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1996-2020

中国网络视频的缘起与流变:1996-2020

1星价 ¥38.0 (5.5折)
2星价¥38.0 定价¥6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6803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21-02-02
  • 条形码:9787511568038 ; 978-7-5115-6803-8

本书特色

本书从时间、业务、理论三个维度,系统研究了中国网络20余年萌芽、兴起、低迷、探索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以每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等为主线,串联起网络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态势;在业务维度,对网络内容样态(如网络直播、短)、经营活动、用户画像等方面的流变予以归纳,透视其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影响;在理论维度,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凯尔纳的“媒介景观理论”运用于具体事件的阐释之中,实现经典理论与互联网新媒体超逸时空的连接与拓展。

内容简介

本书从时间、业务、理论三个维度,系统研究了中国网络视频20余年萌芽、兴起、低迷、探索、进化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以每个阶段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等为主线,串联起网络视频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态势;在业务维度,对网络视频内容样态(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经营活动、用户画像等方面的流变予以归纳,透视其演进的内在规律与社会影响;在理论维度,将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凯尔纳的“媒介景观理论”运用于具体事件的阐释之中,实现经典理论与互联网新媒体超逸时空的连接与拓展。

目录



绪 论 001

**章 萌芽:中国网络视频从无到有(1996—2004) 011

**节 会聚型媒体进入视频市场 011

第二节 谈话节目“触网”与网络视频主持人的出现 015

第三节 《大史记》三部曲:媒介精英的网络恶搞 017

第四节 网络视频媒体基因显现 019

第五节 网络视频纳入政府监管 023

第二章 兴起:中国网络视频迎来**个行业风口(2005—2007) 028

**节 视频网站成行业主体 028

第二节 传统媒体与网络视频融合新探索 033

第三节 影像产品的跨时空传播 039

第四节 草根恶搞引争议 044

第五节 “张某性丑闻事件”:视频网站收割原始资本 047

第三章 低迷:中国网络视频陷入版权风波(2008—2009) 051

**节 汶川地震报道中的网络视频 051

第二节 网络视频主流媒体地位获官方认可 055

第三节 广电媒体建设网络电视台 058

第四节 作为亚文化群体集聚地的 BILIBILI 068

第五节 经济危机波及视频行业 075

第六节 视频分享招致版权风波 078

第四章 探索:中国网络视频调整版图格局(2010—2015) 085

**节 版权风波的发酵与平息 085

第二节 视频网站带“病”上市 089

第三节 企业并购与行业寡头格局形成 093

第四节 占领客厅 099

第五节 进军影业 103

第五章 进化:中国网络视频迈向黄金时代(2016—2020) 108

**节 稳中有变的视频网站 108

第二节 虚火降温的网络直播 114

第三节 渐入佳境的短视频 123

第四节 商业化运作的网络视频红人 133

第五节 步入 5G 时代的网络视频 140

第六章 推陈出新:内容矩阵的扩容 161

**节 内容生产范式的变迁 161

第二节 从播客到移动音频媒体:赋权的回归与场景的凸显 168

第三节 作为可写文本的网络互动剧 183

第四节 微电影:影像艺术抑或营销工具 188

第五节 网络自制剧:媒介生态影响的两面观察 195

第六节 网生综艺:思维的调整与规则的重构 201

第七节 网络直播:价值形成与意义流变 208

第八节 网络短视频:走红机理与双面效应 219

第九节 走向大众化的弹幕:媒介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230

第七章 积微成著:中国网络视频规模壮大 249

**节 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49

第二节 赢利手段的日渐多元 257

第三节 用户画像的改变 276

第四节 中国网络视频的现实问题与治理方案 283

第八章 从边缘至主流:中国网络视频影响发酵 298

**节 驱动网络视频壮大的深层逻辑 298

第二节 微观影响:个体的“自我呈现” 308

第三节 中观影响:舆论表达的平台 314

第四节 宏观影响:影像奇观世界的形成 319

结 语 332

后 记 342


展开全部

节选

第二节 谈话节目“触网”与网络视频主持人的出现
从现存资料看,早期网络视频的内容资源并不丰富,质量也不高。依照北京大学陆地教授的说法:“这是一个既没有内容提供商支持,也没有专业营销策划公司撑腰的弱小行业。”
电视资源的平移与复制构成了网络视频的主要内容源,而少量网络自制谈话节目的出现,则赋予了这一阶段的网络视频更多网络媒体的色彩。
概而言之,这一节目样态的产生源于对电视谈话类节目“伪沟通”的反叛。当20世纪90年代电视谈话类节目方兴未艾之时,曾被寄予了“搭建不同观点自由碰撞的公共大厦”的厚望,但结果却是难以摆脱被制作者“编排”“操控”的命运。对这一现实的不满促使谈话节目触网,被视为“回归真实的一次实验”。
