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706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5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208170643 ; 978-7-208-17064-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正变观是一种守正复古与达变创新相反相成的国学批评理念。其崇正推源的核心特征,服务于指导流变的*终目的。故在古典语境中颇具流行性、系统性与权威性,至今仍有学术传承与积极影响。词体正变论聚焦于词体在各韵文文体演变中的纵向源流与体制内部的横向源流。各论者在纵横体系间权衡后选定正变立场,灵活利用正变理论,来推尊心仪的评词标准与词学门径;彼此辩难互补,有助于明辨词体源流与独至之妙。本书系统考察历代各派诸家词体正变观,依据正变立场来划分正变类型,对照唐宋词体发展实况与研究现状,把握其渊源、特色、得失与影响,并据此对备受关注与争议的相关词学问题提出新见解。

内容简介

词体正变观,作为古典词学中流行的重要批评理念,近十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颇有成效,但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对个案细致深入的研究也较少。本书作者王卫星教授为词学专家,积年致力于词学的广泛与深入研究,在充分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词体正变观的历史渊源及历代演变,依据正变立场来划分正变类型,据此探讨诸家各派的词体正变观,并采用体势与意境相结合的词调研究法,以享有“词祖”“词宗”之誉的名家为研究中心,探讨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力求更好地纠正研究误区,还原其理论,评价其得失,并利用其理论优势为现代词学服务。本书为系统研究词学之正变源流观念的专著,补足了词学研究目前的多处空白,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目录

