有“安溪**重镇”之称的湖头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乃是福建历史文化名镇。正是在这块人文荟萃、地灵人杰的闽南风水宝地中,哺育出了一代名臣李光地。大凡地名,皆有出处。关于安溪“湖头”这个名称的由来,湖头当地传统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湖头四面环山,中间又有一水,形状犹如大湖,因此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路过湖头,从山上俯瞰其地,见其形状宛若大湖,称为湖头,沿用至今。按这两种说法,湖头之得名,皆因其地形。不过,按湖头李氏家族的说法,“湖头”乃李光地家族开基安溪湖头后,为纪念先祖居住地而定名。李氏家族谱牒记载,乃是重要佐证。据《湖头陇西李氏族谱》载,被称为李氏人闽始祖的李火德,从宁化县石壁乡迁到上杭县稔田乡丰朗村开基,年过六十后连生三子二女。大儿子三一郎迁居稔田乡太平湖开基,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四子千四郎迁居永定县湖坑乡开基,繁衍了很多子孙。从此子孙东迁西徙,到七世祖大六郎生下五个儿子,其中李光地的祖先李孝梓又迁居南靖县油坑乡开基,卒后其子孙还将他的尸骸运回永定湖坑安葬。至十世祖李诚,移居平和县小溪乡,生下李君达。李君达又生下三个儿子,长子李福延,次子李寿延,季子李祚延。李君达又带李祚延迁居安溪县修仁乡感化里。李君达初人安溪时,曾嘱咐其子李祚延说:“我祖先居太平湖,后又由湖坑迁移于此,你应当记住这一点。”因此,为纪念祖籍地太平湖和湖坑的“湖”字,李祚延即将初来安溪开基肇始之地定名为“湖头”。泉州西部的安溪县,未正式设县前,隶属于泉州南安县。唐咸通五年(864年),析南安西二乡置小溪场。五代时期,南唐统一闽地后,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安溪正式设县,时称清溪县,北宋时始改称安溪县。五代建清溪县时,湖头以清溪为界、分为二里,溪东称来苏里,溪西称感化里。这种设置沿袭近千年。乾隆年间编纂的《安溪县志·形势》云:“大、小尖山之后,地名湖头,乃来苏、感化二里在焉。俱在县北六十里,隔津为界。”民国时期,设立来感区清溪镇。新中国成立之后,改称湖头镇。 湖头镇位于安溪县西北部山区,东面连接安溪金谷乡,南面紧邻安溪蓬莱乡、尚卿乡,西面与安溪湖上乡接壤,北面与安溪白濑乡、永春县卓埔乡高坪村交界,总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距离安溪县城近七十华里。……

作者简介

  苏黎明,福建南安人,198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泉州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福建省李光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著有《清代名臣李光地》《开清重臣洪承畴》《泉州家族文化》《家族缘:闽南与台湾》《泉州古代书院》《泉州古代科举》《泉州历史上的人与事》等。陈钦明,1979年生,福建南安人,2003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为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图书馆学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参与多个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