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桓晋文之事

包邮齐桓晋文之事

¥31.4 (7.5折) ?
1星价 ¥31.4
2星价¥31.4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01187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4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70118748 ; 978-7-5701-1874-8

内容简介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日渐衰微,以致出现了“政不出天子而由诸侯”的局面。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相继崛起称霸,代替天子行使职权,史称“春秋五霸”。有学者认为,春秋时期名正言顺的霸主,只有齐国的齐桓公和晋国的晋文公。齐桓公,吕氏,姓姜名小白,是姜齐的第15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晋文公,姬姓,名重耳,谥号曰“文”,侯爵,称“晋侯重耳”,简称“晋重耳”。姜齐的齐桓公与晋国的普文公,史称“齐桓晋文”。  齐桓晋文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在周王室衰微的情况下,仍高举“尊王”旗帜,尊重周天子,旨在维护天下的稳定;在四夷交侵的严峻时刻,提出“攘夷”,号召中原诸侯“团结一致,共同对敌”,保护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安全。  齐桓、晋文霸业的重要意义在于重整了社会秩序,使天下礼崩乐坏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的遏制,更进一步推进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和制度革新。在文化史上,齐、晋霸业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使以中原为主的华夏文明得以保全,不至为当时周边的“蛮夷”所破坏,以致使孔子发出了“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的感慨。  《齐桓晋文之事》就是作者通过对上述历史事实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描述。  “齐桓晋文”,代表了一个时代。《齐桓晋文之事》从“齐桓晋文”称霸的时代背景入手,通过对两位霸主的早年生活、执掌国权、称霸过程以历史影响等方面的论述,展现了“齐桓晋文”的辉煌霸业。

目录

**章 时代背景
一、政治格局方面
二、经济发展方面
三、社会结构方面

第二章 齐桓即位
一、齐桓即位前的齐国形势
二、齐桓登位
三、齐桓拜相

第三章 齐桓霸业的基础
一、倡导“人本”理念
二、强化齐国的政治制度
三、完善齐国的经济制度
四、改革齐国的军事制度
五、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

第四章 齐桓公的称霸历程
一、北杏之盟
二、柯之盟
三、鄄之盟
四、幽之盟
五、贯之盟
六、召陵之盟
七、首止之盟
八、洮之盟
九、葵丘之盟

第五章 齐桓晚年的凄凉悲辛
一、意欲封禅
二、亲近奸佞
三、齐桓之死与五子争位

第六章 晋文即位
一、早年坎坷
二、重耳即位

第七章 晋文称霸的基础
一、勤王周室
二、修明政治
三、振兴经济
四、强化军事

第八章 晋文公的称霸历程
一、救宋、伐曹、攻卫
二、城濮之战
三、践土之盟
四、温之盟
五、翟泉之盟

第九章 双峰竞秀的齐桓、晋文霸业
一、齐桓、晋文的交集
二、齐桓、晋文先后登上霸主之位
三、齐桓、晋文不同的阅历与风格
四、齐桓、晋文不同的“为君之道”与历影响

附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晋关系
一、春秋时期齐晋的盟友关系
二、战同时期齐与三晋的关系
三、齐与晋的军事、政治、文化交流
四、齐文化与晋文化的融合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齐桓晋文之事》:“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这一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之所以称“春秋”,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而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春秋》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242年间的鲁国历史。“春秋”原为周代列国国史的通称。《国语·晋语七》日:“羊舌胖习于春秋。”韦昭注:“春秋,纪人事之善恶而目以天时,谓之春秋,周史之法也。时孔子未作春秋。”《国语·楚语上》也说:“教之春秋。”韦昭注:“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楚语上》:“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韦昭注:“言春秋稀、袷,当以立谥,序昭穆,从先君于庙堂也。”根据《国语》所记,当时的晋、楚等诸侯国按“周史之法”都有本国的国史《春秋》。《墨子·明鬼》也说:“著在周之春秋…‘著在燕之春秋”“著在宋之春秋”著在齐之春秋”。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记述《墨子》佚文称:“吾见百国春秋。”可见当时各国的国史均名“春秋”。但到汉代时,其他各国的《春秋》均已失传,仅存鲁的国史《春秋》了。《春秋》至汉代被列入“五经”,被奉为儒家经典。历代学者对其进行的注释考证繁多,仅《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所载有关著作就有115部,加上存目118部,共233部,此外在史部中专谈春秋历史的还有多部,以至于《春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研究门类,即所谓的“春秋学”。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转变的时期,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但对究竟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社会性质是什么、上层建筑起了哪些变化、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形成等问题分歧很大。然而,春秋时代的某些主要特点,还是比较清晰的。一、政治格局方面(一)周王室的衰微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因周幽王宠信褒姒,废太子宜臼。宜臼逃至申国,其外公申侯联合曾侯、许文公及犬戎(外族)推翻周幽王。因为内乱和犬戎频繁入侵,所以周平王被迫将国都从镐京(今西安)东迁至东都洛邑(今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此后的周朝史称东周(公元前770一公元前256年)。周平王东迁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中央集权的时代,让位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列国争霸时代。旧的封建领主制的统治秩序被砭打乱,“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东周曾出现暂时的稳定时期,表面上是周王朝的中兴,实际上,日平王东迁并没有消除导致西周王朝灭亡的基本矛盾,国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都促使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这只是矛盾大爆发前的宁静。周王室与地方诸侯的矛盾,诸侯国争夺土地、争夺人民、争夺霸权的战争,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的局面。昔日城邦林立,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领主制渐趋崩溃。周王室的衰微,首先表现在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上。周幽王废嫡立爱,引发民族矛盾,在戎狄交侵中被杀。西周灭亡,申侯在许侯及鲁侯的支持下拥立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虢公翰为了抵制申侯,又立王子余臣于携,是为携王。由于携王是夺嫡篡位,周王室二王并立,使周王室分裂为二,号令不一。公元前760年,晋杀携王余臣,周朝归于一统。公元前694年,周公黑肩谋杀周庄王姬佗而立其保护人王子克为君,大夫辛伯向周庄王揭发周公黑肩的篡逆阴谋,于是周庄王杀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避难。公元前675年,周王室发生第二次内乱,失政的边伯等五大夫共奉王子颓为君,讨伐周惠王,欲夺取王位,结果失败,奔逃温地。苏氏奉王子颓至卫,调用卫师、南燕师伐周惠王,周惠王自王城出奔。边伯、石速等五大夫在王城立王子颓为周王。郑厉公调解王室纠纷无效,遂捕获南燕君仲父,并迎奉周惠王到郑国栎地。郑伯、虢叔同奉周惠王伐王子颓,周惠王得以平乱复国,杀千千颓及五大夫。……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