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57449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1
  • 出版时间:2018-08-01
  • 条形码:9787030574497 ; 978-7-03-057449-7

内容简介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辨识健康、认识自我、优化人格、管理情绪、有效学习、学会交往、经营爱情、应对挫折、珍爱生命、适应职业10章,每章有“名人名言”“心理故事”“拓展阅读”“案例”“训练活动”“思考与解答”“推荐欣赏”等环节,阐释心理学知识与理论、融入心理操作技能、设计训练活动。

目录

目录
第1章 辨识健康 1
第1节 心理健康概述 1
第2节 走近心理咨询 7
第3节 了解心理危机干预 12
第2章 认识自我 18
第1节 自我意识概述 18
第2节 提升自我效能 31
第3章 优化人格 42
第1节 揭开人格面纱 42
第2节 解读气质与性格 47
第3节 塑造健康人格 54
第4章 管理情绪 62
第1节 情绪概述 62
第2节 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及调控策略 67
第5章 有效学习 81
第1节 培养学习兴趣 81
第2节 掌握学习策略 85
第3节 养成学习习惯 92
第6章 学会交往 98
第1节 人际交往概述 98
第2节 运用沟通技巧 103
第3节 处理人际冲突 108
第7章 经营爱情 115
第1节 爱情概述 115
第2节 走出恋爱困境 118
第3节 培养爱的能力 123
第8章 应对挫折 129
第1节 走近挫折 129
第2节 战胜挫折 134
第9章 珍爱生命 143
第1节 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143
第2节 学会感恩与宽恕 147
第3节 触摸幸福 154
第4节 健康生活 158
第10章 适应职业 164
第1节 规划职业生涯 164
第2节 适应职业角色 169
第3节 做好创业准备 173
参考文献 182
教学基本要求 184
思考与解答参考答案 189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辨识健康 对于大学生来说,正确看待心理咨询,妥善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技能,学会自助,进而灵活应对心理危机、塑造健康心理,是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于其健康成长、成才有着重要意义。 第1节 心理健康概述 名人名言 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健康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艾森伯格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健康的概念 传统医学和世俗观念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人们的健康,忽略了人的内心世界和社会方面。随着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真正的健康应当包含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3个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共同构成了健康的三大护航舰。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佳的状态。 ”英格里斯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孟尼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与环境相互间具有高效率的适应情况。”波孟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平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可见,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 首先,心理健康有两个层级。其一,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就像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样,更多的是从“正常-不正常”的角度出发;其二,从不断追求完美的角度出发,是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更高级的体现。它意味着心理健康是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个体处于*佳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个体能够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其次,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其目的在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这是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广义的心理健康是以促进自我心理调节、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发展的态度。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关于心理状况的认识 1.心理正常与异常的认识 心理状况可分为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心理正常是指具备正常的心理活动,或是不包含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而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那么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应如何区分?郭念锋提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他提出了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 3条原则: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②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③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2.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认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与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心理正常和异常用来表述有无精神障碍,而心理健康和不健康用来表述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和程度。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包含在心理正常范围之内。 (1)心理健康:从静态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段时间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从动态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在主体与内外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心理不健康:当我们自身或环境发生激烈的变化时,心理健康的平衡状态就有可能被打破,进入失衡状态,我们把处于动态失衡状态的心理过程称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依据严重程度,心理不健康状态可分为: 1)一般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李某的左右为难 近两周大学生李某偶有失眠,心情不好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读书环境越安静越容易走神。原来喜欢和同学朋友聊天的他,现在很厌烦跟别人在一起,但能控制自己维持一般的同学、朋友关系。当被问及原因时,李某称在高中时谈一女朋友,女朋友高考时落榜,现在已经工作。两人一直相处得很好。但前段时间,李某参加老乡聚会时认识一位女老乡,两人谈得很是投机,彼此间有了好感。两周前,他接到女朋友电话时, 突然觉得女朋友很陌生, 聊了没几句, 因话不投机就吵了起来。这时李某就觉得那位老乡很亲切, 很想跟她多接触,发展另一段感情, 可又觉得那样做不道德, 于是左右为难。 点评:面对左右为难的事情,心中充满矛盾。李某面临的问题由现实因素引起,未出现泛化,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建议李某认真分析利弊,理清内心的思绪,再做选择。 2 )严重的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散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衡量一个人生理健康与否的标准非常具体和精确,有固定的参考数值。