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唐人七绝诗浅释(精装)
读者评分
5分

大家小书—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唐人七绝诗浅释(精装)

1星价 ¥28.9 (5.9折)
2星价¥28.9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015160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32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200151602 ; 978-7-200-15160-2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以学者的博学、女性的细腻和诗人的才情将古典诗歌的解读水平推向新的高度的典范之作。七绝是古典诗歌中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诗体,虽然篇幅短小,却具备了各种诗体的特点,本书把入选的诗篇分成正文和附录两类,挑出了若干首作为正文,按时代先后排列,而把另外一些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可以与正文进行比较的诗篇作为附录,在分析时先正后附,内容详实深入。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光和连类而及的方法不仅使唐人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阐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本书所选作品字约文丰,诠释精审,令人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内容简介

沈先生此书系据多年在大学讲授唐七绝诗的讲义编成,屡经修订,既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益以个人涵泳所得,可以说内容详赅,识见不凡。书名“浅释”,只是说讲得浅显,内容其实非常深入,已不单单是一本引导普通读者赏析唐人七绝的通俗读物,也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

前言

汉语古典诗歌和祖国整个的古典文学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作品,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在其后漫长的岁月里,又陆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诗人和诗篇。古典诗歌不但在数量上是惊人的,在质量上也是非常高的。许多优秀的和伟大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要求;和内容相适应,他们不断地向人民学习,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所有这些流传下来的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诗歌,都是我们的宝贵的遗产。它们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值得我们努力地

发掘。

汉语古典诗歌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它的内容主要是抒情的。汉语诗歌,从□早的《诗经》起,就绝大多数是抒情的。叙事作品如《生民》《公刘》《绵》等,只占少数。汉代乐府中有一些叙事诗,如《孤儿行》《妇病行》《陌上桑》《羽林郎》《焦仲卿妻》等。除了《焦仲卿妻》一首,故事有头有尾,并且在诗中创造了一些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外,其余的都比较简短。《陌上桑》《羽林郎》写的都只是故事中精彩的片段。《孤儿行》《妇病行》的情节虽很动人,但人物形象不够鲜明。被我们今天认为是叙事诗的这些作品,其抒情的成分也是比较浓厚的。魏晋南北朝的民歌和诗人创作绝大多数都是抒情的,只有少数著名的制作如《木兰诗》是例外。以后著名的叙事诗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也不以创造人物为主,倒是以发抒作家对人物、事件的感受为主,其数量也不多。

第二,它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如上所述,古代长篇叙事诗是很少的,而一般抒情诗的形式也同样都是比较短小,即使是我们上面已经提到的《诗经》中间那些叙述祖先们创造国家的功绩和奋斗的历史的作品,篇幅也很有限。被大家认为少有的长诗如《焦仲卿妻》也不过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后来的文人创作,以唐诗为例,如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杜甫的《北征》、韩愈的《南山》、卢仝的《月蚀》、郑嵎的《津阳门诗》、韦庄的《秦妇吟》等,都算是很长的诗了。有些民歌,如吴歌、西曲,短小到只有二十个字,甚至十三个字,仍然是一首完整的诗,它们并没有因为篇幅的限制而减低质量。

第三,它具有或宽或严的格律。汉语古典诗歌是□讲究格律的,尽管格律的尺度有宽严的不同。在古代,我们有许多富有诗意的抒情散文,却没有散文诗、自由诗,可以证明格律在古典诗歌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在它们中间,格律严的,需要讲究声律对偶,甚至按谱填词,分别四声阴阳,如律诗、词、曲;格律宽的,也至少全篇要有韵脚,句中的字要平仄间用,如骚赋、古诗。

五七言诗是古典诗歌中流行时间□久,杰出诗人□多,作品□丰富的一个领域,而以唐代为其登峰造极时期。它一般地又可分为古诗、律诗、绝句诗三类,但无论哪一种体裁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体现了上述的一些值得注意之点。

诗是□精粹的语言。它用经过反复挑选过的□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其□美好、丰富和微妙的思想感情。而七言绝句则可算是□精粹的诗体之一,因为它以□经济的手段来表现□完整的意境或感情见长。当然五言绝句字数更少,但七绝虽然每句只比它多两个字,却显得委婉曲折,摇曳生姿,声辞俱美,情韵无穷,因而别有其动人之处。

