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生态学基础

包邮工业生态学基础

¥94.8 (7.9折) ?
1星价 ¥94.8
2星价¥94.8 定价¥12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25938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3
  • 出版时间:2009-11-01
  • 条形码:9787030259387 ; 978-7-03-025938-7

内容简介

《工业生态学基础》共分17章,分属6篇。**篇(第1~3章)为绪论;第二篇(第4~6章)介绍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第三篇(第7~9章)为资源环境综合分析;第四篇(第10~12章)介绍生态设计和环境评价;第五篇(第13~16章)介绍循环经济和物质循环;第六篇(第17章)介绍企业的绿色化。

目录

目录
前言
**篇 绪论
第1章 自然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 3
1.1 自然生态系统 3
1.1.1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 3
1.1.2 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 4
1.2 工业系统 5
1.2.1 工业系统的组成 5
1.2.2 工业系统的进化 7
主要参考文献 8
复习思考题 8
第2章 可持续发展观 9
2.1 基本概念 9
2.2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10
2.3 中国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12
2.3.1 中国可持续发展历程 12
2.3.2 中国的科学发展观 13
2.3.3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14
主要参考文献 15
复习思考题 16
第3章 工业生态学概述 17
3.1 工业生态学及其兴起 17
3.1.1 工业生态学基本概念 17
3.1.2 工业生态学研究的兴起 18
3.2 基本思想和特点 19
3.3 本书框架和主要内容 21
3.4 工业生态学今后的发展 22
主要参考文献 24
复习思考题 24
第二篇 经济增长与环境负荷
第4章 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和工作内容 27
4.1 基本概念 27
4.1.1 稳态社会经济系统 27
4.1.2 非稳态社会经济系统 28
4.2 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 29
4.3 环境保护的工作内容 30
主要参考文献 32
复习思考题 33
第5章 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量和废物排放量 34
5.1 IPAT方程 34
5.2 IGT方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负荷 35
5.2.1 IGT方程 35
5.2.2 IGT方程的另一种形式 37
5.2.3 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的临界值 40
5.2.4 GDP年增长率与单位GDP环境负荷年下降率之间的合理匹配 42
5.3 IeGTX方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废物排放量 42
5.3.1 IeGTX方程 43
5.3.2 IeGTX方程的另一种形式 44
5.3.3 废物排放率年下降率的临界值 45
主要参考文献 47
复习思考题 48
第6章 穿越“环境高山” 49
6.1 基本思想 49
6.2 理论分析 50
6.3 实例及其分析 54
6.3.1 国家*实例及分析 54
6.3.2 省级实例及分析 56
6.4 中国环境负荷的预测 57
6.5 环境保护规划编制中的几个问题 59
主要参考文献 61
复习思考题 62
第三篇 资源环境综合分析
第7章 总物流分析 65
7.1 总物流模型 65
7.2 关于隐藏流 67
7.3 关于再生资源 69
7.4 主要指标 70
7.5 国家*案例 74
7.5.1 日本2000年的总物流分析 74
7.5.2 日本2005年的总物流分析 75
7.5.3 基于总物流分析的日本循环型社会发展目标 75
7.5.4 我国2000年的总物流分析 78
7.5.5 我国2005年的总物流分析 79
7.5.6 中、日两国的指标对比 80
主要参考文献 81
复习思考题 82
第8章 生态足迹分析 83
8.1 基本概念 83
8.1.1 生态足迹 83
8.1.2 生态功能用地 83
8.1.3 生态承载力 84
8.1.4 生态足迹分析法及其应用 84
8.2 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85
8.2.1 综合计算法 85
8.2.2 成分计算法 87
8.3 全球及我国的生态足迹 89
8.4 实例——辽宁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 92
主要参考文献 92
复习思考题 93
附录 94
第9章 系统动力学分析 101
9.1 系统动力学概述 101
9.1.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101
9.1.2 系统动力学在决策中的应用 102
9.2 系统动力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反馈回路 103
9.2.1 因果关系 103
9.2.2 反馈回路 104
9.3 系统动力学的计算例题 106
9.4 世界模型实例 111
9.4.1 操作软件介绍及模拟步骤 111
9.4.2 世界模型简介 112
9.4.3 模拟结果分析 112
主要参考文献 115
复习思考题 115
第四篇 生态设计和环境评价
第10章 生态设计 119
10.1 基本概念 119
10.2 原材料选择 120
10.2.1 环境危害 120
10.2.2 资源储量 121
10.2.3 开采加工 122
10.2.4 再生性 123
10.2.5 减量化 124
10.2.6 生态材料 124
10.3 生产、包装和运输 127
10.3.1 生产过程 127
10.3.2 包装和运输 127
10.4 使用过程 129
