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土地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基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土地利益协调机制研究

1星价 ¥47.5 (7.2折)
2星价¥47.5 定价¥6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8225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1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21822564 ; 978-7-5218-2256-4

内容简介

本书以农村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为切入点,立足于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垄断、分割与整合,分别从不同土地非农化利益分配机制的比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既有土地利益格局的作用机制以及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风险与防范入手,致力于探讨构建城乡一体建设用地市场运行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利益共容机制。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基本观点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问题的提出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一个文献统计分析
2.4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研究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2.5 结论
第3章 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3.1 马克思所有制思想与财产权理论
3.2 财产权理论的现代发展:西方产权理论
3.3 分析框架
第4章 中国城乡土地制度变迁与政策演进:历史维度
4.1 中国土地制度体系:一个基本框架
4.2 中国土地权利制度的演进:基于城乡土地产权的双重视角
4.3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演进:“三块地”的视阈
4.4 结论
第5章 传统农地非农化利益分配机制:地方政府对剩余权利的获取
5.1 分割:传统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的结构性特征
5.2 垄断: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化进程中的典型化特征
5.3 传统农地非农化核心利益机制:地方政府掌握了对农地非农化进程中土地“实际剩余控制权”
5.4 空间漂移交易市场利益机制的核心特质:地方政府对剩余权利的获取
5.5 结论
第6章 地非农化制度变迁:剩余控制权转移与利益关系重构
6.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动力机制:制度变迁的视角
6.2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的核心逻辑:“剩余控制权”的转移
6.3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深层逻辑释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
6.4 农地非农化制度变迁的目标指向:收益分配体系的重构
6.5 结论
第7章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风险:宏观·中观·微观
7.1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风险:一个分析框架
7.2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宏观风险
7.3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中观风险
7.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微观风险
7.5 结论
第8章 中国城乡土地利益格序重构:制度·体制·机制
8.1 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重构
8.2 由割裂到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建设用地市场体制
8.3 农地非农化土地利益协调机制:宏观·中观·微观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四川天府万人计划入选者。兼任西南财大马经院常务副院长、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马经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社科联理事等。参与或主持中央马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四川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及其他课题共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40余篇。公开出版专著、研究报告等多部。成果曾获教育部高校社科成果二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