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观课程设计与学科课程发展

中观课程设计与学科课程发展

1星价 ¥25.2 (7.0折)
2星价¥25.2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60062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58页
  • 出版时间:2021-02-01
  • 条形码:9787576006247 ; 978-7-5760-0624-7

本书特色

《学校课程发展精品丛书》以项目任务展开的区域性学校协同共进的课程改革范例,携手共进,推动教育公平,让基础教育蓬蓬勃勃发展。 区域课程改革既受国家课程改革政策影响,又与学校课程变革主体意愿相关。无论是国家课程改革的落地,还是学校课程变革的统领,都和区域这个中间环节密不可分。区域内学校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且有自生的课程建设历史,如何在区域内学校间取长补短,形成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这是区域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智慧。 基于此,本套丛书展现了区域内学校课程改革的成果,本套丛书从区域、学科、学校三个层面,从理论、观点到实践路径等维度,展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转型在实际中的落地,在课程、学科、课堂等诸多方面的转型。与同行和读者商榷,为推进教育公平而努力。 学科教学设计,课程建构,小学案例 如果说学校为培养人才而制定的培养方案和整体规划为宏观课程,教师个人的课程设计加上课堂生成即微观课程,那么居于二者之间,站在学科系统的高度,整合各个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方式形成一套师生可运作的统整性的课程即中观课程。如果说课程是一条引领孩子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中观课程即是这条道路的重要枢纽,上通宏观课程,下达微观课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学科知识单元或模块教学为切入点, 站在“中观课程”的角度, 重点阐述了中观课程的价值链接、目标聚焦、结构耦合、学习共振、素养涵泳、思维矩阵六个方面的内容,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这场重新定位学生、教师、教与学的课程建设的过程。本书为小学的课程实践案例。该小学加入区域品质联盟课程改革后, 以“中观课程建设”为教研课题, 带动全校师生, 在核心素养育人目标的指引下, 进行课程改革和教学转型。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把宏观政策要求和微观的学科生态相结合, 提出了设计中观课程这一创新观点, 这是在课堂教学和教育实务中, 引入项目设计的意识, 更好地在广阔的视角下, 进行教学改革。将教育部的六大目标同现实教学情境相结合, 提出学科设计和活动过程评价体系, 这是本书的亮点。

目录

前言

**章 价值链接:中观课程的哲学思考
杜威认为哲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有效地行动提供智慧。课程哲学研究的使命就在于对课程目标的价值判断,以及对达到目标的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它是儿童学习生长的价值原点。哲学是课程的起点,它来源于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学科课程发展理念,并具体渗透到课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指导作用。中观课程哲学是中观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是对自身学科课程内容及其发展定位的一种理解,它从儿童本身的真正需求出发,打破原有界限,往融合共生处寻求发展,打造多层次的实践样态,让课程对接真实世界的挑战,使儿童通过课程中的体验,触发儿童本身具有的禀赋,*终成为儿童生命中的一束光,给予光明的启示。它是有生命的精神,是春风化雨式的滋养,是让儿童做儿童,不断积蓄向上生长力量的*佳土壤。
尚贤德法: 做一名“贤正”向上的少年
**节 教育就是把儿童看作儿童
第二节 培育“贤正”向上的少年
第三节 倾听儿童成长的律动
第四节 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五节 拓宽儿童的学习空间

第二章 目标聚焦:中观课程的育人指向
泰勒说:“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模式的过程。”课程即引领,是儿童生长的过程。中观课程的实现手段在于整合学科课程,提倡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在实践过程中使儿童世界得到丰富和扩展,目标聚焦在引领儿童通过课程的充分学习,在提升综合性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核基础上进一步唤醒内心潜能,激发个体生命,提升思维力、创造力、批判力、想象力,*终致力于提升儿童内在的生长力,为儿童的本性自由的生长奠基,使其拥有自信于立足未来、拥抱未来、开拓未来的行为能力。课程应以儿童为本位,让儿童按照其本性有规律地自然生长,满足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陶冶出善良、丰富、高贵的贤士灵魂,中观课程建设也必须从这个教育原点出发。
活数学: 学活数学,活用数学
**节 让数学彰显活力
第二节 学活数学促活用数学
第三节 建构“活数学”学习图景
第四节 让儿童学会活用数学
第五节 合作助力生命成长

