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历史.方法与监管反思

全球金融市场的信用评级:历史.方法与监管反思

1星价 ¥77.4 (7.9折)
2星价¥77.4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0086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00
  • 出版时间:2021-01-01
  • 条形码:9787522008639 ; 978-7-5220-0863-9

内容简介

本书站在靠前的视野,参阅了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对信用评级的历史发展、技术方法、监管改革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为了有益于理解书中的内容,部分章节还安排了案例,与经济社会现象相结合。本书可以为金融市场及信用评级行业的从业人员、相关有兴趣的人士了解、研究信用评级及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帮助,也可以为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目录

**篇 信用评级的基础

**章 风险与信用评级的基本框架3

**节 不确定性和信用风险3

第二节 信用评级相关的基本概念16

第三节 信用评级的业务分类26

第四节 信用评级的经济性和矛盾性30

第二章 信用评级的基本业务流程和方法体系39

**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业务准则39

第二节 信用评级的基本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44

第三节 信用评级的技术方法体系52

第四节 信用评级分析方法的特点56


第二篇 信用评级的市场发展

第三章 美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及特点65

**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起源和发展65

第二节 信用评级在美国兴起的原因77

第三节 美国信用评级行业的特点85

第四章 国际版图下的信用评级发展97

**节 欧洲信用评级的引入和发展97

第二节 亚洲信用评级的发展和特点110

第三节 俄罗斯信用评级的发展变化132

第四节 大洋洲信用评级的发展135

第五章 信用评级机构的经营模式138

**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主要经营模式演变138

第二节 信用评级机构的替代性经营模式分析145

第三节 信用评级行业整合的国际经验159


第三篇 信用评级的质量检验体系

第六章 信用评级符号体系的国际比较169

**节 信用评级符号体系基础169

第二节 信用评级符号体系的国际应用183

第七章 信用评级质量的检验195

**节 违约的概念195

第二节 风险及违约概率的计量方法201

第三节 信用评级质量的检验方法208

第四节 信用评级质量检验方法的历史分析218


第四篇 信用评级的技术方法

第八章 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及分析229

**节 银行的复杂性229

第二节 银行危机的本质245

第三节 银行风险管理256

第四节 银行信用评级方法概述261

第五节 国际评级机构银行评级方法268

第九章 地方政府评级方法及分析288

**节 地方政府债券分析288

第二节 美国市政债券分析293

第三节 地方政府评级方法概况308

第四节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国际比较314

第十章 主权信用评级方法及分析329

**节 主权信用评级的发展和分类329

第二节 主权信用评级的方法论337

第三节 主权信用评级的质量分析345

第十一章 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方法及分析355

**节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和特点355

第二节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基本结构368

第三节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评级方法373

第四节 结构化金融产品评级的质量分析380

第十二章 中央银行信用评级方法及分析390

**节 中央银行信用评级的需求390

第二节 法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方法397

第三节 德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实践404

第四节 中国中央银行信用评级的发展408

第五节 中央银行信用评级的比较分析413


第五篇 信用评级的监管

第十三章 信用评级的国际反思及监管改革419

**节 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反思419

第二节 美国信用评级的监管制度变迁424

第三节 欧盟信用评级监管的历史变革428

第四节 美国和欧盟信用评级监管框架的对比分析433

第五节 世界其他地区对信用评级监管的一致性变革440

第十四章 国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及监管趋势451

**节 国际信用评级行业改革趋势451

第二节 金融科技对信用评级带来的挑战459

第三节 信用评级机构民事法律责任的规制及反思473

第十五章 信用评级的理论性分析及总结487

**节 信用评级的行业特点——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分析487

第二节 信用评级的制度性变迁——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分析497

第三节 信用评级的经济效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503

第四节 信用评级的主要研究主题综述507


第六篇 中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和展望

第十六章 我国信用评级的发展历史519

**节 我国信用评级发展的基本情况519

第二节 我国债券创新产品的发展532

第三节 我国信用评级符号体系540

第十七章 我国信用评级体系的分析与发展建议544

**节 我国信用评级的质量检验544

第二节 我国信用评级的问题分析553

第三节 开放环境下我国信用评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558


附  录

附录1 国际信用评级监管处罚案例567

附录2 美国主要消费者信用报告机构目录572

参考文献574

后记58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高明,工学博士,高级经济师。曾在交通银行、河南工业大学分别从事金融业务、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从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至今,长期从事征信和信用评级管理工作,工作期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世界经济方向经济学硕士学位。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第四届信用评级专业委员会委员。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参与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获得全国银行科技发展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组织或参与完成多项法规、规章、制度等制定工作,包括《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多项中国人民银行重点研究课题,获得表彰奖;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已出版经济类专著一部《信用评级理论与实践分析》,参与编写出版多部著作和行业发展报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