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传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9462664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20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559462664 ; 978-7-5594-6266-4
本书特色
★千古一相,万历首辅;居正为大,可谓端方。 ★梁启超、黄仁宇、黎东方高度推崇 ★“不管一时毁誉还是万世是非,我不在乎!” ★万历VS张居正——帝王与帝王师,怠政者与实干家,*矛盾的组合,却创造了大明朝*辉煌的盛景。 ★特别附录《张居正年谱简编》
内容简介
作为曾被梁启超先生评价为“明代专享政治家”的张居正,他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有低谷时期,有高光时刻;他为明王朝贡献了“万历中兴”这名垂青史的重要改革;拖住了走下坡路的明王朝的脚步,同时毁誉参半的政治生涯也伴随他的后半生,即使在去世后仍余波不休。本书力求完整展现张居正的一生,贯穿其少年傲骨、初入朝堂、归隐田园、再入江湖、锐意改革、立新求变并很终站到了权力的制高点上,以自己的卓识扭转了大明的国运。本书为明代政治家刻画立体显影,呈现出一个在皇权中斡旋、既有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也私德有亏、毁誉参半的明朝高官、大政治家的完整形象。
目录
**章 内阁起始
第二章 追根溯源
第三章 神童传说
第四章 命运捉弄
第五章 选人机制
第六章 才华初现
第七章 内阁较量
第八章 特殊关系
第九章 初露锋芒
第十章 鹿死谁手
第十一章 纷争再起
第十二章 政治友谊
第十三章 内阁闹剧
第十四章 边关危机
第十五章 龙争虎斗
第十六章 帝王之师
第十七章 互利互益
第十八章 化险为夷
第十九章 改革前夕
第二十章 治国韬略
第二十一章 一条鞭法
第二十二章 减编缩员
第二十三章 整顿驿站
第二十四章 书院噩运
第二十五章 用人智慧
第二十六章 暗流涌动
第二十七章 危机四伏
第二十八章 巨人陨落
第二十九章 致命一击
第三十章 毁誉参半
第三十一章 历史回音
附录: 张居正年表简编
参考文献
节选
**章 内阁起始 明朝内阁的起源 元至正二十四年(红巾军宋龙凤十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仿元制,置中书省、行中书省,设左右丞相。 朱元璋从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到万人之上的皇帝,历经艰难困苦,既充满传奇色彩,也形成了刚愎自用的性格,其中明显特征就是他视权如命,一旦大权在握,就不能落入旁人之手。于是,在此后的几年间,为加强中央集权,将权力完全揽在自己手中,他一步步地削弱相位。 洪武元年(1368),改左右相国为左右丞相; 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三司,改变行省政治直属中书省局面,同年裁汰中书省官员,只保留丞相职务。 洪武十一年(1378),诏令六部,政事“勿白”中书省,夺六部政务于中书省。 洪武十二年(1379),谪斩右丞相汪广洋。 朱元璋称帝初期,设左右丞相。明朝以左为尊,故左丞相为百官之首,即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朱元璋时期,共任命了两个左丞相,**个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第二个是胡惟庸。 朱元璋削弱相权 那朱元璋为什么后来又决心削弱相权呢?除了他对权力的过于渴望外,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以地域为区分,分成淮西和浙东两派。 这些所谓的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是皇帝,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会长。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常遇春等人。这些人可以说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阵容强大,足可独霸一方,甚至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功臣? 李善长是定远人,与朱元璋同是安徽籍贯,算是同乡,很早就投奔朱元璋,并且十分有才能。明面上看,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实际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他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李善长知人善任,能因才用人,使之各得其所;并且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卷残云的“发动机”。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是朱元璋大封功臣时的“首席公卿”,也是朱元璋的亲家翁。 李善长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地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明朝建立后,便以李善长为**功臣,任命他为丞相;并曾特赐他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 浙东派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在当时,刘基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却终究成为派别之争的牺牲品。 李善长长处明显的同时,缺点也极其突出。他外宽和而内多刻薄,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朱元璋日渐不满。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朱元璋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李善长立即心领神会,谢恩辞职。 然后,胡惟庸做了宰相。