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纪念碑: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精装)

文学纪念碑: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精装)

1星价 ¥61.7 (6.3折)
2星价¥61.7 定价¥9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29047
  • 装帧:精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36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59829047 ; 978-7-5598-2904-7

本书特色

1.作为拜伦*经典的长诗之一,《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一个虚构人物的视角,开展了欧洲大陆的壮游,生动再现了拜伦生活时代的绮丽风光。

2.本版的译文经典、权威,优美流畅,并加入了七十八幅精美的插图。

内容简介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一部伟大的自传体长诗,也是一种厌世情绪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拜伦以及同时代英国文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征战感到彻底幻灭。正因如此,《游记》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大西洋两岸。

拜伦式的忧郁及其前因后果都在《游记》中得以完整体现。所有的情绪活动,不论多么跌宕起伏、五味杂陈,归结起来都是浪漫式的自我作祟,这份自我令他进退两难,十分痛苦:在现实世界,他要追求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状态不存在。《游记》完整记录了从追寻理想到接受失败的情绪变化,包括痛苦,悔过,甜美的伤感,愤世,无奈的隐忍,*终因疲惫而作罢的决定,还有一系列叠加出现的情绪活动。

《游记》的词句单个读来略显俗气,但这份俗气*终会被积少成多的感染力湮没。我们有理由相信,拜伦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从当时的语境看,它将一颗躁动不安的心置于晴朗的天空之下无遮无掩,就这一点,任何其他浪漫派的自传性文学都无法比拟。

本译本初版于1956年,经译者杨熙龄先生校订,1959年和1990年出版修订版。这一版据1990年版,并完整复刻约翰·默里出版公司1869年版精美版画七十八幅。

前言

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和财力去旅行的人而言,《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可谓是一座画廊。但其魅力并非在此。《游记》不仅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一部伟大的自传体长诗,也是一种厌世情绪的真实写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拜伦以及同代英国文人对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征战彻底失望了。正因如此,《游记》在当时深受人们喜爱,其影响力遍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大西洋两岸。1809年10月,拜伦游历至约阿尼纳市①,触景生情,开始创作《游记》**章。他边游边写,1810年3月到达士麦那市②的时候,完成了第二章。在此之前他一直在阅读斯宾塞的诗作,受此影响,他创作的朝觐之旅采用了斯宾塞式的诗体。

拜伦式的忧郁及其前因后果都在《游记》中得以完整体现。所有的情绪活动,不论是多么跌宕起伏、五味杂陈,归结起来都是浪漫式的自我作祟,这份自我令他进退两难,十分痛苦: 在现实世界,他要追寻的理想社会和完美状态不存在,《游记》完整地记录了从追寻理想到接受失败的情绪变化,包括痛苦,悔过,甜美的伤感,愤世,无奈的隐忍,*终因疲惫而作罢的决定,还有一系列叠加出现的情绪活动。拜伦的朝觐之旅虽终将无果,但仍会继续,他对朝觐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途中光鲜夺目的异域风情和名胜古迹又令他欲罢不能,这些美景*终随着他的接近渐渐失去了想象中的光晕。

拜伦追求天真的美感,尤其是那些转瞬即逝的美。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是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深知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的理想。他的早期诗歌可以说明这一点。《游记》第七版(1814)**章有一段献给安蒂,即夏洛蒂·哈莱,牛津伯爵夫人年仅十一岁的女儿:

啊!愿你永远保持着现在的模样;

你形容如此美丽,心儿温和而单纯,

就像爱神降世,只缺了一双翅膀,

你纯洁无邪,出乎希望女神的想象!

