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读者评分
5分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

1星价 ¥37.4 (7.5折)
2星价¥37.4 定价¥49.8
商品评论(1条)
一个抱***(二星用户)

很有用,新手老师可以仔细研读,受益匪浅。

2023-11-01 10:15:0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418215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7
  • 出版时间:2014-02-01
  • 条形码:9787504182159 ; 978-7-5041-8215-9

本书特色

★于永正老师的课能令我的心安静下来,让我赞叹再三。在漫不经心处,我看出他的一片匠心;在大开大合的格局中,有温婉的细腻让人感动;在平实的对话里,有一种成色素朴的随喜之音。我想要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却发现那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他的课是浑然天成的。 ——全国劳动模范、著名特级教师、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王崧舟 ★于永正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另一个是“做”。 所谓“悟”,就是他用心思考,求得明白;所谓“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没有“悟”和“做”,于永正怎么能成为跨世纪名师?您若用心去“悟”,用力去“做”,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委、著名特级教师 高林生 ★捧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如沐春风,如望秋月,既像是在研读思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像是在欣赏文笔优美的散文随笔,启智、受益、亲切、有趣,令人爱不释手,读罢难以忘怀。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靳家彦

内容简介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于永正教育文集》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书中的这些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阅读该书,既像是在研读思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像是在欣赏文笔优美的散文随笔,启智、受益、亲切、有趣,令人爱不释手,读罢难以忘怀。

目录

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
**辑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我看小学语文教学
写字·育人·做人
“熏锅屋”
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
要有语感,更要有责任感
从雪中送“灰”说起
教学相长
和教育名人的一席谈

第二辑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五重”教学
“攒钱”与“花钱”
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处处留心皆语文
微笑教学
幽默
说示范
解读“三席话”
“再想想”
京剧艺术与语文教学

第三辑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导人的艺术
解词的艺术
低年级造句训练的艺术
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艺术
揭示寓意的艺术
指导朗读人物对话的艺术
走南闯北
“第八次”
备课断想

第四辑 关于作文教学
“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
就作文教学答青年教师问
“下水”
命题的艺术
“小题大做”
会观察,更要会想象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特级教师李济海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一天,他到一所学校听一位老师教《再见了,亲人》。教**段的时候,这位老师先让学生看看这一段分几层;又让学生看看每层有几句话,每句话讲的什么;接着要求说说从大娘为志愿军做的事中,反映了大娘的什么思想。这一切做完了,老师说:“谁来把这一段读一读?”于是一位学生站起来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灰呀!”这位学生把“炭”字读成了“灰”。老师连忙请该生停下来,要他重新读。一连三次,该生都把“炭”读成了“灰”——他不认得这个字。  讲到这里,李老师感慨地说:“这一段,老师分析得这么透彻,讲得这么明白,可是有的字学生还不认得,这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  是要认真反思。  反思之一:国家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这门课程?  即人们为什么要学习语文?怎样学语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主要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这和掌握自行车、汽车等代步工具一样,首先得拥有。车子可以花钱买,语文呢?语文得靠读、背。拥有了,还得会用。会用,才算真正掌握。不过,和学骑自行车不同的是,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即“拥有”和“运用”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伴随每个人的终生。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学习语文,读和写是交叉在一起的,是“滚动”发展的。  但语文这门学科很特殊,它是由一篇篇内容各不相同的课文组成的,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必然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和影响。这就使语文教学又多了一个任务——悟其意,悟其理,悟其情。这个任务完成得不好,势必影响语言的学习。但如果把语文教学定位于理解内容,那就改变了语文的姓氏。有些课文,学生一读,至少懂个八九成,有些课文,即使难懂,也经不住老师的分析、讲解,老师一动嘴,便“土崩瓦解”。但是,这样做,课文规范的书面语言能内化为学生的语言吗?语文教学离开了熟读精思,离开了感悟,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人说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洞”是要挖的,但要有个“度”。总之,学语文是为了“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学生,只能在读中“文化”,老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张田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了”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他说:“语文课讲得多,分析得多是国际通病。阅读教学**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感到张田若先生说得正确。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朗读,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只字未提分段、概括段意之类,这就从根本上堵死了烦琐的内容分析之路。我们终于走出了“烦琐分析”这个误区。  反思之二:理性的说教有没有用?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太强调理性的说教了,甚至有人讽刺我们的教育是“叫育”。好端端的一篇《再见了,亲人》,学生学过之后,只记住了老师贴在上面的一个“国际主义”标签;学了《刘胡兰》,只记了一个“视死如归”,这岂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比“贴标签”更不可取的是教师的“联系实际”。比如讲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便“联系实际”讲遵守纪律的重要性,批评班级少数人不守纪律造成的危害。有一次,我到一所小学听一位老师教《我的爸爸》,这是一篇写李大钊教育子女的事迹的课文。当读到“小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一句时,这位老师乜斜了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小男孩一眼,说:“我们班有个别小朋友学习就不是一心一意,而是三心二意。这样做很不好。”说完,又瞅了这个男孩一眼。当小男孩发现老师是在影射他的时候,不高兴了,还了老师一眼,小声嘟哝道:“谁三心二意了?”虽然声音小,我却听得清清楚楚。“教育产生这样的效果,出乎我的意料。这使我想起了一位外国教育家说的话:“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法国的卢梭也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披文以人情”。“披文”是什么意思?“披文”就是读进去。老师只是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拨、讲解。“人情”,则是悟其意、悟其情。语言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文化”。  儿童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如果教学缺乏形象,缺少情感纽带的联结,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且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志的发展。语文教学只有具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学生才能感受真切,才能“入境”,才能引起对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的关注,才能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不能靠理性的说教。  以情感人,理在其中。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吧!

作者简介

  于永正,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教育部召开“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教学法。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徐州市成立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  从1984年至今,于永正老师应邀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港澳地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作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次,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于永正与五重教学》等多部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