七绝这种以短小的篇幅来表达丰富深刻内容的特征规定了:它在创作中,必须比篇幅较长的诗歌更严格地选择其所要表达的内容,摄取其中具有典型意义,能够从个别中体现一般的片段来加以表现。因而它所写的就往往是生活中精彩的场景,强烈的感受,灵魂底层的悸动,事物矛盾的高潮,或者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在多数七绝诗的杰作中,这种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乃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存在。

具有上述特色的七言绝句诗,和其他许多古典诗歌□□一样,来源是很古的;同时,在发展中,它与诗中联句的风气、律化的现象都有关系。因此,我们在讲到七言绝句的来源时也要涉及它们。

如众所周知,文学形式大都是为人民所创造,然后由作家加工,逐渐变得完美的,七言绝句也是这样。它起源于民间歌谣。七言绝句在形式上□显著的标志,就是全篇以七言四句组成。这种形式的歌谣出现得很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周朝春秋末期产生的史籍《逸周书》中的《周祝》篇。它是以歌谣体写成的含有教训意味的作品。在形式上,或者是全章以三言和七言六句组成,句法是三、三、七、三、三、七,或者是全章以七言四句组成。后者可以说是七言绝句的始祖。如:

凡彼济者必不怠,观彼圣人必趣时。

石有玉而伤其山,万民之患故在言。

汉以来这种歌谣也仍然流行,如《汉书·东方朔传》载有他的射覆辞:

臣以为龙又无角,谓之为蛇又有足,

跂跂脉脉善缘壁,是非守宫即蜥蜴。

射覆是一种民间游戏,东方朔能够当场脱口而出地做成这样的七言韵文,可见这种腔调是他素所熟悉的亦即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歌谣样式。到了曹魏有《行者歌》:

青槐夹道多尘埃,龙□□阙望崔巍。

清风细雨杂香来,土上出金火照台。

在东晋也有《豫州歌》:

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何以咏恩歌且舞。

这些歌谣都是七言四句组成,所不同于后来的七言绝句的,是二句一换韵或四句全押韵。

南北朝以来,七言四句的歌谣及文人拟作渐渐多起来,并且在用韵的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民间歌谣方面,如隋代的《长白山歌》: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

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在文人创作方面,如北齐魏收的《挟瑟歌》:

春风宛转入曲房,兼送小苑百花香。

白马金鞍去未返,红妆玉箸下成行。

梁简文帝的《夜望单飞雁》:

天霜河北夜星稀,一雁声嘶何处归。

早知半路应相失,不如从来本独飞。

这都已经是四句三韵,□□、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三句不押韵,就和后来□普通的七言绝句的押韵方式完全一致。再如北周庾信的《代人伤往》:

青田松上一黄鹤,相思树下两鸳鸯。

无事教渠更相失,不及从来莫作双。

则是四句二韵,□□、第二两句用对偶,□□句不押韵。这也是后来常见的七言绝句形式,不过全章和每句之间平仄还没有全部协调,也就是还没有严格地律化罢了。到了隋代,古诗律化已经相当普遍,律化了的绝句也随之出现。如无名氏的《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则和唐以来一般的七言绝句完全没有什么差别了。

根据现有的文学史知识来说,古代七言诗的起源并不迟于五言诗。但可能由于五言歌谣被采入乐府比七言歌谣早得多,因而它得以凭借音乐的力量,广为流布,先行发达。所以在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是非常有势力的,五言古诗在这时期成熟了,诗人们写出了不少的杰作;不但是五言古诗,就是五言四句的入乐歌谣,从晋以后,也愈来愈多。晋宋之际,吴歌、西曲的数量是丰富的,它们的基本形式是五言四句。当时文人所作五言四句的小诗也颇为盛行。但这时期的七言诗,特别是七言四句的诗则是很少的。可见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的民间歌谣起源虽都很早,但在唐以前,七言四句的诗歌,却不占重要地位。这和唐以来的情形大不相同。不仅如此,我们现在所用的七言绝句这一名称,也是从五言绝句那里借来的。因为六朝时代只有某些五言四句的诗方被称为绝句,而七言四句的诗却并没有这种名称。

