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336905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7
- 出版时间:2019-12-01
- 条形码:9787533690571 ; 978-7-5336-9057-1
本书特色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中国现代诗人,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济慈”,他的诗是不死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石门集》,散文书信集《中书集》、《海外寄霓君》等。本年谱在写法上,不受传统年谱格式的局限,而是尽可能罗列有关朱湘的生平描述文字,并夹杂一些笔者的评述,作平铺式的记述。另增《谱前》、《谱后》及相关文字,交待朱湘家世、身后、著述等。旨在为读者提供阅读上的方便与轻松,让读者对朱湘生平有更详实而形象的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现代有名诗人朱湘之年谱,由安徽省太湖县朱湘研究会主持编纂,有名学者陈子善先生作序推荐,全书以编年的形式全面呈现诗人朱湘杰出的文化创造和独特的人生风貌,既可供专业学者之研究,也可供普通读者之阅读。
目录
朱湘简介
谱前
家世
年谱
1904年 1岁
1905年 2岁
1906年 3岁
1907年 4岁
1908年 5岁
1909年 6岁
1910年 7岁
1911年 8岁
1912年 9岁
1913年 10岁
1914年 11岁
1915年 12岁
1916年 13岁
1917年 14岁
1918年 15岁
1919年 16岁
1920年 17岁
1921年 18岁
1922年 19岁
1923年 20岁
1924年 21岁
1925年 22岁
1926年 23岁
1927年 24岁
1928年 25岁
1929年 26岁
1930年 27岁
1931年 28岁
1932年 29岁
1933年 30岁
谱后
朱湘身后
附录
朱湘著作年表
参考文献
节选
谱前:家世 朱湘,安徽省太湖县人。 宋朝一代鸿儒、程朱理学创始人朱熹为朱湘上28代祖。 朱熹后代的一支居江西德安,后又迁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耕读传家,繁衍不息。蕲州自南宋末成为州治,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后防,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守御千户所于蕲州城。不久,又从安徽凤阳迁入数千户,改守御千户所为蕲州卫,大兴军屯。州城附近长江两岸的百里荒滩,变成了数万亩良田。多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蕲州居民逐渐感到耕田不足,又一连碰上几个灾年,饥民遍野。朱家先祖朱希奎面对一家嗷嗷多口,缺衣少食,便想寻找出路。 明嘉靖年间,蕲州出过一位伟大的医学专家李时珍,写成巨著《本草纲目》。当地居民素有采药之风,明清以来,这里就有“千家万户悬菖艾,出门十里闻药香”的药市景象。朱希奎略懂风水和医学,耕种之余,以替人看风水、采草药补贴家用。由蕲州往东北走,就是大别山区,山高林密,物产丰富,生长着大量的草药。朱希奎经常披蓑戴笠,进大别山去采集草药,十天半月方归。 离蕲州约100里地,有一个小集镇,属安庆府太湖县,名叫弥陀镇,因唐代金、张二禅师建了一座弥陀寺而得名,200多户人家、店铺,聚集在一个山冲里,被一片肥沃的水田包围。朱希奎进山采药,偶尔歇宿于弥陀镇,对周围地理情况非常熟悉。离弥陀镇一里地,有一个山洼,是块宝地,而无人家居住,朱希奎便想到把家迁到这里。山洼中可以开垦出很多田地,是自家在蕲州田地的几倍,离弥陀镇又不远,居家过日子方便。 万历十六年(1588年),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民不聊生,而官府的各种赋税,有增无减。离蕲州不远的安徽宿松县出了个名叫刘汝国的人,聚了500多个农民,揭竿而起,自称“顺天安民王”。蕲州农民刘少溪、余孟新等率领一班饥民,纷纷响应,到处打家劫舍。兵荒马乱,朱家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朱希奎下定决心,与兄弟几人举家迁往人少地多的太湖县山区弥陀镇,结草为屋,开荒种田。 太湖县地处安徽省西南,于南朝宋元嘉年间始建县,《南畿志》云:“因其地有大湖,故名。”此地地连吴楚,襟带江淮,据大别山而望长江水。