第三章 结构耦合:中观课程的融会贯通
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从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卢梭等都秉持这一思想。学校应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认知能力和水平下的学习状态,让儿童站到课程的正中央,让课程凝聚儿童内在生长的力量,让学校成为学科课程拔节的理想地。依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价值取向,按照基础教育的定位,人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及儿童的个性特点,在梳理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富有针对性地架构课程,构建有层次、有活力、有特色、有水平的完整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关注“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艺术审美、科学探究、体育健康、社会交往”六大核心素养。这些课程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兴趣的儿童而言,具有儿童需要的实际意义,真正实现教与学、知识与技能、课内与课外、认识与实践的融会贯通,学校全科育人的中观课程体系得以完善。
情理语文: 让孩子的情感与理性悟思相融
**节 融会情理 感知语文魅力
第二节 贯通情理 丰富情感体验
第三节 构建情理 延展理性悟思
第四节 践行情理 创造精彩课堂
第五节 升华情理 润泽精神世界

第四章 学习共振:中观课程的多重绘景
英国课程学者斯基尔贝克说:“设计课程的*佳场所在学生和教师相处的地方。”的确,课程应该是在师生与真实生活世界的互动中不断生长的。在中观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科课程群的优势,以具体有效的策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采用适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多样的、活跃的学习方式,如“走班式”的行走学习、“聚拢式”的群聊学习、综合实践等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重视孩子们直接经验的获得,让孩子们亲近自然,走进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扩充和丰富孩子们的经验和见识。我们努力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转换为儿童与社会有机融合的课程,以儿童为本,为生长而来,让儿童在中观课程的实践中丰富体验、拥有收获、获得发展,拓宽儿童的生命视野,从整体上提高核心素养。
智创美术: 让儿童用画笔描绘创想中的世界
**节 让每个儿童展示自己的生命原色
第二节 以美铸魂,激活儿童对美的表达
第三节 为儿童开启美术创造的智慧密码
第四节 美的互动,绘就儿童*真的世界
第五节 净心启智,创设美术课程新境地

第五章 素养涵泳:中观课程的效果评估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说:“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中观课程评估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活动,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儿童生长为标准,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科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匹配适度的学生能力发展目标,使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达到平衡。我们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改进课程设置,*终达到促进课程发展的目标。为达到*优化的课程效果,我们的中观课程设计也应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以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点燃儿童的学习热情,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闪光。课程评估是学校课程质量提升的有效保障,是记录行走足迹的过程,是了解课程效果,了解师生对课程满意度的重要手段,它是一把度量的尺子,它孕育着未来,也正通向未来。
Pure English: 体验地道英语学习
**节 让英语走进儿童的生活
第二节 让儿童夯实英语学习的基础
第三节 让儿童感知英语的多元样式
第四节 让儿童体验分享英语的快乐
第五节 师生互动共学,提升英语素养

