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

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

1星价 ¥40.6 (7.0折)
2星价¥40.6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651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6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15365107 ; 978-7-5153-6510-7

本书特色

零距离记录英雄城市10位青年的心灵成长史,蜕变,从心开始…… 本书以纪实手法,深度还原了几位“80后”“90后”湖北青年的青春成长故事,他们中既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也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等,是新时代的先进青年典型。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反映出时代主题的作品,凝聚起了面向两个百年征程推动民族复兴的思想伟力,也展现了引领青少年成长的智慧。

内容简介

  毫无疑问,“80后”“90后”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一代;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是肩负强国使命必将谱写第二个百年新篇章的一代。他们将如何回顾庚子抗疫中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他们将如何找寻属于这一代人奋斗精神的活水源头;他们在经历一年时间跨度的沉淀后有哪些变与不变;《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追踪,零距离记录了英雄城市10位青年的心灵成长史,蜕变,从心开始——

目录

周宁:一起做扛大山的人
以前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总有些摇摆,是抗疫让自己坚定了做一个医生的信念。“如果说,灾难对某些人犹如泰山压顶,那么,时代就会让另外一些人来扛起这座大山,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扛大山的人”。
附录1: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特战队”

华雨辰:心中的诗和远方
“华老师,等我长大了也要做像您这样的人。”当时她哭出了声,学生的话让她感动不已。“那一刻我明白了身教重于言传,我想用我的行动教会孩子们,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一个人的挺身而出是烛光,千百人的奉献就是太阳。”
附录2:“志愿红”微光成炬

肖帅:志做“青年标杆”
那天夜里,寒风裹挟着阴雨打在他们身上。他们靠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儿,用一个通宵完成了近两千米的电缆铺设,按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在*困难的时候冲锋在前,在*危险的地方冲锋在前,只要有人勇敢站出来了,就会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
附录3:抗疫有我青春绽放

贾青青:物资转运领头雁
经历过疫情洗礼后的贾青青比以前更成熟了,以前遇到故意刁难的旅客,她哭过鼻子;有时不懂得换位思考,为一件特别小的事而生气。现在来看,跟生命比起来,这一切太微不足道。“人有时就是在困难时刻成长起来的。”
附录4:客运车间女子搬运工

涂可蔼:承担这一代人的使命
老一辈的干警在侦破刑事案件时,没有高清的摄像头,没有现场的指纹对比手段,靠着两条腿,靠着大脑的推理破案。疫情之后,在青年警察中,老一辈吃苦耐劳的精神仍然存在,尤其到了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还是能义无反顾地站起来,承担这一代人的使命。
附录5:在“疫”往直前中奉献自己

杜云:“小巷总理”守护“一片芳草”
以前,杜云脾气躁,性子急,经过疫情,她觉得自己像珍珠一样,在沙砾的打磨中,变得圆润明亮。“*困难的时候都过来了,人也成长了,办事能力、承受能力、心态,全部都得到一个新的提升,遇到再棘手的事情,都会觉得一定有办法的。”
附录6:守好防疫攻坚战*后一百米
……
汪勇:这辈子下酒的故事都有了
甘如意:谨慎又兴奋地拥抱着改变
彭耿:不向困难低头,敢向风浪说不
熊念:扛过去的就是成长路
专家对话
培育强国一代关键就在今天的校园
——武汉解封一周年之际,专访武大校长窦贤康院士
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青春成长力量
——专访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徐秉国
展开全部

节选

  《青春蝶变:湖北武汉新时代青年心灵成长记》:  疫情结束之后,你*想做什么?  疫情中,面对这样的提问,周宁的回答是,*想做回原来那个快乐的临床小大夫,回到原来的轨迹,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疫情中失去的太多了。  不管对社会,对医生,还是对个人来说,都丢失了很多东西:失去了正常生活轨迹,正常生活的方式,医生们日常的临床教学、科研课题都停滞了,实验室不能开放等。“耽误了很多事,一直想着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但如果用一句话来回顾自己的2020,周宁的答案依然是:“比较幸运,比较知足,比较感恩。”  周宁说,2020年,有些人不幸感染后变成重症,自己还算幸运,在同事的帮助下自我救助成功,并有机会重返工作一线救死扶伤。“如果医生这个职业能够让人有成就感,有获得感,这种满足和快乐其实不是那种普通的感官快乐,而是医生与患者共建起来的快乐。当自己看着病人高兴地办理出院手续时,那种快乐是无法用金钱买来的。”  譬如老程,非常典型的一个湖北汉子,憨厚,耿直,话不多,你要问他四五句话,他回一二句话,但是心地特别善良。出院后,他说下半辈子当两个半辈子用。他跟他爱人说,当年结婚的时候欠你一个洗衣机,我现在给你补一个新的洗衣机。好像重生一次后,很多缺憾,都可以这样补偿回来。  其实和疫情前快乐的“小大夫”相比,周宁感觉现在仍然是比较快乐的,他获得的关注多了,影响力大了,责任也越大。“认识我的人比以前多得多了,就像猴子爬树,爬得越高,看到你屁股的人越多。”  疫情前,周宁自媒体上大概只有1万多的粉丝,而现在微博加抖音加头条加个人公众号大概100来万关注量,“一下子翻了几个数量级”。  *直观的一个感受,在医院里会诊,经常有人说,周医生我认识你,我在电视上见过你了;一些上十年没有联系的朋友,打电话说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他了。“这种压力下,说话也得谨慎,以前就是要发牢骚,吐槽几句也没人知道。”  采访当天的上午,门诊中好几个病人就是慕名而来。有的说是电影院放公益广告看到他了,有的说是在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了,所以特地找他答疑解惑。  这种影响有时候是无形中的责任和压力。  “既然别人慕名而来,对你的期望值比其他医生是要高一些的,不能让他败兴而归。”  “以前犯的小错误,小大夫算了,年轻医生嘛,但你现在犯同样错误,大家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着你,你好歹算是半个公众人物了,你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对不对?”  疫后的观察中,医患互动越来越温馨。特别是武汉本地的患者,感觉态度好很多,他们经历过武汉抗疫的“悲壮时期”,耳闻目睹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  青山的一个老太太和老伴两个都是新冠肺炎感染者,后来社区把他们接到医院。过年前来复诊,特别客气,非要拎一盒茶叶过来答谢医护人员。周宁说,虽然大家都没有收他们送的茶叶,但这个场景给人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大家一起经历险境,劫后余生,他们真的把命托付给你,那是一种非常信任非常信赖的感觉。之前也有,现在越来越多了。  “有一技之长,你会被人认可,被需要和被尊重。”这样一颗重要的小种子,在周宁的童年时期就已埋下。  周宁小时候生活在湖北大冶的农村,父亲是个赤脚医生。彼时,农村的赤脚医生,不光给人治病,还看牲口。  至今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附近村民的牛生病了,也来找父亲。牛是农村*重要的劳动工具。傍晚时分,周宁帮父亲背着出诊包,一起出发了。  ……

作者简介

  雷宇,“80后”,中国青年报湖北记者站站长,全国青联委员。曾获中国新闻奖等奖项。    杨洁,“90后”,武汉大学研究生,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