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

包邮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

1星价 ¥18.1 (4.0折)
2星价¥18.1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9790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18-03-24
  • 条形码:9787504979018 ; 978-7-5049-7901-8

内容简介

本书尝试性地将国际宏观经济学、货币政策理论、政策协调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分别从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的提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缘起、回顾和问题、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环境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政策模拟研究、多目标视角下新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建立、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效果的实证分析、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问题。

目录

l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际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1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综述 1.2.2 新常态下改革和政策调控研究综述 1.2.3 新常态下各类经济冲击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逻辑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基础 2.1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相关理论 2.1.1 米德冲突理论 2.1.2 丁伯根规则 2.1.3 蒙代尔指派规则 2.1.4 名义驻锚理论 2.2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相关模型 2.2.1 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 2.2.2 多恩布什超调模型 2.2.3 新开放宏观经济学 2.3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概念界定 2.3.1 货币政策相关概念 2.3.2 汇率政策相关概念 2.3.3 政策协调相关概念 2.3.4 新常态的相关概念 3 新世纪至新常态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经验 3.1 多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3.1.1 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汇率制度 3.1.2 中国多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和汇率制度 3.1.3 多目标框架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 3.2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经验分析 3.2.1 2005年7月前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 3.2.2 2005年7月至新常态货币汇率政策协调 3.2.3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方式比较分析 3.3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经验分析 3.3.1 新常态下政策协调的环境分析 3.3.2 新常态货币政策与供给侧改革 3.3.3 新常态下政策协调的特征分析 3.4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重点难点 3.4.1 原有政策协调方式的消极影响 3.4.2 政策目标体系设计的难点问题 3.4.3 政策协调能力建设的难点问题 3.4.4 政策协调配套措施的不足之处 3.4.5 政策协调研究难点与技术问题 4 主要国家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 4.1 主要国家转变政策协调方式的原因 4.1.1 历史经验 4.1.2 理论模型 4.1.3 影响因素 4.1.4 主要启示 4.2 德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经验 4.2.1 德国政策协调经验 4.2.2 德国政策协调策略 4.2.3 德国政策协调启示 4.3 美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经验 4.3.1 美国货币和汇率政策的目标体系 4.3.2 次贷危机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根源 4.3.3 货币汇率政策协调的经验和启示 5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理论分析 5.1 理论基础 5.2 理论模型 5.2.1 模型设定 5.2.2 相机抉择对通胀目标制——一种政策工具 5.2.3 相机抉择对通胀目标制——两种政策工具 5.2.4 不同协调方式和工具组合下央行福利比较 5.3 主要启示 6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模拟分析 6.1 模型简介 6.2 黏性价格小国模型建立和求解 6.2.1 家庭 6.2.2 厂商 6.2.3 政策和均衡 6.3 黏性价格小国模型的政策模拟 6.3.1 参数校准 6.3.2 不同政策规则下冲击的影响 6.4 黏性价格两国模型和政策模拟 6.4.1 黏性价格两国模型 6.4.2 参数校准 6.4.3 外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 6.5 主要启示 7 新常态下新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的建立 7.1 新世纪至新常态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演变趋势 7.1.1 政策协调转变的趋势 7.1.2 政策协调转变的原因 7.1.3 政策协调转变的逻辑 7.2 新型政策协调下的汇率政策:从单一汇率锚到混合汇率锚 7.2.1 BBC制度与混合汇率锚 7.2.2 混合汇率锚的合理性 7.2.3 混合汇率锚的存在性 7.2.4 混合汇率锚的地位作用 7.3 新型政策协调下的货币政策:从货币总量目标到通货膨胀目标 7.3.1 货币总量目标——现行的名义锚 7.3.2 通货膨胀目标——未来的名义锚 7.3.3 隶属多目标货币政策的通胀目标 7.4 新常态下政策协调的渐进式转变和配套改革措施 7.4.1 政策协调渐进转变 7.4.2 配套的改革与措施 8 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协调效果的实证分析 8.1 研究基础 8.2 理论分析 8.3 模型构建 8.3.1 计量方法选取 8.3.2 分布滞后模型 8.3.3 数据选取描述 8.4 实证分析 8.4.1 数据分析和检验 8.4.2 两阶段实证分析 8.5 主要启示 9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的结论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优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目标体系,指导相关政策制定 9.2.2 增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能力,适应新型协调要求 9.2.3 为供给侧改革营造中性的货币环境,实施稳健中性政策 9.2.4 完善货币汇率政策协调的配套措施,保障转变平稳可控 9.3 本书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新常态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研究》:  初始总需求曲线为AD,总供给曲线为AS,初始一般均衡点在d点,即(P0,q0)。假定中央银行希望通过货币政策将价格水平P稳定在P0,则可以获得一条穿过均衡点d的平行于产出轴的通胀目标(通胀锚)线。假定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汇率政策将名义汇率水平e维持在e0。注意,名义汇率水平不在任何轴上,也没有在图3—3中明确出现。图3—3中,将一条穿过均衡点d的垂直于产出轴的虚线,用来表示名义汇率水平等于e0的所有点的轨迹。这种假设,主要考虑了汇率稳定在维护产出水平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国利用相对稳定的名义汇率,实现出口导向战略、吸引FDI、(初期)积累外汇,促进就业上升、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进而促进产出水平增长的考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果该假设成立,则这条穿过均衡点d的垂直于产出轴的虚线表示汇率目标(汇率锚)线,即中央银行希望通过汇率政策,将汇率维持在e0上(维护产出和就业目标)。  ……

作者简介

林文浩(1983~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后。主要从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协调以及区域金融发展量化评价研究。近年来在《金融评论》《现代财经》《中国农村金融》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3项,部分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得到党中央、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批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