绝句得名由于联句。□早的联句可以追溯到汉武帝与其臣僚共作的《柏梁台诗》,其方式是每人各做七言一句,每句押韵,合成一篇古诗,但此诗或系伪托。晋代贾充和他的妻子李夫人联句,则是每人各作五言二句。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与愔之、循之的联句,才发展为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南北朝时,联句非常盛行,并且每人各作五言四句,已成为定型。著名诗人如鲍照、谢朓、何逊、范云、庾肩吾等都有很多联句,盛极一时。与联句相对,当时才出现了绝句这一名称。《南史·文学传·檀超传》:

又有吴迈远者,好为篇章,宋明帝闻而召之。及见,曰:“此人连、绝之外,无所复有。”

这是□早以连(联)句、绝句连类而言的。再如《南史·梁简文帝纪》中载有:

有随(王)伟入者,诵其联珠三首、诗四篇、绝句五篇,文并凄怆云。

这里是将一般的诗和绝句分开记载的。《南史·梁元帝纪》也说:

在幽逼,求酒饮之,制诗四绝。

这里更明白地表示了绝句为诗之一体。可见绝句一名当时已经成立。但何以见得它是由联句而来,同时又是和联句相对的呢?原来,当时的诗人们认为:有两人以上同作一诗,一人先作四句,其他的人每人续作四句,如此蝉联而下,成为一篇,就是连句或联句;如果一人先作了四句,无人续作,或续而不成,那么,这仅存的四句就被称为断句或绝句了。如《宋书·谢晦传》说:

世基,绚之子也,有才气,临刑,为连句诗曰:“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晦续之曰:“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

谢世基这首诗有谢晦续作,所以就称为连句(联句)。又《南史·宋文帝诸子列传》说:

晋熙王昶……知事不捷,乃夜开门奔魏。……在道慷慨为断句曰:“白云满鄣来,黄尘半天起,南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刘昶这首诗无人续作,所以就称为断句(绝句)。稍后,梁简文帝就有《夜望浮图上相轮绝句》和《咏镫笼绝句》,已经将绝句作为一种诗体,写入题中了。

五言绝句的出现,虽然后于五言四句的歌谣,但在外形上,这两种来源不同的诗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区别只是一是能唱的,本系歌谣;一是不能唱的,来自联句。但这种区别后来也渐渐地混同起来。例如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就将可能产生于汉代的五言四句的歌谣四首题为《古绝句》,但在汉代,我们知道,每人作五言四句的联句风气还没有出现。

目录

001引言
04□赠苏书记
047山行留客
051回乡偶书(二首之一)
056凉州词
065凉州词(二首录一)
070送魏二
074长信秋词(五首之三)
086闺怨
09□从军行(七首录四)
099出塞(二首录一)
105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录一)
111送孟浩然之广陵
118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春夜洛城闻笛
1□8客中作
13□越中览古
140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46送元二使安西
15□送沈子福归江东
157少年行(四首)
163营州歌
165夜月
171三绝句
175解闷(十二首录四)
186绝句四首(录一)
190江南逢李龟年
197春梦
□0□枫桥夜泊
□07滁州西涧
□11寒食
□18逢病军人
□□4夜上受降城闻笛
□□7边思
□30上汝州郡楼
□33观祈雨
□40宫词(一百首录四)
□50秋思
□54王昭君
□63燕子楼(三首)
□73金陵五题
□89竹枝词(二首录一)
□94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97再游玄都观
301题都城南庄
306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311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318南园(十三首录二)
3□6咏内人
3□9闺意献张水部
333赤壁
340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录一)
349江南春绝句
351赠别(二首录一)
354夜雨寄北
360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369嫦娥
375贾生
383瑶池
388咸阳值雨
39□白莲
399淮上与友人别
403新上头
408再经胡城县
413台城
417附录:旧释二十三首
431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在武昌黄鹤楼为送孟浩然去扬州(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而写下的一首诗。前二句叙事。故人指孟,武昌在扬州之西,行人自长江顺流东下,所以说“西辞黄鹤楼”。三月,点明季节。烟花,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浓丽的景色。扬州,则是别去的故人所要到的地方。起句是将别,次句则是竟别。