10.4.1 减少废物 129
10.4.2 节能降耗 129
10.4.3 延长使用寿命 130
10.5 报废回收 131
10.5.1 回收方式 131
10.5.2 考虑因素 132
10.6 生态设计举例 134
10.6.1 超声波洗衣机 134
10.6.2 再生材料坐椅 135
10.6.3 无涂料彩色不锈钢 135
10.6.4 超小型图形示波器 136
10.6.5 施乐多功能办公机器 136
10.6.6 “能源之星”建筑 137
10.6.7 绿色汽车 138
10.7 关于绿色建筑 138
10.8 关于绿色汽车 141
主要参考文献 143
复习思考题 144
第11章 生命周期评价 145
11.1 生命周期评价概述 145
11.1.1 基本概念 145
11.1.2 起源和发展 145
11.1.3 主要特点 146
11.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146
11.2.1 总体框架 146
11.2.2 目的和范围确定 147
11.2.3 清单分析 147
11.2.4 影响评价 150
11.2.5 总结报告 151
11.3 简化生命周期评价 151
11.3.1 矩阵评价方法 151
11.3.2 靶图分析方法 152
11.3.3 案例 153
11.4 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前景 158
主要参考文献 158
复习思考题 159
第12章 环境影响评价 160
12.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60
12.1.1 环境影响评价概念及其类型 160
12.1.2 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 160
12.1.3 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161
12.1.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管理 161
12.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162
12.2.1 项目环评的主要内容 162
12.2.2 项目环评的工作程序 165
12.2.3 实例——江苏徐州阚山发电厂一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166
12.3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167
12.3.1 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 167
12.3.2 规划环评中的定量分析法 168
12.3.3 案例 169
12.3.4 规划环评的工作程序 172
主要参考文献 173
复习思考题 173
第五篇 循环经济和物质循环
第13章 循环经济概述 177
13.1 基本概念 177
13.2 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78
13.2.1 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78
13.2.2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80
13.3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82
13.3.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82
13.3.2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 183
13.3.3 我国循环经济工作内容 185
13.4 产品生命周期与3R原则 187
13.4.1 产品生命周期中3R原则的体现 187
13.4.2 三个层面上的物质循环 189
主要参考文献 190
复习思考题 190
第14章 社会层面上的物质循环 191
14.1 物质流分析模型 191
14.2 物质流分析指标 193
14.3 计算例题 197
14.4 废钢指数应用实例 201
14.4.1 几种不同来源的废钢 201
14.4.2 实例——中、日、美三国废钢指数的估算 202
14.5 中国的铁、铜、铅的物质流分析 206
14.5.1 中国的铁流图 206
14.5.2 中国的铜流图 207
14.5.3 中国的铅流图(铅酸电池系统) 208
主要参考文献 209
复习思考题 210
第15章 生态工业园——企业之间的物质循环 212
15.1 基本概念 212
15.1.1 生物共生与工业共生 212
15.1.2 生态工业园的特征 214
15.1.3 生态工业园的类型 214
15.2 实例 215
15.2.1 生态工业园 215
15.2.2 工业园 223
15.3 生态工业园内各企业之间的关联度 225
15.3.1 生物群落关联度 225
15.3.2 园区企业间关联度 228
15.4 园区资源化率 233
15.4.1 园区资源化率的计算方法 233
15.4.2 园区资源化率的计算与分析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37
复习思考题 238
第16章 生产流程中物流对能耗、物耗的影响 239
16.1 物质循环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239
16.1.1 生产流程的能耗基准物流图 239
16.1.2 生产流程偏离基准物流图对于吨材能耗的影响 240
16.1.3 生产流程的实际物流图 242
16.1.4 案例 243
16.2 物质循环对资源消耗的影响 246
16.2.1 生产流程的铁耗基准物流图 246
16.2.2 钢铁生产流程偏离基准物流图对于吨材铁耗的影响 247
16.2.3 案例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0
复习思考题 251
第六篇 企业的绿色化
第17章 企业的绿色化 255
17.1 绿色企业及企业的绿色化 255
17.2 企业的责任 256
17.3 环境保护在企业中的地位 257
17.4 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 258
17.5 企业环保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 259
17.6 企业环保工作的原则 260
17.7 关于思维模式 261
主要参考文献 262
复习思考题 263
展开全部

