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76174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8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47617465 ; 978-7-5476-1746-5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城市软实力研究系列”中的一卷,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城市软实力中的重要资源、潜能和活力,并多维度探讨城市软实力的议题,特别是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和动力来源。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直面挑战、干预复杂社会结构、重新配置社会网络、创建可持续发展社区、推动社区参与、推广文化创意的内在驱动力。本稿集中探讨城市民俗学,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与城市建设均具有实际意义。
内容简介
本稿是一部论文合集,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学者主编,汇集了众多民俗学者在城市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为理论视野、实践研究、上海经验、优选前沿四部分,详述了民俗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城市中的民俗实践、上海的民俗事象与相关实践、优选学界对于城市民俗的探索。文稿质量较好,观点成熟,调研扎实,论述清晰。
目录
**部分理论视野
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程洁 / 3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刘铁梁 / 15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民俗文化反哺的效能与维度刘爱华 / 34
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 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徐赣丽 / 50
都市传说分类方法述论李扬张建军 / 72
第二部分实践研究
城市庙会: 人性本质的释放与张扬蔡丰明 / 89
城市化过程中的民间信仰遗产保护研究田兆元 / 98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
——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岳永逸 / 109
城市日常生活实践的自愈与回归
——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鞠熙 / 134
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
——以都市民俗学为视角王晓葵 / 151第三部分上海经验
都市传说中的文化记忆及其意义建构
——以上海龙柱传说为例黄景春 / 169
传统的固守与变迁: 上海清明节祭扫习俗的都市化进程
王均霞 / 186
文化遗产保护在上海新城镇建设中的意义毕旭玲 / 204
都市民间文学的新业态
——关于“上海故事汇”郑土有 / 217
第四部分全球前沿
国外城市民俗研究综述程鹏 / 233
形象与想象: 柏林的都市民族学
[德] 沃尔夫冈·卡舒巴(Wolfgang Kaschuba)著安德明译 / 249
建构城市特性: 瑞士民俗学理论新视角
——以托马斯·亨格纳的研究为例户晓辉 / 262
城市化与城市民俗学
——韩国民俗学的转型探索高静 / 287
通往“新都市民俗学”之路
——从日本都市民俗学及其问题谈起[日] 中村贵 / 302
节选
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程洁程洁(1978—),女,安徽省绩溪县人,文学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古代文学研究。〖MZ)〗城市民俗学是一门在全球化时代的风浪中涌现出来的新实学。它将构成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原动力的民俗,与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发挥着世界性作用的城市结合起来,揭示出人类文明的重要一面。面对城市民俗文化的差异性现实以及目前所处的城市民俗文化研究的初级阶段等原因,城市民俗圈理论及其与城市文化分层的关系的构建和完善也应当被给予高度重视。 一、 城市民俗圈理论的相关问题(一) 城市民俗圈理论的提出 “圈”和“层”的研究早已有之。文化圈概念是由德国民族学家R.F. 格雷布纳首先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奥地利学者W. 施密特踵其后,主张文化圈不仅限于一个地理空间范围,它在地理上不一定是连成一片的。格雷布纳和施密特的学派又合称为文化圈学派。文化圈理论被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接受,美国历史学派博厄斯的文化区、文化带主张又影响了一批人类学者。文化圈理论对于研究民族学和文化传播是很有价值的。此外,西方学者还很早就针对城市内部地域结构设计了一些模型,这是城市圈研究的探索。比如伯吉斯(Ernest W. Burgess)的同心圆带模型、霍伊特(H. Hoyt)的扇形模型及哈里斯(Chauncey Harris)和乌尔曼(Edward Ullman)的多核模型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357—360页。,等等。 民俗圈是对文化分布的另一种划分方法。民俗圈不同于行政区划,它是特定的文化空间。通常说的“因土成俗”“人以群分”,本身就展现了文化分化的逻辑,不同民俗圈的不同文化表象,成为族群社区成员区分你我他所广泛认同的一个重要视角。北京学者乌丙安,上海学者陈勤建、郑土有,关陇民俗研究者王知三等都曾提及民俗文化圈。明确以理论来建构民俗圈的是陈华文:“民俗文化圈是一种以族群为活动依托,具有地域性和传承性特征的民俗文化生存形态。它因为家庭或家族制度的形成、因为自然村落或自然环境的不同、因为行政区划或语言(方言)的不同,而使民俗文化事项在各自的家庭或家族、自然村落或自然环境,以及相同的行政区域或相同的语言(方言)中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内容、互相独立传承、具有不同的解释系统和施行的族群。……换句话说,民俗文化是在相对的族群中以相对的内容和方式独立地存在。顺便应该提到的是,这儿的‘圈’并不是种绝对对称的圆圈,而是一种相对范围的区域,一种包括过去、现在和地域、空间范围的区域。”陈华文: 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应当说,这个定义还是比较具体的。 尽管陈华文有自觉建构的努力,但是,陈的民俗文化圈更适合相对简单的乡村社会,对多元异质的城市民俗文化而言,显得稍许有些空泛。总的来说,目前城市民俗圈的理论建构还十分薄弱。“都市文化就是当今世界*大的人文,对它的关注与研究则有助于人类建设一个真正的和谐世界。”张杰: 《都市文化研究与全球化时代的新实学》,《光明日报》2009年10月25日。城市民俗文化的差异性现实以及目前所处的城市民俗文化研究的初级阶段等一些原因,都使得城市民俗圈理论与城市文化分层的研究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二) 城市民俗圈形成原因 人类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史。芒福德(L. Mumford)在论述城市时指出,“它的表现形式之多,很难用一种定义去概括”,就民俗学的角度而言,城市具有集中性、地域性、层次性以及多元异质性等显著特征。近代化、现代化城市的形成和日趋完善,使得城市民俗文化随之形成。又由于形成民俗的要素以及地缘集团、血缘集团、职缘集团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城市民俗文化圈。下面我们将化繁为简,从时、空二维展开对城市民俗圈形成的讨论,因为,城市存在的意义,取决于时间纵轴上的连续性及每一时段空间上的合用性。所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皆是时空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简介
主编 徐锦江简介: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出版有《愚园路》《流言研究》等10余种书籍,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领衔多项关于城市软实力和城市文化方面的研究课题。 执行主编 包亚明简介: 博士,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专长主要为都市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承担过上海市和教育部重大项目。出版专著2部,主编6部,主编有《都市与文化》译丛。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5.7¥28.0 -
中国读本:经典版
¥17.7¥46.0 -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20.3¥58.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经典常谈
¥4.3¥14.8 -
皇上吃什么-清宫四季饮食风物
¥53.0¥68.0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24.4¥58.0 -
痴愚百科全书
¥14.7¥49.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9.5¥29.8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9.6¥25.0 -
溥仪偷运国宝
¥6.7¥26.0 -
世界神秘现象大全-超值版
¥7.2¥28.8 -
东瀛印象记
¥12.3¥35.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0¥25.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9.6¥32.0 -
地理的故事
¥12.7¥47.0 -
文史足徵录
¥16.2¥49.0 -
北欧神话
¥24.9¥58.0 -
厕神:厕所的文明史
¥16.0¥39.0 -
庄子
¥9.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