拜伦比她年长一倍,他称安蒂是“西方的佩丽”,能看到她身上有一种成熟的美,对此他颇为得意。但在1814年以前,他已经对安蒂失望了,当然,他没有把这种失望感写进诗里。前一年的4月5日,他写信给子爵梅尔本夫人梅尔本夫人(Lady Melbourne),即卡罗琳·兰姆(Caroline Lamb),1812年后成为拜伦的情人之一。,说夏洛蒂“如果能永远十一岁,我会爱一辈子,如果她成年,我可能还会娶她,但绝不能让她变得和其他妇人一样俗不可耐”。

任何光鲜的外表细看来都是层层骗局,都离理想和完美相差甚远,都不如人意,一想到这些,拜伦心里就有说不尽的郁结。拜伦想要逃避,或者至少把这一困境看明白。拜伦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同时又充满理想。这样一个人要被迫接受冰冷的现实和残酷的幻灭,拜伦心里无比地痛苦。玩味这种痛苦,把它书写出来,不啻为一种自我安慰的办法。或者,假装内心平静,傲视凡间,坚忍克己,愤世嫉俗;他渴望精致的生活、完美的爱情,但现实世界一次次令他失望;面对这种挫败,采取神一样超然的态度,也是一种释然的办法。拜伦将这些情绪活动写成了精彩的故事,汇入到《游记》中,包括后期更为成熟的两章。前两章的口吻的确有些伤感主义式的做作,后期评论家指责他装腔作势,对自己的罪孽和愁苦夸大其词,故意包装自己。然而,虽然他的措辞有意古奥,但他确实再现了自己乃至所有同代人的心理两难,在这一点上他至少是诚实的。

让我们仔细考察拜伦式的人物设计和故事里浪漫式的两难有何种关系。**章一开篇,诗人直言自己已厌倦了花天酒地的生活,充满了罪恶感。仅凭这些话语就称诗人是“撒旦式的人物”,这样说虽不完全错误,但也说明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他的措辞多愁善感、陈词滥调,是他的风格使然。拜伦深受十八世纪典雅华丽文风所害,这种行文习惯根深蒂固,他很难改掉。但他的确“陷入了酒醉饭饱的苦闷境地”,“已在罪恶的迷津中,长久地跋涉”。实际上,这是浪漫派文人面临的*严酷的现实——人性的缺陷。

紧接着就是一个“形孤影单”的形象。“落落寡合,他独个儿徘徊惆怅。”他非常敏感,虽然还未做出什么壮举,但仅凭高人一等的向往,他什么时候都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不与那些满足于现实生活的芸芸众生为伍。在这种态度的笼罩下,华兹华斯笔下那种湖光山色的秀丽景观是配不上他的。只有荒蛮的自然风光才能抚慰他的心灵。来到“人迹不至”的地方,看到汹涌的波涛、嶙峋的山石、浓密的森林、深沉的海洋,他好像看到了桀骜不驯的自己。

看到人性的脆弱,他有感而发。在此之前,拜伦曾写诗赠予约翰·皮戈特约翰·皮戈特(John Pigot),拜伦的剑桥校友;原诗为On the Cruelty of Mistress(1806)。,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只不过在《游记》里口吻更加忧伤,而非像前面那样诙谐。

姑娘们,像飞蛾,只爱灿烂的灯光,

有时候玛蒙会取胜,而萨拉芙却落得个失望。(1∶9)

此外:

依我看来,男子并不熟谙女人心意,

如果他认为须用叹息去博取欢心……

甚至不要显出温柔,如果你还聪明;

充分的自信总是谈情时*灵的药丸;

你要有忽冷忽热的功夫,终能得到她的喜欢。(2∶34)

因过去黯然伤神,一声难以启齿的道别,所有美好的人和事现在都已成回忆,这些美丽而伤感的回忆渐行渐远,变得模糊不清,这都是浪漫派式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受挫时的表现。“被束缚在地上,眼睛却望着天堂。”

