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08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44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030700896 ; 978-7-03-070089-6

内容简介

本教材分为植物保护学原理和葡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两大部分,系统介绍了葡萄品种及生长发育、葡萄栽培学概述、植物病害病原学、昆虫学概述、植物病虫害流行与预测、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策略与技术等植物保护学基础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主要介绍了生产中重要的葡萄病虫害的分布与为害状、病原与昆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与生活习性以及防治方法等,并附有病虫形态、为害状和防治年历等插图,可扫码查看彩图。章末附有复习题,书末列有主要参考文献。 本教材是高等农业院校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的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教材,同时也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重要参考书。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节 葡萄生产的意义和特点 1
第二节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
第三节 现代植保技术体系建设 6
第四节 葡萄生产中病虫害管理 10
第五节 葡萄保护学的研究内容 14
复习题 16
上篇 植物保护学原理
**章 葡萄品种及生长发育 18
**节 葡萄品种概述 18
第二节 葡萄物候期 22
复习题 25
第二章 葡萄栽培学概述 26
**节 葡萄园选址与规划 26
第二节 葡萄架式与整形修剪 28
第三节 葡萄土肥水管理 31
复习题 34
第三章 植物病害病原学 35
**节 植物病害的概念与症状 35
第二节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因 38
第三节 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因 77
第四节 植物病原物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78
复习题 85
第四章 昆虫学概述 87
**节 昆虫的形态结构与生物学 87
第二节 昆虫纲的分类 101
复习题 131
第五章 植物病虫害流行与预测 132
**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 132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 138
第三节 昆虫的种群动态 143
第四节 植物病虫害预测 146
复习题 149
第六章 植物有害生物防治策略与技术 151
**节 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 151
第二节 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154
复习题 172
下篇 葡萄病虫害发生及防治
第七章 葡萄叶部病害 174
**节 葡萄霜霉病 174
第二节 葡萄白粉病 181
第三节 葡萄褐斑病 184
第四节 葡萄锈病 188
第五节 葡萄其他重要的叶部病害 190
复习题 193
第八章 葡萄果实病害 195
**节 葡萄白腐病 195
第二节 葡萄炭疽病 200
第三节 葡萄黑痘病 203
第四节 葡萄房枯病 208
第五节 葡萄灰霉病 210
第六节 葡萄其他重要的果实病害 217
复习题 221
第九章 葡萄根茎部病害 222
**节 葡萄根癌病 222
第二节 葡萄白纹羽病 225
第三节 葡萄根结线虫病 227
第四节 葡萄蔓枯病 232
第五节 葡萄枝枯病 234
复习题 236
第十章 葡萄病毒病和植原体病 237
**节 葡萄病毒病 237
第二节 葡萄病毒的检测 246
第三节 葡萄病毒病的防治 249
复习题 252
第十一章 葡萄叶部虫害 253
**节 葡萄斑叶蝉 253
第二节 葡萄二黄斑叶蝉 256
第三节 葡萄斑衣蜡蝉 257
第四节 葡萄十星叶甲 259
第五节 葡萄沟顶叶甲 262
第六节 葡萄四斑丽金龟 264
第七节 葡萄绿盲蝽 266
第八节 葡萄缺节瘿螨 268
第九节 葡萄短须螨 272
第十节 葡萄茶黄螨 275
第十一节 雀纹天蛾 277
复习题 279
第十二章 葡萄果实虫害 280
**节 葡萄东方盔蚧 280
第二节 葡萄胡蜂 282
第三节 烟蓟马 285
第四节 棉铃虫 287
复习题 289
第十三章 葡萄枝干和根部虫害 290
**节 葡萄透翅蛾 290
第二节 巨膜长蝽 293
第三节 葡萄根瘤蚜 295
复习题 298
第十四章 葡萄园其他有害生物 299
**节 葡萄园杂草 299
第二节 葡萄园鼠害和鸟害 306
复习题 312
第十五章 葡萄生理性病害及抗逆性生理 313
**节 矿质营养元素失调症 313
第二节 温度不适 321
第三节 水分和湿度不适 325
第四节 机械损伤及药害 327
第五节 葡萄抗逆性生理 332