胡惟庸也是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胡惟庸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因李善长的推荐,他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对此,有人归结为同乡关系;也有人分析为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有着姻亲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善长收受了胡惟庸的贿赂。无论怎么说,在李善长的运作下,胡惟庸一路仕途顺利,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长、权*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 作为淮西派二号人物,本来胡惟庸接替李善长的宰相之职已在朱元璋心中内定,可是为了显示公允,朱元璋偏偏要询问刘基的意见。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但朱元璋还是决定要撤换李善长,于是提出让刘基接替李善长的位置,刘基立即以自己无法胜任而婉言拒绝。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刘基与杨宪有私交,但他还是说了公道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直言指出杨宪能力可以胜任宰相,可是心胸不够。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意思说汪广洋还比不上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性情耿直,一直不看好胡惟庸,就直言不讳地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又说:“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在刘基看来,胡惟庸*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刘基这样回答,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要排除异己,也是站在国家利益上客观评价。胡惟庸早年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北魏始置太常少卿,北齐称太常寺少卿,为太常寺副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少卿二人,正四品上,祭祀宗庙时由其率太祝、斋郎安排香烛,整理揩拂神座与幕帐,迎送神主。举行祭礼时,与良酝署令共同斟酒),后来一直从事排挤非淮西系人士的勾当。总之,胡惟庸一路仕途顺利,都是攀龙附凤之术。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再次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再次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意思就是我这人疾恶如仇,又做不了烦琐事,如果做了宰相就辜负了皇上。皇上不用担心天下没有能够胜任宰相的人,只要有内心仔细甄别便会有所发现。目前您提的这几个人,都不适合做宰相。 可是朱元璋不但让胡惟庸当了宰相,而且把他们的对话告诉了胡惟庸,导致心胸狭窄的胡惟庸对刘基耿耿于怀,甚至即便刘基退休回家,依然不肯放过刘基。 史料记载,刘基因对于朱元璋安排胡惟庸做宰相的行为心灰意冷,知道自己将大祸临头,于洪武四年(1371)告老回乡,又因怕遭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治,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旋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自己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土地建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更大的祸患,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刘基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从胡惟庸与刘基的矛盾看,如果淮西派是朱元璋的“正室”,浙东派就是“偏房”, “偏房”斗不过“正室”,自然呈现一边倒的阵势。 淮西派倒台 胡惟庸在宰相的位置上政绩并不突出,但贪污受贿行为却很严重,同时不断排挤任何不服从他的人,甚至敢于挑战朱元璋的权力,私自截留下属的奏章,官员升降,处决犯人,都不经过朱元璋的批准。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尽管朱元璋有意维护淮西派的利益,很多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真正危及自己利益时也会痛下决心,大开杀戒。 到了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由于激动,一时说不出话来,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立即返回,登上宫城时,发现胡惟庸家上空尘土飞扬,墙道都藏有士兵。朱元璋大怒,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九族,同时杀了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 出人意料的是,李善长还活着。他与胡惟庸是亲家,而且他弟弟李存义是板上钉钉的同党。朱元璋考虑到他在朝廷中的巨大影响力,不但没有杀他,连他的弟弟李存义也免死,放逐到崇明岛(今上海崇明岛)。 可是事情并未就此结束。洪武二十三年(1390),李善长家里修房子。此时,他已经不是当年的丞相了,不能再呼风唤雨,却想出向带兵的汤和借三百士兵当劳工的念头。汤和是他的老乡,也是他的好友,因而在他看来这似乎是一件平常的事情。然而在借给李善长三百士兵后,汤和立刻密报了朱元璋,朱元璋又一次对李善长动了杀机。 然而李善长又犯了一个更加要命的错误:他的亲信丁斌因为犯法应该被流放,他却上书为丁斌求情。