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莫砺锋说唐诗

莫砺锋说唐诗

1星价 ¥29.8 (6.2折)
2星价¥29.8 定价¥4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063451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9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50634510 ; 978-7-5506-3451-0

内容简介

唐诗是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千年以来,历久弥新。本书是“唐诗导游”莫砺锋教授奉献给大家的一份唐诗导游词。全书共分诗歌唐朝、沧海桑田、美丽情歌等十四个专题,可读可听,为读者讲述唐诗和唐诗背后的故事。

目录

目.录







001 ……………………………**讲 诗歌唐朝

021 ……………………………第二讲 咏怀述志

043 ……………………………第三讲 咏史明志

063 ……………………………第四讲 沧海桑田

085 ……………………………第五讲 君子之交

107 ……………………………第六讲 美丽情歌

129 ……………………………第七讲 天伦之情

151 ……………………………第八讲 民生疾苦

第九讲 忧国情怀 ……………………………171

第十讲 边塞豪情………………………………195

第十一讲 壮丽河山 …………………………217

第十二讲 田园情趣 …………………………237

第十三讲 离愁别恨 …………………………263

第十四讲 时光节候 …………………………285

后 记 …………………………………………305

展开全部

节选

**讲.诗歌唐朝 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那么,唐诗为什么能在如此长久的年代里一直得到人们的推崇?唐诗中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中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唐朝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繁荣的时代?
中国古典文学中成就*高,影响*大,*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无疑是诗。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非常漫长,从《诗经》、《楚辞》开始,不断地发展、演变,一直到元、明、清,从来没有断绝过。在这么漫长的一部诗歌史中,哪个时代的诗歌成就*高呢?新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这句话如果放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范围里来看,可以说是非常准确的。那么,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又以哪个朝代的诗为*好呢?我们不妨模仿艾青的说法,说唐诗是诗中的诗,唐诗就是中国古代*好的诗歌。那么唐诗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又是怎么个好法?
在中国文学史上,广义的“诗”是包括四言诗、楚辞体以及词和散曲在内的;我们现在所说的是狭义的“诗”,是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也包括一些杂言诗在内的诗歌。在历朝历代的五、七言诗中,成就*接近唐诗的是宋诗,后来的元明清各朝的诗就要差一点了。虽然宋诗的成就*接近唐诗,但是宋代的诗人仍然非常推崇唐诗,北宋三大诗人之一的王安石就说过一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老杜就是杜甫,这句话是说世界上好的诗句都被杜甫写完了。他还说过一句话:“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乐天指白乐天,就是白居易,“俗语言”是指通俗的好句子。就是王安石认为,世上典雅的好的诗句,优美的句子,都被杜甫写光了,而通俗一点的好句子,都被白居易写光了。王安石作为北宋的一个大诗人,他有这样一种感受,觉得唐朝的诗人太了不起,几乎把所有好句子都写完了。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北宋初年有一位诗人叫王禹偁,也是相当有名的,当然比不上王安石那样有名。王禹偁有一年遭到贬谪,从当时的首都汴京,就是今天的开封,一直贬到陕西的商州。商州在当时是一个比较偏僻、比较落后的地方,王禹偁贬到那里做一个叫做“团练副使”的闲官,事实上没有什么实际的职务,是一个闲差罢了。他的心情当然相当郁闷,他的生活也过得不太好。王禹偁家里有一个小院子,他在院子里种了一棵桃树、一棵杏树,到了春天,桃杏都开花了。一天清晨,王禹偁起来一看,刮了一夜大风,把桃树、杏树上的几枝很大的树枝刮断了,树枝断了但是没有完全脱离树干。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就是树枝断了,但是树皮还连着树干,树枝的末梢靠在地上,它的根部还连在树干上面。这几根折断的树枝上依然是繁花怒放,还有一只黄莺站在上面。王禹偁看了诗兴大发,他写诗说:“两株桃杏映篱斜”,就是有两棵桃树、杏树斜倚在篱笆旁边。“妆点商州副使家”,我是商州的一个副使,一个小官,我家里本来很寒碜,不体面,但是有了这两棵桃树、杏树妆点一番,就有了一些春光,家里就好看一些了。“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为什么春风容不得我呢?我本来可以欣赏桃花、杏花,但是春风故意把树枝吹断,存心不让我欣赏春光。这首诗要是孤立地看,应该说是一首很不错的作品。**,他写的景是比较难得一见的。几根很大的树枝被风刮断了,折掉了,但是枝头的花依然怒放。我本人在农村插队十年,当了整整十年的农民,也没看到过这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是比较少见的。第二,他这首诗的构思也不错。他不说春风本来是无意识的,它偶然一刮,吹断了树枝。他偏说春风有意欺负我,容不得我拥有一片春光,看到我家的院子里有这么两棵美丽的花树,故意把繁花满枝的树枝刮断掉。这种构思比较奇特,所以说孤立地看,这是一首很好的诗。