复习题 338
主要参考文献 339
附录 343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节 葡萄生产的意义和特点 葡萄(Vitis L.)是世界上*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与苹果、柑橘和香蕉并列为世界四大水果。中国的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历史悠久,是世界上葡萄属植物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葡萄属植物中,有近40种起源于中国,如山葡萄(V. amurensis)、秋葡萄(V. romanetii)、刺葡萄(V. davidii)等是中国特有的葡萄属植物。 葡萄具有适应性强、结果早、寿命长、产量高、用途广的特点,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统计,世界葡萄种植面积和产量在果树生产中位居前列。葡萄的耐旱性、耐盐碱性、耐涝性远强于苹果、梨、桃等果树,所以在瘠薄的荒山、砂地、滩涂、轻盐碱地都可以种植。 中国葡萄栽培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有关于葡萄栽培的文字记载,中国古诗中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美丽诗句。20世纪末,中美两国联合考古发现:在9000多年前,中国中原地区就有葡萄和葡萄酒的存在。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饮食文化,使得中国葡萄和葡萄酒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大的鲜食葡萄生产国和消费国,葡萄产业已成为许多地方农业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2015年是葡萄种植面积快速增长阶段,种植面积从43.9万hm2扩展到79.9万hm2。2016~2018年趋于平稳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hm2左右。在产量方面,我国葡萄产量持续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1366.7万t,2019年达到1419.5万t,已成为世界上葡萄产量**大国。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葡萄酒生产上,2019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达45.1亿L,截止至2020年底为5.7亿L,同比下降26.9%。与葡萄酒生产和消费大国,如法国、美国和智利等相比,中国葡萄酒生产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在葡萄酒消费上中国已成为全球葡萄酒第五大消费市场。 一、葡萄用途广,营养丰富 葡萄的用途很广,除主要酿造不同类型的葡萄酒外,还大量用以鲜食,加工成葡萄干、葡萄汁和葡萄罐头等。葡萄风味优美,是人们*喜爱食用的水果之一,尤为重要的是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成熟的葡萄一般含有15%~25%的葡萄糖和果糖,0.5%~1.5%的苹果酸、酒石酸,以及少量的柠檬酸、琥珀酸、没食子酸、草酸和水杨酸等,0.15%~0.90%的蛋白质和丰富的钾、钙、钠、磷、锰等无机盐等(李华等,2005)。每日食用100 g葡萄,可以满足人体一昼夜所需钙量的4%、镁量的1.6%、磷量的0.12%、铁量的16.4%、铜量的2.7%和锰量的16.6%(李华,2002)。葡萄汁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B1、B2、B6、B12)、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PP(烟酸)、肌醇和10多种氨基酸。葡萄干含有65%~77%的葡萄糖和果糖,1 kg的产热量达13 598.0~14 225.6 J(李华等,2012)。用葡萄酿造的白兰地、香槟酒等各种葡萄酒,除含有一定的糖(干型酒除外)和乙醇外,也同样含有多种维生素、有机酸和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类。 二、有医疗保健功效 葡萄及其产品含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维生素PP和肌醇。因此,多吃葡萄、喝葡萄汁和适量饮用葡萄酒,有益于防治贫血、肝炎,降低血脂和软化血管。葡萄的含糖量中一半是果糖,果糖不经过消化腺分解即可被人体吸收利用,因此葡萄及其产品对预防糖尿病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认为,葡萄及其产品均具有抗病毒的能力,红葡萄酒抗病毒的能力强,鲜葡萄和葡萄汁又比葡萄酒的能力强(冯永红和许实波,1996)。有学者在分析了包括美国在内的18个西方国家人口死亡与饮食的关系后发现,葡萄酒消费量与因心脏病死亡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喜欢喝葡萄酒的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因心脏病而死亡的比例*低,但烈性酒和啤酒却没有这种好处(郭金英等,2005)。