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915859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624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229158590 ; 978-7-229-15859-0

本书特色

古都研究,是近代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古都学”,史念海先生将此学科定义为“是研究中国古都的形成、发展、萧条或至于消失,或经过改革成为新的城市的科学。”在此领域中,大家辈出,著述繁巨。不止二三子可称巨擘,而史念海先生乃其领军者。其畅行二十余年之大作《中国古都和文化》一书,堪称此领域的入门秘籍,以及治学的一道门槛。

内容简介

中国古都研究的开山之作,北大教授辛德勇作序;宏观三千余年古都兴废之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大势。《中国古都和文化》是一部全方面详细介绍中国古都和文化的专著,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目录

一 中国古都学刍议

(一)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基础/15

(二)建立中国古都学的必要性/17

(三)中国古都学的意义及其范畴/20

(四)中国古都学的研究方法/35

二 中国古都概说

(一)中国古都学的定义及其主要内容/51

(二)中国古都的数目及其建都的年代/59

(三)历代的陪都/142

(四)古都年代综论/149

(五)古都的地理分布/178

(六)“七大古都”名称的确定/189

(七)小结/194

三 中国古都 形成的因素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213

(二)形成古都的经济因素/224

(三)形成古都的军事因素/230

(四)形成古都的社会基础/241

(五)小结/244

四 中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

(一)探求国土的中心点/252

(二)利用交通冲要的位置/254

(三)凭恃险要的地势/257

(四)地理因素与对外策略/260

(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265

(六)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270

(七)余论/274

五 中国古代都城建都期间对于自然环境的利用和改造及其影响

(一)都城周围地形罅漏的补苴/283

(二)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 交通网的建立/289

(三)解决都城粮食供应问题的设施和策略 ――对于河流的利用和改造/295

(四)都城附近土壤的改良和重要农作物 种植地区的推广/310

(五)都城附近植被的维护与破坏/318

(六)小结/326

六 中国古都和文化

(一)古都文化为当代全国文化的汇集和代表/337

(二)域外文化的吸取,使古都文化更为丰富多彩/345

(三)古都的文化及其传播和影响/355

(四)小结/365

七 论中国古都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通

(一)都城形势的变迁与文化融通的延续/377

(二)古都文化的遗存与当代文化的融通/434

(三)古都文化对于当代文化的作用/468

(四)小结/473

八 中国古代都城的萧条与破坏

(一)政治变化的作用/485

(二)战争的冲击/493

(三)自然条件的变化/497

(四)民族关系的影响/502

九 唐代长安外郭城街道及里坊的变迁

(一)唐代长安外郭城的轮廓/513

(二)纵横于诸里坊间的街道/516

(三)里坊的分布/522

(四)里坊的规模及其坊墙和坊门/527

(五)里坊内的横街和十字街/533

(六)里坊内的曲巷/542

(七)里坊内的寺观/547

(八)小结/559

附录 一唐代长安和洛阳

(一)隋唐两代以前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缘由/563

(二)长安和洛阳作为都城和陪都的规模/572

(三)强大的政治中心和繁荣的经济都会/583

(四)东西并峙交相辉映的文化中枢/592

(五)唐末迁都后的长安和洛阳/608

附录二《中国古都研究》序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古都形成的因素 都城所在地的选择为每个王朝或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每个王朝或政权所能治理或控制的疆土往往不尽一致,幅员广狭亦不相同。在选择都城时,自须各就所及的土宇衡量斟酌。不过,一般说来,自然环境和经济、军事以及社会基础都应考虑在内。这里就逐一分别论述。 (一)形成古都的自然环境 在形成古都的诸因素中,自然环境应居有一定的重要位置。都城的设置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的。如果忽略了自然环境,则有关都城的一些设想就无异成为空中楼阁,难得有若何着落。历来有关选择都城的议论和策略,也都予以适当的注意,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 都城的自然环境显示在地势、山川、土壤、气候、物产等方面。以前一些有关的论证以为都城的所在宜置于上游之地,这 是从控制全国着眼。从这一点来说,关中就是一个适宜于建都 的地方。西汉初年,曾经有人对于秦中做过这样的描述:“地执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按当时的 局面来说,也就是以关中为都来统治关东各地。