接下来是对比鲜明的风景描写,这样的景色深受拜伦喜爱,期间他时常赞颂过去和他其实不熟悉的事物。从塔古斯河另译“塔霍河”。对岸眺望里斯本城,一座座白色的建筑坐落在山肩上,一时美不胜收。但走近端详,“葡萄牙这个国家骄傲而又愚蠢”,“蓬头垢面的居民杂处在垃圾堆中间”,让他极为失望。华丽的葡西战争描写后,拜伦像莎翁笔下的福斯塔夫那样开始思考光荣的价值。英雄“无非是暴君的工具,/成千累万被无情地抛弃”。只有塞维利亚少女的美貌免遭他的揭破。天堂的美女也比不过“黑眼珠的西班牙女郎”“那样的美人连禁欲家也不得不赞赏”。其后有关加迪斯城斗牛的描写同样遵循了先扬后抑的模式。起初,拜伦用描写骑士战争的语言刻画了一幅多彩的盛况,直到骏马被折磨得血肉模糊,“凡夫俗子眼里,这一幕是多么够味”。

有人一度认为,“兴衰隆替,繁花已尽”(sic transit gloria mundi)是贯穿《游记》的主题。其实,这一主题在**章并没有出现,第二章虽有“希腊曾辉煌”的主题,但话锋却不同。在第四章,拜伦看到古罗马的遗迹,断言古迹若有什么永远持存的精神,那也无非是提醒世人,任何繁华盛世终有消失的一天;这一点,现代卑微的希腊人需要明白,汲取了古希腊文明的世人应该明白,那位盗取古希腊石雕文物的埃尔金勋爵更应该明白。而在第二章,当他看到古希腊的遗迹,他却在感叹现代的希腊人没了祖先的气魄:

你的豪杰和圣贤,如今都在哪里?

全都逝去了;唯有透过往事的烟霞,

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暗淡而迷离。(2∶2)

拜伦发现,任何繁盛一时的文化和宗教终将消逝:

但看这地方——一个古国的墓葬!

过去是神的住处,现在断绝了香烟。

神道也须改朝换代——宗教要变换:

昔日的希腊教已经让位给伊斯兰教;

将来也会有别的种种教义相继出现,

除非人们明白了烧香和献祭全属徒劳——

疑虑和必死的人呀,你们的希望像芦苇般脆弱。(2∶3)

*终是那个“失踪的神仙和神仙似的人们”的希腊萦绕着拜伦:

这儿无处不是英灵萦绕的圣地;

你的土地没有一寸显得凡庸,

真是千里方圆之内都值得惊奇,

缪斯的故事都像是真事,并非幻梦;

只是我们的两眼惊异地看得酸痛,

我们少年时代的梦幻所系的胜景;(2∶88)

浪漫派的向往一次次受到挫败,而其他的情绪活动都是此般受挫的结果。拜伦抨击暴君,极力摆脱束缚,向往精神自由。每当他赞颂美貌,倾诉苦恋,总伴有一句潜台词: 没得到的才*美(“爱神的好处只是那双飞动的翅膀”)。几处美景(爱奥尼亚海上穿梭的船队,齐察村的修道院,阿尔巴尼亚的崇山峻岭,闪耀的德巴兰尖塔,身着短裙、围绕篝火起舞的阿尔巴尼亚战士)虽能引发一时的兴趣,短暂的豪情好像让他暂时逃离乏味的现实,但从口吻听来,他自己也半信半疑。这些美景所在之处,拜伦暂时忘却了理想破灭的痛楚,但字里行间仍掺杂着一丝苦短的忧伤,他因此再一次失望、厌世、退却。

目录

**、二两章序言 i

序言的补充 v

给安蒂 003

**章 009

注 解 087

第二章 101

注 解 181

第三章 195

注 解 286

第四章 295

注 解 440

译后记:拜伦的诗和政治见解 467

新版后记 491
展开全部

节选

致文科硕士、皇家学会会员

约翰·霍布豪斯先生

亲爱的霍布豪斯:

《恰尔德·哈洛尔德》**章和末一章的写作相隔了八年之久;现在,这诗的*后一部分即将发表了。在与这么老的一位朋友分手之际,没有什么可以奇怪的,我要想到另一位更老的而且更好的朋友,他目睹前者的诞生和死亡。我们之间开明的友谊给了我交游的益处,我对他的感激要远远超过我现在或过去可能产生的感谢《恰尔德·哈洛尔德》的心情,即使这诗和诗人博得了若干社会的赞许;虽然我也并非不感激《恰尔德·哈洛尔德》。因此我想到他,这位很早就认识、相处很久的朋友。我知道,当我病了的时候,他衣不解带;在我悲伤的时候,他温和而仁慈;在我顺利的时候,他高兴;在我碰到灾难的时候,他坚定不移。他的忠言句句真实;在困境中,他足以信赖。我想到这位久经考验而从不抛弃我的朋友——想到你。

这样,我便从虚构的人物想到现实的人物。这部诗是我所有作品中篇幅*长、包含的思想*多和内容*广泛的一部,现在我就把这部已经完成的,至少可以说结束了的作品奉献给你,使我得以荣幸地提到我和一位有学问、有才能、坚定而又体面的人许多年来的亲密友谊。像我们这样的心灵不会谄媚别人或者受别人谄媚;然而出于衷心的赞美却总是友谊之情所许可的吧;而且这种赞美并不是为你,甚至也不是为别人,却只是为了一抒我的胸怀。在别的地方,或者是在*近,我从来没有像在你身边时那样经常地遇到好意,那样能够使我坚强地抵御灾难。因此,我要赞美你的优良品德,或者说得更正确些,赞美你的这些优良品德给我的益处。我写这封信给你的一天正是我一生中*不幸的日子的三周年,但是它不能毒害我的前途,假使我能保持你的友谊和我自己内心的力量作为依靠。这个日子在今后甚至将使我们两个有更欣慰的回忆,因为它将使我们想起我这次向你致谢的事——感谢你的不倦的关怀;很少人受到过这样的关怀,而且受到这种关怀的人,必然会把人类和自己看得更好些。

我们真幸运,能够在许多时候一起游历许多富于骑士精神、历史事迹和传说的国土——西班牙、希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雅典和君士坦丁堡是我们几年前旧游之地;威尼斯和罗马是我们*近游历的地方。这诗,或者诗中的旅人,或者两者,也自始至终伴随着我;也许是由于一种可以原谅的虚荣心使我带着一种满意的心情想到这部作品,这部作品多少把我和写作的地点联结起来,把我和这部作品企图描述的对象联结起来;不管这诗与那些神奇而又令人难忘的胜地相形之下是多么没有价值,不管这诗与我们遥远的观念和瞬息间的印象距离多远,但总不失为对值得尊敬的东西表示敬意的一种象征,为光荣伟大的东西而感动的一种象征,它的创作曾是我快乐的源泉。在我与它分手之际,简直没有想到,经历会使我对那些创作中的幻象产生一种留恋的心情。

关于*后一章的处理,可以看出,在这里,关于那旅人,说得比以前任何一章都少,而说到的一点儿,如果说,跟那用自己的口吻说话的作者有多大区别的话,那区别也是极细微的。事实上,我早已不耐烦继续把那似乎谁也决不会注意的区别保持下去: 正如哥尔德史密斯的《世界公民》一书里的中国人,谁也不会相信他真是个中国人,所以,即使我断言作者和旅人并非一人,而且想象我已经在作者和那旅人之间划了界线,也是白费力气的事;本来我殷切地希望保持这种区别,但终于失望,因为这种企图无法实现,这么一来,我在创作时就松了劲,决定索性不去管它了——而且也这样做了。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对这方面的意见,现在我是再也不理会了;作品要靠它自己,不能靠作者;作者本身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供他的作品依靠的,除了他暂时的或久远的名声,而这种名声又正是他在文学上的劳作的产物。作者的命运与所有作者的命运相同。