故人当此阳春烟景,出游繁华的扬州,固然可喜可羡,但对自己来说,则留恋仍所不免。因此,后二句即写其挂帆而去之后,自己的依依难舍之情。再度登楼,凭高纵目,惟见一片孤帆,愈去愈远,渐渐地只留下一点影子,而□后,就连这一点模糊的远影也消失在碧空之中了。在眼中,剩下的只是浩荡的长江,一望无际,如在天边流动而已。极写水天空阔之状,以暗示自己空虚寂寞的心情。这两句本是写离情,但诗人用“有声画”,画出了一幅江干送别图,将别时景物、别后情怀,细致地、曲折地传出。此诗不但境界阔大,风格高远,而且文辞一气直下,也如“长江天际流”,和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非常相近。此所谓文如其人,或风格即人。

送别的诗,着重写景,而将别情暗寓其中,则其欲达之情,有余不尽,含蕴无穷,耐人寻味,反较直抒为有力。李白此诗,即是如此。它如冷朝阳的《送红线》,也采用了这种表现手段:

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

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

据《唐诗纪事》,冷朝阳曾任潞州节度使薛嵩的幕僚。薛嵩有个丫鬟名叫红线(因为她“手纹隐起如红线”,因此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很会弹奏阮咸琴(即月琴,相传为晋人阮咸所造)。后来她离开了薛家,冷朝阳就写了这首诗送别。(在袁郊的小说集《甘泽谣》里,却把这个人物加工,变成一位有异术的女侠了。后人所知道的红线,往往是袁郊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她的本来面目。)

诗首写远行者所乘之舟,次写将别时所登之楼。舟称木兰,意在衬托其人之芬芳,楼夸百尺,意在显示其地可眺望。采菱歌是操舟之人所唱。送客登楼而魂消,行人解舟而歌怨,总是伤离惜别之情,而情中有景。

□□两句,却换了一种写法。以红线之离开,好比洛水女神乘雾而去,则其人风姿如神仙般的美丽,踪迹如神仙般的飘忽,均在其内,不必更赞以他词,而此去为人所惋惜,自然可知。末句全以景结,不更抒情。惟见碧天无际,河水空流,无尽空阔,无限苍茫,而其人已不见,则留恋怅惘,更是不言而喻了。

这首诗也是借景言情,但前两句中,“歌怨”“魂消”,已生别绪,使全诗染上一层凄凉的情调,读之有黯然之感,不如李诗前两句之俊快可喜,全诗虽写离别,并不伤悲。由于赠别之诗,伤悲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就更感到李白在此诗以及《赠汪伦》等篇中所表现的开朗豪放的性格之可贵了。

再看许浑的《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谢亭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南齐谢朓任太守时所建。他曾在其地送别范云,后人因以其地为送别之处。

此诗起句写被送者离去之匆忙,舟行之迅速,劳歌唱罢 (《事文类聚》:“劳劳亭,送客处也。于此歌以送远,故谓之劳歌。”劳劳亭故址在今南京市南,此借用),解缆即行。次句完全写景。两岸青山,满林红叶,一江碧水,相映成趣。着色鲜艳,如见画图。“水急流”,应上“解行舟”,启下“人已远”。这两句是被送的人出发时的情景,而从送行的人眼中看出。

第三句写送者。日已傍晚,原先在别筵中饮酒饯别的那一点醉意,现在全消了。由醉意之消才意识到行人之远,因此有突然的感觉,更使人惘然若失。第四句不接上写情,而只叙事写景。在酒已全醒,人已去远的时候,风雨西楼,更没有可以流连之处,只有默默地独自走了下来,这时,真是李后主词中所谓“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这里只写凄黯之景,而迷惘之情自在其中。作者对于离别的感伤,全诗中虽一字不提,却仍然强烈地感染了读者。