三分为平原,原上一马平川,方田如格,鱼壮蟹肥,稻米飘香;七分为山地,山里层峦叠嶂,云遮雾绕,鹿跃獐跑,古木森森。离弥陀镇约30里地的司空山,如一笋拔地而起,直插云天,堪称奇观。秀美的风光,引李白、白居易、黄庭坚等名流来此,流连不去,写下了许多赞美太湖山水的诗篇。此处的佛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二祖慧可曾卓锡县内狮子山、司空山,传道布禅,使禅宗得以发扬光大,衍化成著名的“一花五叶”。临济宗的大师守端、清远曾以县内白云山、龙门山为道场,声名远播海内外。 朱希奎眼力不错,离弥陀镇一里地的这个小山洼,确实是个居家过日子的好地方。虽离弥陀镇很近,但被山隔开,自成一体,闹中取静。山洼呈半圆形,房屋就筑在这半圆里,如坐一把太师椅中,俗称“椅形之地”。屋前空地很大,空地边栽上些香樟、红枫、毛竹之类,不过几年,便是密密、高高的一蓬,从外边看上去,被树木、竹林遮掩,白天不见人家,夜晚难见灯火。空地下是一片略微倾斜的洼地,他将洼地开垦成水田,并挖了一口很大的池塘,池塘边再开凿一眼水井,无论生活还是灌溉,用水都非常方便。周围山上则开辟出旱地,土质肥沃,冬种小麦,夏栽山芋。这里虽处洼地,但周围山并不高,阳光充足,出行方便。 朱家辛勤耕作,每年粮食除自给外,还略有节余,家境也日渐富裕。朱希奎把孙子朱发显送到镇上一家私塾读书,期望孙辈将来能取得功名,光宗耀祖。朱发显受祖父的影响,对四书五经无多大的兴趣,倒喜爱上了医学。朱家就藏有一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朱发显一接触到这部巨著,迷恋不已。朱希奎结合《本草纲目》,也常给孙子讲授一些汤头歌诀之类。朱发显通过自学,成为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医生。朱发显成家立业后,决定离家行医,一来挣些钱养活一家老小,二来通过游医增长自己的见识和医术。 朱发显到了花甲之年,回到了家中,利用外出游医挣得的一些钱,重新盖了几间很大的瓦房,自名“息游山庄”,又在弥陀镇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药铺。朱发显不但医术高深,而且医德高尚,给穷苦人看病,经常不收钱,颇有名声。附近四里八乡的人,都专门到弥陀镇找朱发显看病,药铺开得十分红火。当时的一位知县奉养其老母于任上,一天,老母突然得了一种怪病,在县城找了许多郎中,都没有治好。知县听说朱发显的名声,抱着试一试的心情,把朱发显请到县衙。朱发通过显望闻问切,了解了知县老母的病情,开了几剂药方,居然药到病除。知县十分感激,专门带了几个衙役,行了百余里山路,将一块写有“百草林”三个金字的匾额送到了朱家。“百草林”,取神农尝百草之意,表达对朱发显医术高深的赞美。从此,朱发显的名声大振,人们把“息游山庄”改称“百草林”了。 P1-3
作者简介
余世磊,男,1970年生,安徽省太湖县人,曾发表各类文学作品千余件,著有敖文集《家住山中》《住惯了的村子》《想做个庄稼人》等。2000年开始从事赵朴初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编著有《母兮吾土——赵朴初与故乡安徽》《赵朴初书赠故乡墨宝集》《风韵太湖——佛禅卷》等。
-
快乐就是哈哈哈哈哈 插图纪念版
¥15.6¥52.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7.5¥49.8 -
西南联大文学课
¥20.9¥58.0 -
十三邀4:“这样的时代,有这样一个人”(八品)
¥22.6¥58.0 -
她们
¥16.8¥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6.5¥55.0 -
别怕!请允许一切发生
¥17.5¥49.8 -
战争与和平(上下)
¥23.4¥78.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2¥29.8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41.5¥68.0 -
又得浮生一日闲
¥15.9¥49.8 -
这辈子 :1920-2020外婆回忆录
¥15.8¥45.0 -
山月记
¥14.8¥39.0 -
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文通版)
¥13.0¥42.0 -
平平仄仄平平仄
¥24.3¥68.0 -
我生命中的那些人物
¥6.0¥20.0 -
茶,汤和好天气
¥7.6¥28.0 -
花.猫.幽默家:老舍散文经典全集
¥13.5¥45.0 -
林徽因讲建筑
¥8.7¥29.0 -
通往天竺之路
¥17.4¥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