有研究进一步证明,红葡萄酒含有类黄酮化合物,特别是其中的槲皮酮能够降低血小板的黏性,适量饮用红葡萄酒能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李华等,2005)。 三、结果早,经济效益高 在果树中,葡萄是进入结果期*早的树种之一,在良好的栽培条件下,一般栽后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第三年每公顷产量可达15 000 kg,第四年以后就可进入盛果期,每公顷产量可稳定在30 000 kg左右。葡萄树寿命较长,一般可正常结果20~30年。山西清徐县仁义村曾有一株‘黑鸡心’葡萄,树龄高达180余年,占地约667 m2,年产葡萄2000 kg。因此,葡萄可称得上高寿高产的果树。 葡萄不但结果早、产量高,经济效益也高。露地栽培每公顷经济收入3.0万~7.5万元,保护地栽培每公顷效益在30万元左右。因此发展葡萄生产是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好途径。近年来,很多地区农民都靠发展葡萄生产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四、适应性强,更新、繁殖容易 葡萄比苹果、桃等果树抗旱、抗盐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且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既可栽在肥沃的平地,又可在砂地、河滩地、缓坡地、微酸性土壤、微碱性土壤上栽植。条件差的土壤如盐碱土、黏土经过改良后,葡萄也能在其上正常生长结果。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只要选择适当的品种及相应的管理措施,葡萄都能生长结果。因此,葡萄是适应性较强的树种之一。 葡萄与其他果树相比,既可扦插繁殖、压条繁殖,又可嫁接繁殖和播种繁殖,并且繁殖材料丰富,方法简单,成活率高,便于大量育苗。 葡萄虽不抗寒,但冬季埋土容易。例如,新疆北部、东北地区的中北部不宜栽培西洋苹果的地区,可以大面积栽培葡萄。此外,葡萄又适宜房前屋后和盆栽,是发展庭院经济和美化环境的重要果树。 葡萄的隐芽多,寿命长,数十年老树每年都会从主蔓基部萌发出新枝。一旦老蔓衰老或因天灾、机械损伤,丧失结实能力,就可随时用新枝更新,恢复正常结实力。 五、需要架材,建园一次性投资较大 葡萄需要立架,如建园后不能及时设架,则达不到早结果、早丰产的目的及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般每公顷葡萄需要架材投资30 000元左右。 第二节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葡萄在我国果树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香蕉、柑橘、苹果、梨和桃等并称为我国六大水果。 一、我国葡萄产业现状 (一)生产进入稳定阶段 从栽培面积变化来看,2017年我国鲜食葡萄产量达到1120万t,种植面积为81.2万hm2,略高于2016年,在经过多年快速扩张之后逐渐稳定下来,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处于结构调整阶段。非适宜区和适宜区内栽种非适宜品种地区以及管理技术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地区的栽培面积大幅减少,而优势生态区及我国南方经济效益较高地区的栽培面积稳定增加。在产量和单产提高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及栽培技术的提高,果品质量逐年改善,葡萄生产开始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栽培面积渐趋合理,生产进入产业化新阶段。 (二)区域优势逐步显现 近10年来,我国葡萄生产逐渐向资源禀赋优、产业基础好、出口潜力大和比较效益高的区域集中,促进葡萄优势产业带的形成。目前初步形成了环渤海湾葡萄产业带、西北及黄土高原葡萄产业带、黄河故道葡萄产业带、长三角南方葡萄产业带、东北及西南特色葡萄产业带等优势产业带或产业群,其中环渤海湾和西北及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产业带种植面积占全国葡萄总种植面积的66.23%,产量占全国葡萄总产量的69.2%。 (三)栽培形式多种多样 目前葡萄栽培已从单纯的露地栽培模式发展到露地与设施栽培模式并存,而且设施栽培模式又分为促成栽培、延后栽培及避雨栽培等多种形式。到目前为止,葡萄设施栽培面积已经超过4万hm2。葡萄设施栽培的发展,不仅扩大了栽培区域,延长了果品上市供应期,而且显著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品种结构趋于优化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种结构趋于优化,而且品种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鲜食葡萄中,‘巨峰’‘红地球’‘玫瑰香’‘藤稔’‘夏黑’‘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白’等优新品种栽培面积已经占到葡萄栽培总面积的70%以上,而且‘巨玫瑰’‘早黑宝’‘醉金香’‘火焰无核’‘克瑞森无核’等品种及刺葡萄也发展很快。酿酒葡萄中,‘赤霞珠’‘梅鹿辄’‘霞多丽’和‘西拉’等优良品种(简称“良种”)已成为我国酿酒葡萄的主栽品种,栽培面积约占到全国酿酒葡萄的80%,而且山葡萄和刺葡萄的酿酒利用也进一步增多。 (五)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出口创汇持续增加 随着整个葡萄产业不断走向成熟,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不断加强。采后贮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2016年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总量为1460万t左右,占总产量的90%左右。葡萄酒生产能力迅速提高,2016年全国葡萄酒产量达114 000万t。随着产业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大批葡萄生产、销售和加工的龙头企业,对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龙头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葡萄出口量逐年增加,2019年我国鲜食葡萄出口量达36万t,占世界总出口量的1.54%,而葡萄干出口量达4.02万t,占世界总出口量的21.2%。 二、我国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品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亟须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新品种我国葡萄品种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主栽品种比较单一(以‘巨峰’和‘红地球’为主)、成熟期搭配不合理(中晚熟品种比例过高,早熟、中熟品种比例过低)、鲜食与酿酒品种比例不协调(鲜食品种比例过高,酿酒品种比例过低)。目前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基本都是从国外引进品种,随着品种商业化趋势的增加,我国品种更新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障碍,阻碍了我国葡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新品种来促进我国葡萄产业的发展。 (二)良种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 葡萄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滞后和苗木生产、销售秩序混乱是我国当前葡萄产业中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葡萄种苗的生产和销售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检疫形同虚设,苗木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品种纯正的标准化脱毒良种苗木生产尚未启动。 (三)平均单产低,总体质量较差 虽然我国葡萄单产20多年来持续增长,但整体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仍较大。我国葡萄品质与出口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加之产后包装业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削弱了我国葡萄的国际竞争力,一般靠低价位竞争市场,出口目的国主要是东南亚和俄罗斯,出口到欧美国家的量很少。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刚刚起步,滥用激素现象时有发生,仍有不同程度的农残超标,直接影响了我国葡萄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与深加工落后,效益较差 葡萄先进生产国鲜食葡萄都经机械化分级与包装后,再投放市场,而我国鲜食葡萄商品化处理比例低,仅占总产量的8%~10%。鲜食葡萄贮藏保鲜总量仅占总产量的12.2%,由于采后保鲜处理不当,每年有15%~20%的产品腐烂变质。葡萄先进生产国已基本上实现采后的冷链流通(包括运输、贮藏和销售),虽然我国鲜食葡萄的冷链流通占总流通量的70%,但其中70%为简易冷藏(预冷后,用棉被或草苫覆盖保冷)流通。以葡萄酒为主产品的葡萄加工业近年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原料质量差,葡萄酒质量不高,影响了企业效益。同时由于企业不能拿出较高的收购价格,葡农也不愿意为企业生产高质量的酿酒葡萄。 (五)标准化、组织化程度差,产业化体系薄弱 我国葡萄生产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差距甚大。20世纪90年代欧洲开始在果树上推行水果生产综合管理技术体系(IFP),其基本目标是生产优质、安全果品,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人类健康。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果园精确化施肥技术和水果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目前IFP生产制度在发达国家果树生产中已大面积展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