这首诗和李白送孟之作,题材、主题、结构、意境都非常相似,但风格情调不同。李诗开阔爽朗,许诗凄恻缠绵,因而给人们的感受也不一样。

以上都是借景抒情的送别之作,另外还有一些作品,写远离故乡或重游旧地的,写行者送给居者的,也往往用这种因景见情,因而使人读之,见景生情的方法。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是作者在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因参加李璘幕府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到夔州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遇赦得还而作的。诗人以愉快的心情、轻快的笔调,为白帝到江陵这一段旅程画了一幅速写。

起句写早发白帝城。城建筑在白帝山上,故用“彩云间”以形容其高峻。次句写暮到江陵县。江流浩荡,顺水行船,非常迅速,虽相距千里,而一日可到。因是遇赦东归,故用“还”字。郦道元《水经·江水注》云:“有时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加疾也。”(盛弘之《荆州记》略同。)李白写此诗时,胸中显然有这一段文字。

后两句进一步描写了在这一段航程中水急船快的特征。舟行如飞,两岸风景,目不暇给,但闻猿啼不绝,不知不觉就已经驶过万岭千山了。猿啼既系峡中景物,又以闻猿见舟行之速,所以下文接说“轻舟”,说“已过”,说已过的是“万重山”,极写水急舟轻,一日千里。所写皆属景物,而诗人意外遇赦,心情舒畅,归心似箭之情也就自然透露了出来。《水经·江水注》又云:“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首诗显然袭用了《水经注》的描写,但同时又按照诗人自己的生活切身感受加工改造了它。如郦道元写猿声,着重其悲。杜甫《秋兴》用这事,也说“听猿实下三声泪”,而此诗却略去了这一点,因为它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不符合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艺术创作中,素材的剪裁取舍,必须服从于主题的需要。

此诗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与诗人俊伟的形象、愉快的心情熔于一炉,而且文势奔放,如飞电过隙,骏马注坡,与诗中所写景物心情相与一致,在唐人作品中是稀有的。

我们再看同一作者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当是诗人早年离川出峡,途中所作。他游罢峨眉,沿着平羌江(今青衣江),由嘉州(州治在今乐山市)进入岷江,在犍为县的清溪驿乘船夜发,驶向渝州(今重庆市),准备由三峡东下。(三峡,指四川湖北之间的三个峡。这一带,江峡很多,因而是哪三个峡,其说不一。一般指重庆市奉节县东的瞿塘峡、巫山县东的巫峡和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的西陵峡。)在夜发清溪的时候,他写下了这篇诗,怀念住在附近的一位友人。

前两句是清溪舟中所见夜景。才从峨眉山下来不久,回忆名山,犹有余恋。当在清溪即将夜发之际,峨眉山上高悬着半轮秋月;而平羌江中,又流动着投射的月影。仰观山上之月色,俯视江中之月影,不但觉得景色极为幽美,而且月光照夜,月影随波,依依有情,因此接以后两句。这时,怎么能够不怀念就住在附近可是又无缘相见的友人呢?对景怀人,已极可念,何况自己还要下渝州,出三峡,相离愈远,相见也就愈难了。此日之相思,他日之相忆,只以“思君不见”四字略加点发,不更明说、深说,而全诗的景色行程,就从而都染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达到了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人讲究修词,认为作品中使用过多的名词或数字,容易给人以堆砌、累赘之感。杨炯好用人名作对,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之类,被讥为点鬼簿;骆宾王好用数字作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之类,被讥为算博士。(见《全唐诗话》)但此诗却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青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而不显痕迹,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在王世贞《艺苑卮言》等书中,都指出了这一点,认为难能可贵。其所以能够达到这种效果,固然由于他没有采用对句,所以地名虽多,但不呆板,而更重要的则是作者笔力雄浑,全诗气势奔放,能够将这么多质实的名词写入诗句,而仍然举重若轻。

作者简介

沈祖棻(1909-1977),女,字子苾,别号紫曼,笔名绛燕、苏珂。祖籍浙江海盐。我国现当代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有“当代李清照”美誉。1949年,《涉江词》结集出版;新中国国成立后,诗词研究著作《宋词赏析》《唐人七绝浅释》获得广泛好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