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包邮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37.1 (3.9折) ?
1星价 ¥37.1
2星价¥36.1 定价¥9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823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06882347 ; 978-7-5068-8234-7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教育大国,70余年研究生教育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要把研究生教育与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艺术类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养要更多地对接国家艺术事业发展需求,对接社会艺术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需求。目前艺术类研究生培养与社会对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现错位、失位、缺位的现象,不仅不利于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国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本书拟从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理念入手,从培养过程、导师队伍、联合培养机制、评价体系更新等几方面进行详细梳理和探讨,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适应新形势下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

目录

**章 绪论 **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逻辑框架 第二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时代诉求 **节 我国研究生培养历程演进 一、探索发展阶段:1949—1977年 二、变革成长阶段:1978—1988年 三、调整转型阶段:1989—1998年 四、完善拓展阶段:1999—2009年 五、优化突破阶段:2010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历程演进 第三节 媒介变革环境下的艺术变迁 一、媒介变革让艺术形式和内容边界趋于同化 二、媒介变革推动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嬗变 三、媒介变革影响着艺术的创作、接受及传播 第四节 新时代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嬗变 一、国家需要勇担时代重任的艺术类研究生 二、社会需要具备德才兼备的艺术类研究生 三、企业需要敢于革故鼎新的艺术类研究生 四、个人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的艺术类研究生 第三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价值 **节 有利于促使艺术类研究生服务社会 第二节 有利于拓宽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格局 第三节 有利于协同艺术类研究生育人规范 第四节 有利于优化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结构 第四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探索 **节 有定力:坚持党对艺术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第二节 树方向:坚持把服务人民作为艺术教育使命 第三节 表自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的特色艺术教育 第四节 育新人:坚持艺术人才培养的“四为”方针 第五节 展活力:坚持不断推进艺术教育治理现代化 第六节 有觉悟:坚持思政铸魂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 第七节 作表率:坚持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第五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环节改革 **节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原则 一、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性”原则 二、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实践性”原则 三、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的“创造性”原则 第二节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环节问题 第三节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环节优化路径 一、完善艺术类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 二、加强艺术类研究生学科专业建设 三、探索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方式创新 四、建设艺术类研究生思政教育课程 五、推进艺术类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 六、重视艺术类研究生毕业论文管理 第六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导师队伍提升 **节 导师队伍的建设现状 第二节 导师队伍的现存问题 一、导师遴选制度有缺陷 二、导师角色定位不清晰 三、导师师德师风存缺位 四、导师评价体系不健全 第三节 导师队伍的建设路径 一、抓好导师遴选制度 二、明确导师身份定位 三、增强导师师德师风 四、改善导师评价体系 第七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联合机制建立 **节 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目的性 一、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二、产学实力整合,完善人才培养 三、搭建联培平台,满足社会需求 四、调动社会资源,培养复合人才 第二节 艺术类研究生联合培养现状 一、有需求、无资源 二、有想法、无抓手 三、有平台、无项目 四、有模式、无效果 第三节 艺术类研究生联合培养优化路径 一、校所联合、交叉培养 二、校际联合、优势互补 三、校企联合、创新实践 四、政校联合、共创平台 第八章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完善 **节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现状 一、对艺术学教育发展的规律认识 二、对艺术学教育评价的理论探究 三、对艺术学教育评价的技术应用 第二节 艺术类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优化路径 一、建立分级分类评价标准 二、坚持“重创新、破五唯” 三、构建多维动态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玲飞,2001年9月-2005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工商管理本科,2005年9月-2007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硕士,2020年9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博士在读。 工作经历:2007年7月至今中国传媒大学,现任科学研究处重大项目科科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