关中和关东 比,关中的地势自然显得高亢,而关东较为低下,这就自然形 成居高临下的形势。我国的地势是西北高而东南低,北京的地 形也相当高亢。金时有人说:“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崄,南压 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金人的势力南及于淮水,淮水以南尚是宋朝的版图。就以淮北和黄河流域而论,这样的议论也不能说是过分。后来到明代初期,还有人说:“以燕京而视中原,居高负险,有建瓴之势。”不过这样的形势毕竟要比关中稍差 一点。 除关中和北京而外,中原各地的都城都难以达到这样的地步。中原各地高程皆较低,是说不上居高临下的。不过洛阳还 是较高于以东各地,尤其是和开封相较,更是如此。宋太祖循 后周的故绩,以开封为都,但并不以此为满足,打算迁都洛阳,再由洛阳迁于长安。这正是由于洛阳在开封的上游,而长安又在洛阳的上游。不过从来没有人说洛阳有建瓴的形势,因为相差并不很多。 在秦汉时期人的观感中,江南乃是卑湿的地区,不能和中原相提并论。江南诚然潮湿,这与建都的形势无关。由于位于长江下游和中游,自然更说不上居高临下了。若自西方来看,更会成为被临的地方了。楚国的郢就是具体的说明。郢位于江汉平原,并非过低的地方。当地有巨大的云梦泽,水泊纵横辽阔,因而显得有些低下。秦国恐吓楚国,说是方船积粟,循江而下,楚国就不免亡国之祸。楚国也感到这样的威胁,不能不满 足秦国的一些苛求。不过,对于郢的地势有些不同的看法。南宋时,赵鼎就曾经说过,荆襄可以下瞰京洛。荆为荆州,也就是楚国郢都的故地。襄为襄阳,在荆州之北。京洛乃是指开封和洛阳。襄阳对开封来说,还可以说是下瞰,对洛阳就不能这样说了。荆州还低于襄阳,怎么能和襄阳一样去下瞰京洛? 论都城的形势就应涉及都城所在地的山川。古人选择都城 时对于这一点也是相当重视的。*早谈到这一点的应当是周武王。周武王灭商之后,即着手经营雒邑。雒邑就是后来的洛阳。其时周居丰镐,雒邑不能作为正式都城,但是居于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均,实际上成了周朝的东都。周武王为了营建雒邑,曾经说过:“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 远天室。”三涂山在伊水上游,岳鄙指近太行山的邑。这是说洛邑南北有山,中间有河,伊、洛之阳还有广阔的原野,可以从容周旋。 山川本是可以互相协调的,但各个都城的具体情况未能完全相同,所以这里就分别来论述。一些都城附近有山,有的却并没有什么山。开封居冲要之地,条达辐辏,一片平原,不仅没有大山,就是培 的丘阜也难得遇到,这在古都之中是少见的。应该说,相当多的都城是和山有密切关系的,因为山可以作为防守的凭借。上面说到周武王对于雒邑的称道,是由于雒邑有南、北二山。其实洛阳东边还有成皋,西边还有崤渑。如果不是太行山南有那么不甚广阔的平原,就可以说洛阳在四山之中了。洛阳和长安相较,可能还稍逊一筹,长安被称为有四塞之固。所谓四塞不是完全因山 形成的,但除过东侧的黄河,其余三面都是有山的。它的南侧的南山,也就是后来的秦岭,和西侧的陇山,都是有名的大山。它的北侧虽没有像秦岭和陇山这样的大山,但岐山、九嵕、嵯 峨山,自西至东,还能相互呼应,成为一道屏障。 *为特殊的当为南京城。南京作为都城,可以远溯到六朝。城名迭有变更,城址也多有损益,而明代南京的规模*为闳大。包括前代旧都在内,明城的建置是东尽钟山之麓,西阻石头之固。这是说钟山和石头山都应该列在城外。可是这里所说的仅为明代南京城的内城,它的外郭城却更为闳大,不只钟山和石头山都包括在城内,覆舟山和幕府山也不例外。这些山都曾经和南京城发生过的战争有关,是一般较小的培和人工构成的山所难于比拟的。 ......

作者简介

史念海(1912—2001),字筱苏,著名历史学家、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一代宗师”。1912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陆县,1932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成为《禹贡》半月刊的作者和禹贡学会成员,毕业后留驻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刊物。1941年至1946年,任重庆国立编译馆副编审,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7年至1948年担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20世纪30年代,在顾颉刚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史念海完成《中国疆域沿革史》,开启了中国疆域变迁研究的先河。1944年《中国的运河》出版,这是史念海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为推进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而上下求索的一个重大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书成,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体系的基本建立。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出版的《河山集》系列,收录了史念海先生绝大部分代表性学术论文,涉及经济地理、自然地理、军事地理、政区地理等领域,反映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各个分支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式著述。史念海也是中国古都学的创始人,所著《中国古都和文化》成为中国古都学的奠基之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