但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目前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1946 年,第二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④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1951年,马斯洛( Maslow) 和米特尔曼( Mittelman )提出心理健康的10 条标准:也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 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其实,心理健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能随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一般来说,判断个体是否心理健康主要看5个方面:一是统计学标准,根据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二是社会规范标准, 当事人的行为符合公认的社会文化行为规范即为健康。三是临床症状标准,根据当事人是否存在医学上的症状来判断,如焦虑、抑郁、强迫等。四是经验标准,即根据当事人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五是自身行为标准,是指当事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通过观察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偏离这个正常标准来判断心理健康与否。 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在我国,大学生都是通过严格考试,从全国各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大多数有较高的智力、浓厚的学习兴趣、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由于大学生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处于迅速成长变化的过程,处于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过渡期,对社会、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一旦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便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一)适应问题 每个人在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都会遇到一些事情, 产生心理上的困惑进而引生一些不良情绪,我们把这种常见的、人人都会遇到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动解决或缓解的一系列问题称为“心理不适应”。初入大学校门,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际关系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革,大学生难免面临一系列的不适应。大学生应积极适应新的宿舍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生活习惯,完成心理适应。只有从心理上适应了大学生活,个体才能在行为上与大众融为一体,才能将自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 小王的习惯 大一新生小王按照以前的生活习惯,将闹钟调至6 点半提醒自己起床,闹钟响时把其他室友吵醒了。室友们纷纷抱怨,小王忙道歉,但心中仍有不快:早起是我的习惯,我错了吗? 点评:来到大学后,同学们性格不同、习惯各异,难免产生小摩擦。面对摩擦,首先要接受彼此的差异,其次学会协调与改变,适应新的环境。 (二)学习问题 大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中学有明显的差异。这就要求大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自学方法,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但很多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当或对专业知识缺乏兴趣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不佳,同时引发学习焦虑,甚至厌学、弃学等问题。 (三)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完成学业、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愿意再依赖家长、老师,而是希望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结交朋友。但由于个性、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加上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与技巧,容易面临人际交往困扰。 (四)情感问题 爱情是*娇艳也是*刺手的玫瑰。有些大学生的爱情观还不成熟,往往凭着自己青春期的冲动,把爱情想得过于美好,一旦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准备,难以承受。比如,同宿舍的人都有了男(女)朋友,但是自己没有,于是形成心理落差,而使情绪不稳定;有的大学生失恋后长时间沉浸在痛苦的情绪中,无法自拔,荒废了学业,甚至引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 (五)求职与择业问题 求职与择业是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缺乏经验与准备,容易缺乏求职技巧;由于自我评估不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容易产生心理冲突。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及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 (一)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都会珍惜学习机会,求知欲望强烈;能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习成绩稳定;能保持一定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体验满足与快乐。 (二)自我意识明确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优缺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能接纳自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三)情绪积极稳定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情绪稳定,能及时察觉并调适自己的情绪状态。在出现消极情绪时,能合理有效地宣泄、及时调整,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四)人格健全独立 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重要保障。了解认识自己的气质、性格、能力等人格特点并进行优化与完善,得到合理均衡发展,对于大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五)人际关系和谐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重要前提。心理健康的大学生通常乐于并善于与人交往,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认识自我、理解他人,能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 (六)意志品质坚定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往往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在大学生活中,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对某一目标的兴趣,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信心和勇气,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 (七)适应能力良好 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应该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面对现实和接受现实,而且能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够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需要和愿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八)心理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其言行、举止都符合他所处年龄段的特点。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精力充沛、勤学好问、反应敏捷、喜欢探索。 上述八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状态并非是固定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