但是,过了几天以后,就出问题了。王禹偁有个儿子,名叫王嘉祐,当时大概已经十几岁了,王嘉祐说:“父亲大人,你前几天写的这首诗,好像是从杜甫的诗里偷来的!”意思就是杜甫已经写过类似的诗,你的诗是从他那里抄袭来的。王禹偁说这怎么可能呢,我完全是自己独立创作的呀。他儿子就拿出一本杜甫的诗集来,翻到那一页,给他看。王禹偁拿过来一看,原来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时写的一首诗,题目叫《绝句漫兴》。这首杜诗是怎么写的呢?杜诗说:“手种桃李非无主”,就是我家里的桃树、李树是我亲手种的,这不是没有主人的花,不是野生的花木。第二句是“野老墙低还是家”,我是个野老,野老就是乡下老头,老百姓一个。我虽然家里很寒碜,我的围墙很低矮,但是这毕竟是我的家,意思是说别人不能随意来侵犯我的园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下面两句:“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他说好像春风有意欺负我,晚上刮了一夜的大风,把我树上的几根树枝吹折了。也是几根树枝被风吹折了,枝头还开着花。为了让大家加深一下印象,我把这两首诗再念一遍。王禹偁的诗是: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
..和莺吹折数枝花。
杜甫的诗是:
..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两首诗非常接近,它们的内容、构思、句子,都非常接近。问题是王禹偁并没有抄袭啊,他是亲眼看到了这个景色,自己独立思考写出来的诗啊。所以当王禹偁的儿子说,你的诗是从杜甫诗里偷来的,王禹偁不但没有生气,斥责儿子“你怎么瞎讲一气”,他反而非常高兴,他大喜,他高兴什么呢?他说,哎呀,我的诗写得这么好了,都接近杜甫的水平了!为什么他觉得自己跟杜甫写得差不多了呢?因为这是巧合,是暗合啊。王禹偁高兴归高兴,但是从这个例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就是刚才所引的王安石说的**句话:“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就是好的句子,优美的诗句,差不多被杜甫写完了。当然,唐朝的伟大诗人不仅仅是一个杜甫,不仅仅是一个白居易,唐朝还有李白,还有王维,还有李商隐,有很多优秀的诗人,他们写出了那么多的好诗。我们确实可以说,唐代的诗人已经把古代生活中所能看到的景象,所能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差不多都写过了,而且都写得非常好。所以王安石才会有这种叹息,言下之意是我们还怎么写诗呢?
到了现代,鲁迅先生也说过类似的意思。鲁迅有一个朋友叫杨霁云,他给杨霁云写了一封信,说到唐诗。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就是世界上的好诗,都被唐人写光了。他下面又说,假如你没有齐天大圣,就是没有孙悟空那样的本领,你不能七十二变,你不能一个跟头翻几千里路,跳出如来佛的掌心(实际上孙悟空也跳不出如来佛掌心),没有这个本领,你就不要再写诗,“大可不必再写诗”。所以说,唐代绝对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鼎盛时代,我们甚至可以说,整个唐代就是一个诗歌的朝代。闻一多说过,人家都说唐诗,我偏要倒过来说,我要说诗唐。什么叫“诗唐”?就是诗歌的唐朝,唐朝这个时代的*大特点,就是诗歌,它是一个诗歌的时代。
既然从唐朝直到现代,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唐诗的评价都很一致,大家公认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中的一座高峰,甚至说好诗几乎都被唐人写尽了。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唐朝以前,在汉、魏的时代,诗歌没有这么繁荣?为什么唐朝以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诗歌也没有这么繁荣?只有在唐朝,诗歌才空前绝后地繁荣昌盛,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当然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所决定的。概括地说,五、七言诗从汉代产生以来,经过了汉魏六朝的长达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获得了很多的教训。到了唐代,诗歌已经有条件实现重大的突破,得到大幅度的升华了。换句话说,诗歌发展到唐代,它进入繁荣昌盛阶段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都是文学史的常识,我们就不细讲了。现在我们来看看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诗的繁荣有什么具体的社会背景。我觉得概括地说,原因就是唐朝全社会重视诗,喜爱诗,崇尚诗。在唐代,社会地位*高的人就是诗人,全社会*崇尚、*尊敬的是什么人?就是诗人,或者说首先是诗人。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看一看这个问题。