朱元璋愤怒了,下令不再流放丁斌,而是将他关到监狱里,日夜拷打。 丁斌扛不住了,在朱元璋的“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下,终于脑子开了窍,招供了李存义与胡惟庸共同谋反的细节。朱元璋当机立断,把李存义抓了回来,也是严刑拷问。李存义于是又供出了自己劝说李善长的情况,而李善长的那句“汝等自为之”也成了朱元璋嘴里出现频率*高的词句之一。 李善长的家奴经过仔细分析,也开始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他们合谋以受害者的身份向朱元璋申述,说他们长期受到李善长的欺压,并状告李善长积极参与胡惟庸谋反,还将时间、地点说得相当清楚。 此时凑热闹的人也不断地多了起来,御史们纷纷上书弹劾李善长,从上朝时不注意礼节到贪污受贿,罪名无所不包。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钦天监生怕落后,被人认为觉悟低,也结合部门实际,向朱元璋上了一个非常荒唐的奏报,说“*近出现星变,是不吉利的预兆”,然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当移大臣”。 朱元璋颁布《昭示奸党录》,以伙同胡惟庸谋不轨罪,处死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处死李善长的理由是李、胡两人往来甚密,而李善长身为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招惹灭族之灾。李善长全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抄斩,朱元璋只免了自己的女儿、女婿(也即公主和驸马李祺)之死。朱元璋后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三万余人,时称“胡狱”。 从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出,朱元璋这个人向来多疑,所以功臣几乎被杀光。现在他逐渐年迈,太子朱标又生性懦弱,所以他更加没有安全感。或许也一直密切关注胡惟庸等高官动向,之所以能够七年隐忍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觉事态还不够大,他所要的局面是胡惟庸把事情搞得足够大,好以此进行一场大的清洗与政局整合。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 这场腥风血雨除了使许多人遭受灭顶之灾外,另一个后果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废除丞相制度,开始大权独揽,集皇权、相权于一身,结束了自古以来皇帝与六部尚书中间夹着丞相的局面,从此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洪武二十八年(1395)六月,朱元璋御奉天殿,敕谕文武群臣:“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这是朱元璋将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真正明确下来,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丞相”职位彻底消失。 可是在封建制王朝的*高决策层中,皇帝相当于企业集团*高层,宰相的职能就相当于CEO。关于宰相职责,西汉的丞相陈平有过总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可见宰相的重要地位非同一般。能力好的皇帝或许还勉强可以短期兼任CEO,可是要长期维持大国正常运转却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从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仅仅八天内,朱元璋收到了一千六百六十六件公文,合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事,平均每天要看两百份文件,处理四百件事情。 更要命的是朱元璋是标准的草根出身,做过和尚,当过乞丐,带兵打仗也很有天分,可是就是学问不够,因此对一批满口之乎者也的下属那通篇文绉绉的文章看得一头雾水,没少给人打板子。当时的户部尚书茹太素曾经上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朱元璋让人读给自己听,结果读到一半就用了将近三个钟头,都是三皇五帝、仁义道德之类。朱元璋当机立断,命令不要再读下去,数了下字数,已经有一万多字了。朱元璋气极,命令马上传茹太素进见,让侍卫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并开始酝酿着找些参谋。
作者简介
周其运,文学作家,擅长创作小说、散文、诗歌、历史随笔及文艺评论,作品散见于光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华文学选刊》、《中国诗选刊》、《当代作家》等媒体。曾荣获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作品征集优秀作品奖、第二届“诗词中国”大赛1月份月度特别奖及年度二等奖、“第八届青少年冰心文学奖金奖”等。
-
小说家的假期
¥21.8¥5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旷古完人 王安石
¥14.7¥42.0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7.6¥5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在彭德怀身边
¥6.6¥22.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
¥14.4¥48.0 -
三毛传
¥8.0¥38.0 -
梁晓声自述
¥15.4¥48.0 -
陶渊明传论
¥9.6¥26.0 -
民国漫画风范
¥13.3¥39.0 -
两宋人物
¥9.8¥19.2 -
最后的军礼-忆孙立人将军
¥10.0¥28.5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胡适:努力人生
¥12.2¥38.0 -
孙传芳-北洋铁翼
¥9.9¥29.8 -
李白传
¥18.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