序彭玉平1


绪论1

**节研究现状综述3

一、 词体“正”“变”的渊源及定义6

二、 词体的正变立场9

三、 词体正变观产生的时间11

四、 对词体正变之争的认识与评价12

第二节研究范围、思路与方法15

一、 体势与意境相结合的词调研究法18

二、 词调分类法20

三、 诗词对照的阐释与鉴别法21

四、 界定传承关系与划分传承程度的标准与方法22


**章词体正变观的历史渊源24

**节正变观的渊源及特色考论24

一、 “正”“变”字义及关系24

二、 正变观的内涵及特征26

三、 正变观的立论要素31

四、 正变观的成因、目的及作用34

第二节《毛诗序》与风雅正变论38

一、 由时政决定的诗意正变体系39

二、 由正统决定的世运正变体系46

三、 风雅正变说的继承与演变48

四、 小结52

第三节《文心雕龙》的文体正变论54

一、 理论渊源及特征54

二、 由自然正始到文章正变59

三、 由文章通变到文体正变62

四、 文体正变论概述66

五、 小结72


第二章唐宋金元:三大词体正变类型的形成期74

**节“纵”“横”两大正变体系的形成74

一、 中唐至宋初:纵向正变体系的萌芽75

二、 元祐词坛:词体意识自觉与两大体系确立83

第二节词体论中的相关概念辨析90

一、 有关词体的概念辨析90

二、 无关词体的本色概念辨析99

三、 推尊词体论的内涵及特征辨析103

第三节弃“横”从“纵”类正变观111

一、 南北宋之交:占据主流112

二、 宋金元之交:盛极而衰115

第四节王灼:集大成的弃“横”从“纵”类正变观125

一、 纵向辞乐正变体系128

二、 纵向声律正变体系130

三、 纵向意格正变体系132

四、 名家词评中隐含的横向标准134

第五节立“横”追“纵”类正变观138

一、 对沟通“纵”“横”特征的初步认识140

二、 南宋兴起的柔情与雅正之辨143

三、 清雅派词论的渊源及特色146

第六节张炎:清雅派立“横”追“纵”类正变观领袖151

一、 正宗特征:出于雅正与稍近乎情153

二、 清空与质实、软媚的辩证关系156

三、 妙处难学的周词与因病成妍的吴词159

四、 其他名家词评中体现的正宗门径161

五、 小结164

第七节舍“纵”取“横”类正变观165

一、 李清照:流靡之变与别是一家166

二、 陆游:其变愈薄与简古可爱170


第三章明代:横向正变论的繁盛期172

**节总论:横向为主,辨体尊体172

一、 崇正通变:天地元声与万古清风173

二、 时代正变之争的兴起179

三、 理论支柱:文体代兴观184

第二节张:明代立“横”追“纵”类正变观奠基188

一、 《图谱》与《别录》的特色及关系189

二、 理论支柱:末流失真与初变存义192

三、 正体特征:婉约中调的微妙关系194

四、 正宗典范:偏尚北宋,深挚淡雅197

五、 小结201

第三节王世贞:集大成的舍“纵”取“横”类正变观201

一、 宁为大雅罪人,勿儒冠而胡服202

二、 以温、韦为变体的疑案辨析206

三、 正宗追求:清丽自然,优游舒畅208

四、 在明清词论中引发的论争及影响211

五、 小结214

第四节《草堂诗余四集》与《古今词统》的词体正变观216

一、 强调文体代兴以推尊词体216

二、 提倡“不贵同而贵别”以肯定变体218

三、 创见及影响220

四、 小结222

第五节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词体正变观222

一、 重定纵向正宗:盛世悲音与衰世颂音之辨224

二、 词体纵向定位:宣郁达情,权变合正226

三、 横向正宗:南唐正始,繁促高浑229

第六节云间派后期各分支的词体正变观234

一、 宋征璧、宋征舆分支:盛唐正始,推尊三李234

二、 蒋平阶、沈亿年分支:专意小令,屏去宋调238

三、 西泠、广陵词派:拓宽正宗,兼赏流变240

四、 小结247


第四章清代:占据主流的立“横”追“纵”类正变观249

**节由朱彝尊奠基的浙西派词体正变观249

一、 自成一派的词体正变特征与典型250

二、 纵向尊体法一:美刺哀乐,适时权变253

三、 纵向尊体法二:文体代兴,变能存正257

四、 独创的横向尊南宋法:词体大备,集成尽变260

第二节浙派宗法之争:小令慢词分宗与专宗南宋262

一、 早期唐宋兼取的融通门径:小令慢词分宗说262

二、 中后期专宗南宋的主流门径:南北宗说266

三、 南北宗说的新变与小令慢词分宗说的复兴272

四、 余论275

第三节由张惠言、周济奠基的常州词派正变观276

一、 正宗典范:深婉幽郁与思力沉挚279

二、 张惠言所创正宗门径:兼取唐宋,温词*高282

三、 周济所创正宗门径:由南追北,周词集成286

四、 《词辨》宽严相济的正变史观289

五、 小结295

第四节陈廷焯:集大成的立“横”追“纵”类正变观296

一、 词体正宗:温厚为体,沉郁为用298

二、 沉郁内涵:沟通诗词,变古存正302

三、 发扬常州派特色的**套词统306

四、 修正**套词统矛盾的第二套词统310

五、 小结317


第五章清代:其他各类综合正变观320

**节阳羡词派:立“纵”尊“横”类正变观的萌芽320

一、 正变立场:立“纵”尊“横”,变体尊体321

二、 词体正宗:契合时宜,职兼史诗326

三、 小结331

第二节刘熙载:集大成的立“纵”尊“横”类正变观332

一、 纵向正源:发情止礼,悠然得正333

二、 横向正体:源出庄骚,声情悲壮336

三、 阴阳正变说与历代名家词源流341

四、 小结347

第三节谢章铤:集大成的“纵”“横”并行类正变观349

一、 横向正体:融合艳挚、清雅二派351

二、 纵向正宗:宏壮、艳挚、清雅三派并重355

三、 博采各派诸家而稍欠融贯360

四、 小结364


第六章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研究:两大词祖与词体本色366

引言366

**节李白词真伪、特色与词史地位考论368

一、 菩萨蛮:繁促跌宕宽对的体势与高度相似的意境369

二、 忆秦娥:繁促重叠灵变的体势与高度相似的意境374

三、 清平乐:繁促灵动善转的体势与大体相似的意境379

四、 连理枝:疏密相成的奇变体势与大体相似的意境384

五、 小结:诗词对照可证词祖非虚誉387

第二节李白词传播与接受考论389

一、 当时寡和而代有传承的本色词祖389

二、 真伪之争源于正始词祖之争393

第三节温庭筠奠定词体本色的词调体势考论400

一、 延续中唐主流的**种词调401

二、 能展现独到参差之妙的第二种词调404

三、 能展现独到对称之妙的第三种词调408

四、 小结:别诗自立的词体本色413

第四节温庭筠引领的《花间》词调考论413

一、 基本律句主导类词调特色分析415

二、 混合类词调特色分析420

三、 小结:奠定词体本色与促成词体演进425

四、 附录:盛中唐文人词调与《花间》词调统计表428

第五节温庭筠成就词史地位的技法与意格考论433

一、 彰显独到特色的参差对法与静物拟生法434

二、 以诗词对照法辨析温词意格439

三、 正变观促成的主流词风印象与词学史地位447


第七章唐宋词史的正变建构研究:各大词宗与词体流变453

**节韦冯李:唐五代三大词宗考论453

一、 《菩萨蛮》较论:一脉相承而各有胜场454

二、 用调特色较论:繁促渐变为疏快460

三、 正始之争引导下辨明的宗派特色469

第二节柳苏秦:元祐词坛三大词宗考论476

一、 相关名家词用调分析478

二、 小令:传承为主与刚柔相济481

三、 长调:基本特色与两大类型488

四、 长句与短韵的特色与作用494

五、 拓展词量的大堂庑与转成主流的自言体501

六、 苏轼词正变之争的实质与意义504

第三节周姜吴:清雅派三大词宗考论506

一、 用调分析:长调占主流,善创转善因507

二、 远承温柳的奇变体势与奇妙转境512

三、 承中有变的意境转接与叙述方法517

四、 集大成的“空际转身”法525

五、 小结:极变与返正的矛盾统一528

第四节词坛三李说考论529

一、 明代词学风尚的转变与三李词史地位的提高531

二、 三李说的形成、发展与传播535

三、 由三李说派生的重要并称与学说539

四、 三李的隔代相通与互补541


余论:辩证认识词体正变观的意义546

一、 崇正推源:若遵国际评裁法,诺奖还应授正宗546

二、 纵横体系:秉承诗教定词源,别于诗曲铸词魂549

三、 词史印证:奇偶疾徐成万化,纵经衰老可回春555

四、 现实意义:倘欲通明得鱼理,用筌活法要深研563


主要参考文献567

古籍文献567

近现代文献574


后记580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王卫星,女,广西南宁人,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诗词学研究。在《词学》《书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词体正变观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词学通史”《中国词学通史·清代前中期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