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29866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97页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68298667 ; 978-7-5682-9866-7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章, **章阐述了金属加热的传热原理、加热参数的确定以及加热缺陷预防与控制。第二章到第五章系统介绍了钢的常用热处理工艺, 包括退火、正火、淬火、回火、表面淬火、化学热处理等工艺特点与应用、工艺参数的确定、常见热处理缺陷预防与补救等。此外还结合近年来材料领域热处理技术和工艺的*新进展, 实时地增加了各种先进工艺方法的简介。第六章通过独立章节全面地介绍了综合形变和相变的先进复合工艺—形变热处理的各种工艺方法。

目录

第1章金属的加热001

11金属加热的物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001

111加热介质与工件表面的传热过程001

112工件内部的传热过程005

12金属加热参数的确定006

121加热速度的确定006

122加热温度的选择008

123加热时间的确定009

124金属在真空中的加热速度和加热时间013

13钢加热时的氧化与脱碳反应及其控制014

131钢加热时的氧化反应及氧化过程014

132钢加热时的脱碳反应及脱碳过程017

133氧化与脱碳的控制019

14钢的过热和过烧021

141过热021

142过烧022

思考题023


第2章钢的退火与正火024

21退火与正火概念024

22常用退火工艺方法025

221完全退火025

222不完全退火027

223球化退火027

224扩散退火032

225预防白点退火033

226再结晶退火034

227去应力退火036

23正火037

24退火、正火后的组织性能比较与工艺选择039

25退火、正火常见缺陷与避免措施040

思考题042


第3章钢的淬火及回火044

31淬火概念044

32淬火工艺参数的确定045

321淬火加热方式及加热温度的确定原则045

322淬火加热时间的确定原则046

323淬火介质及冷却方式的选择与确定原则046

33淬火介质047

331淬火介质的分类048

332工件在淬火介质中的冷却过程048

333淬火介质冷却特性的测定049

334常用淬火介质及其冷却特性050

34钢的淬透性056

341淬透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057

342淬透性的实验测定方法060

343淬透性曲线的应用064

35淬火方法及其应用065

36淬火应力与变形、开裂069

361淬火应力070

362淬火变形074

363淬火裂纹077

364减少淬火畸变、防止淬火开裂的措施080

37淬火新工艺的发展与应用082

371淬火加热新方法082

372数字化淬火冷却控制技术083

373晶粒超细化淬火084

374提高韧性的淬火新方法085

375等温淬火的发展086

38钢的回火087

381回火工艺参数的确定088

382回火的分类及应用091

39淬火和回火缺陷及案例分析093

391淬火缺陷及其预防与补救093

392回火缺陷及其预防与补救094

393淬火和回火处理案例与缺陷控制095

思考题098


第4章钢的表面淬火099

41表面淬火概念及应用099

42表面淬火工艺原理100

421钢在非平衡加热时的相变特点100

422快速加热对相变后组织的影响102

423原始组织对快速加热相变的影响103

43表面淬火后的组织与性能103

431表面淬火后的组织103

432表面淬火后的性能105

433表面淬火淬硬层深度及分布对工件承载能力的影响106

4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108

441感应加热基本原理108

442感应加热的物理过程111

443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工艺112

44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前后的热处理113

445感应加热淬火常见质量问题及返修114

45其他表面淬火法115

45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115

452激光加热表面淬火117

453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119

454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120

思考题121


第5章钢的化学热处理122

51化学热处理基本概念122

52化学热处理原理123

521渗剂的分解与扩散123

522活性原子在工件表面的吸附124

523渗入元素由工件表面向里扩散126

524化学热处理的质量控制129

53钢的渗碳130

531渗碳工件对渗层的技术要求131

532气体渗碳132

533固体、液体渗碳145

534渗碳后的热处理146

535渗碳后钢的组织与性能148

536渗碳件常见缺陷及预防补救措施149

537先进气体渗碳技术151

54钢的渗氮152

541渗氮的特点152

542渗氮层的组织与性能153

543气体渗氮156

544离子渗氮161

545渗氮后的质量检验及常见缺陷164

546渗氮工艺的发展164

55钢的碳氮共渗与软氮化165

551碳氮共渗165

552软氮化169

56其他化学热处理170

561渗硼171

562渗硫173

563渗铬174

564渗铝176

思考题177


第6章钢的形变热处理179

61低温形变热处理179

611低温形变热处理工艺参数179

612低温形变热处理后的组织变化182

613低温形变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184

614其他低温形变热处理186

62高温形变热处理187

621高温形变热处理工艺参数188

622高温形变热处理后的组织变化189

623高温形变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190

624其他高温形变热处理191

63表面形变热处理193

631表面高温形变淬火194

632表面冷形变强化194

64形变化学热处理195

641钢件化学热处理后冷变形195

642钢件形变后化学热处理195

思考题196


参考文献19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迎春,安徽省安庆人,1992年本科毕业于燕山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11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现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工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部级科学技术发明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参编教材2部。主讲热处理原理及工艺,热处理工艺课程设计,粉末冶金原理及工艺等课程。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