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2546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1
- 出版时间:2015-03-01
- 条形码:9787301254639 ; 978-7-301-25463-9
本书特色
本书的研究和总结对象即是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与特征。编者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对于这一思想脉络的梳理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在中国的文学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指导性的学术思想,所以多年来在学界影响深远,并且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体系和学者队伍。本书的研究和总结对象即是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与特征。编者深入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文学理论的深远影响,对于这一思想脉络的梳理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目录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章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节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1“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2文艺同其他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关于“反映”问题/
2文艺与生活关系中的“主体”因素/
第三节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1文艺是促成社会变革的力量/
2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3文艺作品的价值基础/
第二章文艺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
**节“艺术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
2一般劳动过程的特点/
3“艺术生产”的过程/
第二节关于“艺术生产力”/
1文艺的“生产性”/
2文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第三节文艺的社会和阶级属性/
1对文艺社会和阶级属性的理解/
2生产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相互渗透/
3“艺术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
**节什么是“艺术精神的”掌握/
1对“掌握世界方式”的理解/
2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的作用/
第二节“艺术精神的”掌握特征/
1思维不脱离感性和形象/
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3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
第二节“艺术精神的”掌握对象与主体/
1艺术精神掌握的对象/
2悲剧性和喜剧性/
3艺术精神掌握的主体和主体性/
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节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
1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关于“艺术性”问题/
1判别作品艺术性的方法/
2反对“玩弄美学技巧”/
第三节艺术形式的诸要素/
1关于语言/
2关于表现手法/
3关于情节/
第四节艺术风格问题/
1“风格即其人”/
2艺术风格的特点/
3关于文字风格/
第五章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
**节文艺学说的批判精神/
1批判精神的表现/
2批判精神的成因/
第二节文艺批评的标准/
1文艺批评“*高的标准”/
2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关系/
第三节文艺批评方法/
1比较批评方法/
2综合批评方法/
3分析批评方法/
第四节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
1自觉的辩证法基础/
2文艺批评方法的*高境界/
3文艺批评实践举例/
第六章文艺在历史中的演化规律/
**节文艺发生的根源/
1.“不自觉”艺术的实质/
2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确立/
3想象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第二节文艺演变的社会条件/
1分工与艺术的发展/
2.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状况/
第三节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不平衡关系”的规定/
2.“不平衡关系”的理论意义/
第七章人的解放与艺术的社会理想/
**节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
1对人和人性的理解/
2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
3文艺表现怎样的人性/
第二节文艺的审美和社会理想/
1文艺理想及其实现条件/
2未来时代艺术设想/
第三节文艺学说的核心与实质/
1理论“内核”的思想脉络/
2批评实践中的“内核”凝聚/
3“内核”思想的理论延伸/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有的方法和态度/
**章文艺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节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1“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的区别/
2文艺同其他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1关于“反映”问题/
2文艺与生活关系中的“主体”因素/
第三节艺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
1文艺是促成社会变革的力量/
2具有强烈的精神感染力/
3文艺作品的价值基础/
第二章文艺活动是一种精神生产/
**节“艺术生产”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1“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
2一般劳动过程的特点/
3“艺术生产”的过程/
第二节关于“艺术生产力”/
1文艺的“生产性”/
2文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
第三节文艺的社会和阶级属性/
1对文艺社会和阶级属性的理解/
2生产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相互渗透/
3“艺术生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艺术是掌握世界的专有方式/
**节什么是“艺术精神的”掌握/
1对“掌握世界方式”的理解/
2艺术精神掌握世界方式的作用/
第二节“艺术精神的”掌握特征/
1思维不脱离感性和形象/
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
3典型性格和典型环境/
第二节“艺术精神的”掌握对象与主体/
1艺术精神掌握的对象/
2悲剧性和喜剧性/
3艺术精神掌握的主体和主体性/
第四章文艺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节形式与内容的同一性/
1形式是一定内容的形式/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第二节关于“艺术性”问题/
1判别作品艺术性的方法/
2反对“玩弄美学技巧”/
第三节艺术形式的诸要素/
1关于语言/
2关于表现手法/
3关于情节/
第四节艺术风格问题/
1“风格即其人”/
2艺术风格的特点/
3关于文字风格/
第五章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
**节文艺学说的批判精神/
1批判精神的表现/
2批判精神的成因/
第二节文艺批评的标准/
1文艺批评“*高的标准”/
2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3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的关系/
第三节文艺批评方法/
1比较批评方法/
2综合批评方法/
3分析批评方法/
第四节文艺批评方法的本质特征/
1自觉的辩证法基础/
2文艺批评方法的*高境界/
3文艺批评实践举例/
第六章文艺在历史中的演化规律/
**节文艺发生的根源/
1.“不自觉”艺术的实质/
2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确立/
3想象与实践能力的作用/
第二节文艺演变的社会条件/
1分工与艺术的发展/
2.资本主义时代的艺术状况/
第三节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1.“不平衡关系”的规定/
2.“不平衡关系”的理论意义/
第七章人的解放与艺术的社会理想/
**节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
1对人和人性的理解/
2人道主义的逻辑基础/
3文艺表现怎样的人性/
第二节文艺的审美和社会理想/
1文艺理想及其实现条件/
2未来时代艺术设想/
第三节文艺学说的核心与实质/
1理论“内核”的思想脉络/
2批评实践中的“内核”凝聚/
3“内核”思想的理论延伸/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董学文,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永兵,北大中文系副教授。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她们
¥16.0¥46.8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1¥1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随园食单
¥9.1¥30.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人间烟火收藏夹
¥42.3¥1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