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舞蹈史(修订版)

中国舞蹈史(修订版)

1星价 ¥17.4 (6.2折)
2星价¥17.4 定价¥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95356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63
  • 出版时间:2012-06-01
  • 条形码:9787503953569 ; 978-7-5039-5356-9

本书特色

王宁宁、江东、杜晓青所著的《中国舞蹈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介绍了中国舞蹈的发展历史,从舞蹈的起源讲到现代舞剧的繁荣,更对未来舞蹈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

内容简介

王宁宁、江东、杜晓青所著的《中国舞蹈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沿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中国舞蹈发展的历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艺术简史丛书)》中,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

目录

**章 祈神求天记事象功
第二章 兼容并取艺高技强
第三章 盛极而衰异军突起
第四章 世纪之交当代启蒙
第五章 舞蹈革命革命舞蹈
第六章 新生国度青春舞步
第七章 中国舞剧繁荣初呈
第八章 舞蹈交响世纪展望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舞蹈史(修订版)》:  唐代乐舞虽然散失很多,但留下的作品,在宋代宫廷被继承并加以变革。宋代宫廷乐舞的主要形式是“队舞”。“队舞”多承唐代遗制。它是舞人众多的、程式严格的表演队伍。唐代舞蹈中的许多经典作品,都被宋代“队舞”继承发展。如唐代舞蹈《柘枝》、《剑器》、《浑脱》、《菩萨蛮》等,在宋代宫廷变成《柘枝队》、《剑器队》、《玉兔浑脱队》、《菩萨蛮队》。宋代宫廷队舞,虽不如唐代宫廷乐舞那样气势庞大,但在内容形式上都有所变革。如,宋代队舞出现了唱、念、舞结合的综合化趋势,边歌边舞,运用道具。道具运用不是回归前代手执器具方面,而是朝着场景方面发展,如桌子、酒果、笔墨、莲花和荷花道具等。同时,“队舞”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有朗诵致语。表演人数由数十人至上百人,兼具礼仪典礼和娱乐欣赏多种功能。“队舞”中主要演员有分工,负责念口号的叫“杖子头”,负责指挥表演队伍兼念致语的叫“竹竿子”,负责引舞和独舞的叫“花心”。演出时先有致语和念诗,后有歌舞奏乐表演,中间有问答,起到衔接节目的作用。宋代宫廷著名“队舞”有《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菩萨蛮队》、《抛球乐队》、《佳人剪牡丹队》、《拂霓裳队》、《采莲队》等。唐代乐舞中经典性的舞蹈,被变革在宋代“队舞”新的表演形式之中。宋代“队舞”讲究服饰华美和场景效果,如《佳人剪牡丹队》由女伎数人表演,头饰衣领都戴上牡丹花,服饰花色要变化多次,使人眼花缭乱。《采莲队》用大量的牡丹花表现仙女乘轻舟翩翩起舞的动人场面。  唐代大型乐舞套曲“大曲”,在宋代虽不存全貌,但部分存在。宋代大曲歌舞是从唐代大曲中摘取一部分表演,叫“摘遍”。保持了歌、舞、奏乐相结合的形式。但出现了用音乐舞蹈叙述或表演一定人物情节的内容。  故事歌舞比前代更为盛行,一般是用唱词叙述故事,由歌舞者载歌载舞表演。宋代著名的故事歌舞,如表现柘枝伎灼灼与裴质恋爱故事的《降黄龙》,表现穷书生郑六遇艳狐的《南吕薄媚舞》。宋代《剑舞》中有扮演书法家张旭和舞蹈家公孙大娘的角色,并用歌舞朗诵结合表演。  北宋时,有一种新的歌舞表演节目,叫“转踏”,它是由两个曲调循环重复演唱表演,歌舞相兼,类似“队舞”。  综观宋代宫廷舞蹈发展状况,承接唐代舞蹈而来的乐舞作品,一部分虽然依然保持歌、舞、乐相结合的形式,但纯舞蹈的性质已被削弱,表演人数增加,趋于群舞发展,加设了朗诵和对答等形式,复杂了表演程序。另一部分乐舞明显走向综合化发展:人物情节、布景道具等因素十分明确。两方面的情况都说明,唐代舞蹈所标志的独立表演性舞蹈,在此已开始发生性质转变了。综合化情节化是这一时期舞蹈的发展趋势,它与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戏曲艺术相互印合,成为这一时期艺术的潮流。  13世纪,北方崛起的蒙古族政权,攻灭了南宋,统一中国,建立了疆域辽阔、国势强盛的元朝。元朝时期,南北方艺术得到交流发展。元代宫廷舞蹈,虽承宋代旧制,但结合蒙古族习俗和特点,加以变化发展。元代宫廷仍有“队舞”表演形式,叫“乐队”。如,元旦时用《乐音王队》,天寿节时用《寿星队》,朝会时用《礼乐队》,宣传宗教思想时用《说法队》。元代宫廷队舞有不少面具舞和佛教人物形象装扮,是蒙古族风俗以及所信奉的佛教思想的反映。元代宫廷著名的舞蹈是《十六天魔舞》,是元顺帝时创编的赞佛乐舞。舞人身披璎珞,头戴佛冠,手执法器而舞。史籍记载,此舞只许受秘密戒的宦官才得观看,统治者曾下令禁止民间表演此舞。元人张翥《张蜕庵诗集·宫中舞队歌词》描绘:“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贴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心挑转急,一一欲空飞。”元人张昱《辇下曲》描绘,“西天法曲曼声长,璎珞垂衣称艳妆”“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可见,《十六天魔舞》是具有鲜明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格的舞蹈。另一著名舞蹈《倒喇》,舞人口衔湘竹,头顶燃灯,随乐而舞,如风似雪,极其优美。《海青拿天鹅》则是反映蒙古族狩猎生活拟兽舞蹈的遗迹。元代舞蹈比起宋代,其势更加衰落了。戏曲在这时已经成熟,成为社会主要的欣赏娱乐形式。舞蹈犹如已近黄昏的落日。  14世纪后期,元朝政权被推翻,汉族政权——明朝建立。明朝时期,宫廷主要娱乐形式是戏曲,礼仪宴乐舞蹈只是形式摆设,应付典礼仪式的例行公事。明代宴享所用乐曲皆是杂剧的音乐曲调填词。明代宫廷乐舞有《寿星队舞》、《赞圣喜队舞》、《百花圣朝队舞》、《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万国来朝队舞》、《抚安四夷之舞》(包括“高丽舞”、“北番舞”、“回回舞”)。除此之外,皇帝娱乐时,有大量民间百戏歌舞杂技进入宫廷表演。  17世纪,满族政权——清王朝建立。清代宫廷礼仪宴享乐舞也叫“队舞”。清代宫廷有《庆隆舞》,包括了“扬烈舞”、“喜起舞”、“德胜舞”等。清代宫廷还有外国乐舞:《瓦尔喀部乐舞》(女真部落)、《朝鲜国俳》、《蒙古乐》、《回回乐》(新疆地区)、《番子乐》(藏族)、《廓尔喀部乐》(尼泊尔)、《缅甸国乐》、《安南国乐》(越南乐舞)。这些外来乐舞汇演,实际上是隋唐宴乐的遗风。清代宫廷娱乐形式以戏曲为主,宫廷队舞也只是一种摆设而已。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