搜狐网于2002年9月推出的《名人有约》,是国内**档网络访谈节目。它于每周一至周五晚7点35分开播,每期时长1小时。主持人林白奉行“维护嘉宾”的原则,且言论大胆,这使节目声名大噪的同时,亦备受争议。节目常规模式为邀请各个领域的重磅嘉宾(如记者唐师曾、音乐人高晓松、北京新东方学校副校长徐小平等),现场与网友互动交流,也会针对重大社会议题(如考研、9·11等)不定时推出特别策划,引发业界效仿。
TOM网于2003年11月推出的视频新闻述评直播节目《大话新闻》是研究早期网络视频又一个绕不开的经典案例。该节目采用直播形式,一周5期,每期时长半小时。在节目中,主持人林白“一桌一人一摄像头”,选取网络热点话题,以“播报+评论”的方式,侃侃而谈。节目推出伊始,观者寥寥,直到当年12月,海外中文网站“文学城”对《大话新闻》的推介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群体的关注,这档节目才以“出口转内销”的形式,真正红火起来。
《大话新闻》的一大创举是实现了网络节目向传统媒体的**次反向输出。2004年5月18日,它落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都市之声》,被视为互联网演进与网络文化扩张的标志性事件。
《大话新闻》的另一个历史贡献莫过于对节目主持人的打造。按照中国社科院闵大洪研究员的说法,以此为起点,“网络新闻(视频)主持人真正出现了,其无论在功用设置,还是效果呈现上,都已与电视新闻主持人别无二致”。 第三节 《大史记》三部曲:媒介精英的网络恶搞
“恶搞”(KUSO)一词发轫于日本电玩界,后以网络为通道,依次传至中国台湾、香港和内地。作为舶来词,恶搞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用语还是新近之事,但其所描述的取材碎片化、形式无厘头化、风格荒诞化、效果喜剧化的文化现象,从未在中国文化中缺席。诸如周氏喜剧、冯氏贺岁片、王朔“痞子文学”等,在搞笑之余,莫不带有反讽、解构的意味。然而,恶搞文化真正得到主流文化关注,还是在网络兴起之后。互联网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以及网络传播机制所造就的放大器效应,加速了恶搞文化的普及速度。其中,《大史记》三部曲堪称网络视频恶搞的“开山之作”。
《大史记》(俗称《大史记1》)发行于2001年11月,是北京电视台员工卢小宝为北京演艺人协会年会所创作的节目。该片并没有一条一以贯之的逻辑主线,相反,它通过将《东邪西毒》《不见不散》《鬼子来了》等当代电影与《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董存瑞》等革命老电影杂糅在一起,并辅之以雌雄莫辨的语调和辛辣直白的台词,将过去一年间发生的大事(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中国加入WTO、楼市涨价等)以片段化的方式一一呈现,既“笑果”满满,又发人深思。
《分家在十月》(俗称《大史记2》)出品于2001年2月。它以《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两部苏联电影为原始素材,以“讲述电视流氓自己的故事”为内容要旨,虚拟了一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内部争权的闹剧。在这出闹剧中,所有人物均被冠以新闻评论部员工的真实姓名(如白岩松·斯基、梁建增·诺夫等),且无论是人物性格,还是语言特征,都颇能反映现实本尊的风采。凭借犀利的调侃,《分家在十月》于2002年5月前后风靡互联网络。由于没有署名,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是表达央视员工愤怒之情的地下作品,引发坊间揣测不断。
作为《大史记》三部曲的*后一部,《粮食》制作于2000年2月,且与《分家在十月》同气连枝,均出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之手。《粮食》戏仿的对象是1959年的经典抗战故事片《粮食》,通过重新剪辑配音,原作中鬼子抢粮的剧情主线被袁正暗(袁正明之子)、孙遇败(孙玉胜之子)、李三角(李媛媛之子)三方争抢片源的故事所取代。影片全程高能,方言与英语齐飞,搞笑与毒舌并存,一批央视名人均“沦为”被涮的对象。
虽然被冠以“三部曲”之称,但《大史记》《分家在十月》《粮食》既没有时间上的延承性,又没有剧情上的关联性,唯一相似之处大概是三者均是媒介精英自娱自乐的产物。虽然这与当时草根占主导的文字恶搞(如韩乔生语录)、图片恶搞(如PS小胖)存有生产主体上的差异,但在制作原理上并无本质不同。
能指和所指是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提出的,可视为对“命名论”观点的批评与修正。“命名论”假定,可用语言表示的思想和概念在语言出现之前就已存在,不同语言只是利用独占性的语音形式将其标签化,因此,语言是事物的“分类命名集”,即“词=事物名称”。索绪尔对此不以为然。他指出,“语言符号所连接的其实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用来表示概念的音响形象即为能指,又称符号施指;被音响形象表示的概念即为所指,又称符号受指”。能指和所指互为依托,并经由语言符号所处系统的内部关联生产意义。
恶搞影像所依赖的能指和所指间关系的重塑,是以复制和拼贴为具体手段实现的。创作者们首先从既有文本中挑选出所需素材,然后按照自我逻辑重新排列组合。能指的分崩离析造成了所指的颠覆性转移,其结果是画面与画面、画面与台词、台词与台词间既有逻辑链条的断裂。“破”的极致即为“立”,对原生语境的清洗使恶搞影像在揶揄原作、博君一笑的同时,也创造出全新的语义,并由此缔造了生产主体的仪式狂欢。

作者简介

刘瑞一,光明日报新闻研究部编辑,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曾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CSC)资助,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访学。主要研究方向为视听新媒体传播,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新闻大学》《新闻记者》《当代传播》等学术期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