我们先看社会上层,先看统治阶级,从统治阶级这个角度来看。唐朝有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后来受到很多批评,大家都知道,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的时代,大家都批评科举制度。但是应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人非常高明的一种政治设计,所以当欧洲人刚开始知道中国很早就有科举制度时,他们非常惊讶,一千年以前中国就有文官考试制度!国家选拔人才是通过考试的,这是多么先进的制度!唐代的科举有好多种类,名目繁多,其中*主要的是两类,一类叫做明经科,还有一类大家很熟悉,叫做进士科。但是当时人们*重视的,也是朝廷*重视的,首先是进士科,而不是明经科。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俗话,一句叫做“三十老明经”,还有一句叫做“五十少进士”。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稍微解释一下,“三十老明经”,就是说假如有一个人,他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他落榜以后明年再考,不停地考,考到三十岁,他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哎呀,这个人没出息,很笨,你看,一直考到三十岁,这么老了,才考上一个明经,所以叫“三十老明经”。另外一个人考进士,进士科当然很难考,他考不上,就明年再考,一路考下去,考到五十岁,终于考上了。人家就说,这个人真了不起,才五十岁,这么年轻,就考上进士了!为什么说五十岁考上进士,比三十岁考上明经,还要了不起呢?就在于进士难考,大家重视进士,所以更多的人才往进士科这边挤。那么,我们来看看唐朝进士科考些什么?有一项主要内容就是考诗赋,考生要写一首诗,还要写一篇赋,其中诗又是特别重要。也就是说在唐朝,一个人能不能考上进士,*关键的,是在于你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这样一来,当时全社会的读书人,只要你想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你一定要非常努力地来学习写诗,练习写诗的技巧,因为只有诗写得好,你才能考上。所以说,对于唐代全社会重视诗歌,大家都努力练习写诗的社会风气,科举制度有一个极大的推动作用。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跟进士考试有关系的一种社会风气,唐朝有一个名词叫做“行卷”。“卷”是什么东西?就是古人写的作品,古人的书不是像我们现在一页一页订起来,古人是在很长的一张纸上写好作品,然后卷起来,再在中间用一个带子一系,这就叫做“卷”。所以我们现在说一本书有几卷几卷,实际上是古人的说法,现在的书不应该叫卷,古代的才叫卷。那么什么叫“行卷”?“行”就是送,我们说行贿,就是去送钱,“行卷”就是去送这个卷。为什么要送呢?因为唐朝的进士考试,跟宋以后不一样。从宋朝开始,进士考试是一张试卷定终身,就是严格地看你这个考卷答得怎么样,因为考官阅卷的时候他不知道这是谁写的,考生的名字是糊起来不给你看的。宋以后的考官也没法从笔迹来判断考生的姓名,宋朝进士科考生的考卷交上去以后,政府专门雇人把它誊抄一遍,考官阅卷的时候,只看到誊抄过的卷子,所以从笔迹也看不出是谁写的,你要想包庇谁,不可能。唐朝不是这样的,唐朝的考官什么都知道,试卷上就写着张三的名字,李四的名字,一看就知道。而且唐朝还有一个习惯,这个考生能不能考上,跟这个考生在赶考以前有没有名声很有关系。就是有的考生原来就很有名,这个人的诗写得很好,大家已经知道了。还有就是有人推荐也很重要,唐朝的录取程序不是很严格的,如果有人推荐,比如宰相、公主,这些有地位的人,向考官推荐,说某某某诗歌写得很好,你今年一定要录取他,这个很起作用。这样一来,唐朝的考生除了到考场上去好好地写诗以外,他还要在平时做一个工作,就是行卷。所谓行卷,就是把自己平时写的作品,卷好以后,去送给别人看。有的人直接送给考官,也有人送给那些宰相、公主,反正是送给有地位的人,说请你看看,我的诗写得这样好,帮我推荐推荐。这个在唐朝的进士科录取中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传说王维考进士以前,有人带他到玉真公主家里去弹琵琶,王维擅长音乐,就弹一曲琵琶给公主听。公主一听琵琶弹得好,说这个小伙子了不起。带王维去的人就说,他诗还写得好呢。公主一听,把他的诗要来一看,发现那些作品都是自己早已读过的,就马上向考官推荐:“这个小伙今年一定要录取!”王维就金榜题名了。所以唐朝的这种习俗,助长了行卷之风。广大的考生在参加考试以前,先要把自己的作品到处送,让大家知道,我会写诗,我写得好。这样的习俗,当然对诗歌写作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大家都要努力写诗,要写得好,否则你就不可能考上进士。
除了科举制度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唐朝的*高统治者,帝王将相,都非常喜欢诗歌,所以朝廷里经常举行诗歌大奖赛,当场来比赛写诗。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在唐中宗的时候,在武则天的时候,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709年正月晦日,唐中宗举行了一次诗歌大奖赛,在长安的昆明池前面,搭了一个彩楼,皇帝、皇后,以及评委,都待在彩楼上面,百官都站在楼下面。皇上下令,让官员们每人写一首诗来参赛,写好了诗,把卷子交上去。请大家注意,百官都奉命写同样的题目,那一次的题目是《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就是皇帝自己先写了一首诗,百官一齐奉和。凡是奉和皇帝的诗,就叫做“应制”诗。

作者简介

莫砺锋,江苏无锡人,1949年生,研究生学历,1984年在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南京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新闻出版署全国古籍整理与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唐宋诗学、宋代理学与文学等领域的研究。学术著作有《江西诗派研究》《杜甫评传》《朱熹文学研究》《古典诗学的文化观照》《杜甫诗歌讲演录》《唐宋诗歌论集》《文学史沉思拾零》等。其他著作有《浮生琐忆》《莫砺锋诗话》《漫话东坡》《莫砺锋说唐诗》《莫砺锋评说白居易》《宁钝斋杂著》《诗意人生》等。主编教材有《中国文学史·宋代卷》。编译有《神女之探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