在下面这一章中,我打算通过诗篇本身和注释接触到意大利文学的现状,或者意大利风气的现状。但我很快就发现那诗篇本身,在我所确定的范围以内,难以充分反映错综复杂的外界事物及其引起的感想;而全部注释,除了几条*短的以外,我应该感谢你,而且这几条也仅仅以阐明诗句为限。

评论国情与我们如此不同的一个国家的文学和风气,也是一桩很细致而不容易讨好的工作;这种工作需要多多注意情况,需要公正无私,这样,我们就会怀疑自己的判断,或者至少是慢一步作判断,而且更仔细地查核我们所得的资料,虽然我们也许并非马马虎虎的观察家,也不是不谙我们*近居住的国家的人民的语言或风俗。文学界和政界的状况似有剧变之势或已经在剧变,剧烈得几乎使一个外人不可能不偏不倚地论述它们。那么,引一点他们自己的美丽的语言也许就够了,至少已能表达我的意思:“依我看来,在一个以*高贵而又*可爱的语言自豪的、充满诗意的国度里,可以试行各式各样的事;而且这亚尔菲里和蒙蒂的国家既然还没有丧失她古代的荣誉,那么她应该成为各方面的领袖。”意大利仍然拥有伟大的人物——卡诺瓦、蒙蒂、乌戈·福斯科洛、宾德蒙特、维斯孔蒂、莫勒里、契柯格纳拉、阿尔布里西、梅佐芬蒂、马伊、穆斯托西底、阿格里埃蒂和瓦加,可以在当代的艺术、科学和文学的绝大多数领域中取得光荣的地位;在某些领域,更可以占到*高的地位: 欧洲,甚至全世界也只有一个卡诺瓦。

亚尔菲里曾经在什么地方这样说过,“人类这种草木在意大利生长得比其他任何地方都茁壮,意大利出现的许多滔天大罪就是一个证明。”对于他这一说法的后半部分,我不敢赞同,这是一种靠不住的说法,我们可以用更充分的根据来反驳,所谓更充分的根据就是,意大利人无论如何并不比他们的邻邦人民凶残,除了一个故意装瞎的人或无知无识的人,才不理会这个民族卓越的才能或“才智”(如果这两个字用得恰当的话),他们认识的敏锐,他们思想的迅速,他们光辉的天才,他们的美感,以及尽管遭到种种的不幸,如革命一再失败,战火的破坏和几百年来的希望不能实现,等等,他们仍然有着不可熄灭的“对不朽的向往”——独立的不朽。而且,当我们俩绕着罗马的城墙骑行时,曾经听到劳工们合唱的简单的悲歌:“罗马!罗马!罗马!罗马不像从前啦。”我们实在很难不把这种悲凉的歌谣和伦敦酒店里狂欢的歌声相比较,而这种声音现在仍然从伦敦的酒肆里传出来,遮盖住蒙圣让的屠杀,遮盖住出卖热那亚、意大利和法兰西的行为,出卖全世界的行为,干这些勾当的人,你就曾经在一部不愧为我们历史上较好时代的作品中揭露过。对于我来说,

我永远不愿拨动我的琴弦,

如果站在使我发聋的愚蠢的人群中间。

*近意大利诸国的变化使她得到些什么,英国人大可不必询问,除非能够肯定英国所获得的东西超过一支永久的军队和一项停止实施的人身保护法令;他们只消看看本国的情况就够了。因为他们在国外,特别是在南方干的事情,“一定会让他们得到酬报”,而且不消多长时间。

亲爱的霍布豪斯,我把这部完成了的诗奉献给你,并祝你平安地、愉快地回到那个国家,她的真正的利益是没有人比你更关怀的。让我再说一遍,我永远感激你、爱你,永远是你真诚的朋友。

拜伦

1818年1月2日于威尼斯

作者简介

拜伦(1788-1824),英国十九世纪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东方叙事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