第六章思维矩阵:中观课程的管理取向
如果说课程是一个围绕学生成长运行的体系,那么管理就是这场运行的动力源。管理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中枢神经,是始终保持课程生态化的法宝。中观课程的管理应该包括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管理权限等方面的内容,努力形成天然的、逻辑严密的课程肌理。从确定学校中观课程的理念开始便将理念融入课程实施,并建立主体性的课程管理制度,创建主体性的课程管理机制,实现课程评价方式的主体性转化,使得学校中观课程管理良性运行,以此提升课程的执行力,提升学校文化凝聚力,激发学校的主体活力,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也是课程管理的终极追求。
玩探科学: 在学中玩,在玩中开启探究之路
**节 感知玩探科学课程内涵
第二节 玩转科学 体验探究之乐
第三节 架构多彩科技梦想
第四节 多途径追逐科技梦
第五节 抓住支点,撬动思维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后 记 作为全国**个全域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进“品质课程”项目的区域,自2018年开始,我们东湖教育人踏上了以品质课程为支点,撬动东湖区“融美教育”的新征程。“品质课程”项目分五个阶段用三年时间全方位、全覆盖深度推进高品质课程育人工作。从**阶段“共创课程愿景”,到第二阶段“建构3.0课程体系”,到第三阶段“建设学科课程群”,到第四阶段“推进项目学习”,再到第五阶段“研制学校课程指南”……全区23所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扎实、有序推进“品质课程”建设,着力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构建目标饱满、思路清晰、内容完善、特色鲜明、指向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推动学校文化与内涵发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了区域的课程深度变革。 在历时三年的课程实践中,东湖教育人不断摸索探寻,在专家的高位引领下经历着课程思想的锐变,感受着反复修订课程规划的煎熬,享受着课程变革行进中的美好。在这个积累与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位亲历者都不断加深着对“品质课程”的理解,并且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践行“向好的倾向”。提升学校课程品质,构建出独具东湖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模式并*终走向课程自觉,成为每一个东湖教育人的使命与担当。 非常荣幸,南京路小学在这个大环境下,得到了一个将课程成果转化编撰出书的机会,全体教师激动之余又伴着些许忐忑。这是一次机遇,更是一次挑战,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脚踏实地地干或许有一定的经验,但是高屋建瓴地提炼经验、形成理论系统却存在较大的难度。于是,我们虽心中跃跃欲试,但手里却又不知从何处落笔,我们迷茫、纠结、踟躇、困顿…… 非常感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四耕老师给予我校编者团队的悉心指导,他为我们“中观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框架设计,在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过程中,不断给予我们高标准的专业指导和高水平的学术引领。他言辞犀利、见解独特、思考深刻,在多次的互动中,他是幽默的智者,也是严厉的导师,给了我们醍醐灌顶的思考与启迪。由此,学校管理层充分认识到学校的课程建设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品位,通过课程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变革,用课程建设推进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做好宏观课程规划至关重要。老师们则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实践者不仅要见微知著,让学校课程扎实落地,更要有中观课程意识,能够将各领域融合,促进学科课程发展,如此承上启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在历时两年不断学习思考、交流碰撞、领悟内化之后,课程理论的高起点才让我们的课程实践产生质的飞跃,理论的系统化才让我们的课程实践拥有更大的分享价值。这种收获是令我们受益终身的。在此,再次向杨四耕老师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给予我们的悉心指导和巨大帮助致以*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学校教师对课程进行了探索—实践—评估—开发的完整环节的基础上,从确定本书主题到搭建整个编写框架,从每篇每节文章内容的充实到逐字逐句文字的推敲,*终呈现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成果体系。在本书中,我们站在“中观课程”的角度,重点阐述了中观课程的价值链接、目标聚焦、结构耦合、学习共振、素养涵泳、思维矩阵六个方面的内容,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再现了这场重新定位学生、教师、教与学的课程建设的过程。 本书凝聚着每一个南小人的心血。特别感谢全体教师为课程开发所付出的实践努力,也特别感谢每一位编者对文稿进行反复修改酝酿的匠心用心。正如杨舸校长所说:“做学问要有一点不厌其烦的劲头。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身为教师,更要善于思考,谦虚好学。有韧劲有责任感,事业就会进步,边学习边实践边提炼专业才能精进提升。”我们的课程建设团队就是秉持着这样一种情怀,才*终交出了这样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我们寄希望于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能够让更多的教育者关注到“中观课程”这样一个视角,并因此而拥有更多的同行者,不断扩充这样一个课程理念体系和实践内容。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书中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建议。我们期待让读者从中产生共鸣,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使我们的课程建设更加完善。 在这个举国上下全力以赴阻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特殊时刻,无法冲锋陷阵的我们唯有守护好自己的职业,在品质课程建设的道路上不断砥砺前行,奋勇向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做一个有大爱、有大义、有专业、有贡献的人,让学生通过品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拥有善良、丰富、高贵的向贤至善的灵魂,这就是我们*大的心愿。 编者 2020年2月

作者简介

杨四根,笔名杨四耕,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育学原理专业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