节选

**篇 绪论 第1章 自然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 第2章 可持续发展观 第3章 工业生态学概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我们共同的未来》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 第1章 自然生态系统和工业系统 1.1 自然生态系统 1.1.1 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 自然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结构主要由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组成。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维持生命的具有内部结构的实体称为个体;同一物种的个体的集合体称为种群;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生物群落;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1) 生产者 生产者是指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如陆地的各种绿色植物、水生的高等植物和藻类,还包括一些光能细菌和化能细菌。生产者借助于光合作用不仅为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没有生产者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基本和*关键的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然后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2) 消费者 消费者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靠自养生物或其他生物为食,来获得生存能量的异养生物。主要包括各种动物,如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此外,还包括一些寄生菌类。 3) 分解者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主要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也包括部分以有机残屑为食的动物、腐食动物和原生动物等。其作用是把动、植物残体和排泄物等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新利用的简单无机物,并释放出能量,其作用与生产者正好相反。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如果没有它们,动、植物尸体和排泄物将会堆积成灾,物质不能循环,生态系统将毁灭。分解者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4) 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主要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如C、N、CO2、O2、Ca、P、K等),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气候因子(如光、温、水、气等)或其他物理条件(如压力等)。 三种生物成分和一种非生物成分对于生态系统来说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也得不到物质和能量,因而也难以生存下去;而仅有环境没有生物成分也谈不上生态系统。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即通过食物链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谓食物链(又称营养链)是指生态系统内不同生物之间在营养关系中形成的一环套一环似链条式的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一个生态系统中可以有许多条食物链,根据食物链的起点不同,可把食物链分成两大类:牧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牧食食物链又称捕食食物链,一般是从绿色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食肉动物,二级食肉动物等。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如动物尸体—埋葬虫—鸟;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等。腐食食物链是从死亡的有机体开始的。在生态系统中,牧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往往是同时存在的。 实际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们往往是交叉连接形成复杂结构,即食物网。所谓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它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并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概念,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正是沿着食物链(网)这条渠道进行的。正是通过食物营养关系,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间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1.1.2 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 自然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断演变、进化的过程中,进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级生态系统(typeⅠ ecology):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索取资源和排放废物方面,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各组成部分所需的资源来自“环境”,排出的废物进入“环境”,而且两者数量相等(物质守恒定律),如图1G1所示。 二级生态系统(typeⅡecology):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依存,形成了物质的循环。系统内物质流大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但是,这个系统仍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这是因为,归根到底,物质流仍是单向的,资源不可避免地逐渐减少,废物不可避免地逐渐增多,而且资源耗量与废物生成量相等,如图1-2所示。 图1-1 一级生态系统示意图(系统内物质单向流动) 图1-2 二级生态系统示意图(系统内有物质的循环流动) 三级生态系统(typeⅢecology):系统内形成了物质的闭路循环,它不再从环境中索取任何资源,也不向环境排放任何废物,整个系统靠太阳能运转。因此,它是可永久持续下去的,如图1-3所示。 图1-3 三级生态系统示意图(系统内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 1.2 工业系统 1.2.1 工业系统的组成 分析工业系统的结构,不难发现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很相似,我们不妨称其为工业生态系统,即“个体”类比于“企业”; “种群”类比于“同类型企业”;“生物群落”类比于“某区域范围的工业体系”; “工业生态系统”类比于“工业体系与外部环境构成”等。而且,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间的作用关系几乎全部可以用于形象地描述工业企业间的关系。 工业个体是指工业生态系统内的单个企业,如钢铁厂、水泥厂等。工业种群是指具有同一行业性质的企业,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企业集合体。一个工业种群类似于一个工业行业,如钢铁行业、建材行业等。工业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多个工业种群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组成的有机集合体。在工业群落中,存在不同的种群,它们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与生物群落类似,工业群落内的种群之间存在兼并与被兼并、竞争和互惠共生的关系。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工业生态系统主要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种基本成分组成。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相仿,工业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具有以下特点: 1) 生产者 生产者是利用基本环境要素(空气、水、土壤、岩石、矿物质等自然资源)生产初级产品的生产企业,如采矿厂、冶炼厂、热电厂等。 2) 消费者 消费者是加工生产企业,将资源生产企业提供的初级产品加工转换成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必需的工业品,如机械制造、服装、电子、化工和食品加工企业等。 3) 分解者 分解者是对工业企业产生的副产品、废品以及产品报废后进行处置,转化为可再利用资源等的企业,如废品回收公司、资源再生公司等。 在工业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环境也是通过营养关系把它们连接起来的,即工业食物链。所谓工业食物链是指在工业生产的代谢过程中,通过工业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废品和能量,将不同企业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链状资源(包括能源)利用关系。工业食物链是工业生态系统内各成分间连接的纽带。 依据工业食物链的不同属性,工业食物链可分为三类:产品食物链,副产品、废品食物链和能量食物链。以工业制成品为核心构建的食物链称为产品食物链;以工业生产中副产品、废品的再利用为核心构建的食物链称为副产品、废品食物链,也称为生态工业链,或生态链;以能量流动和梯级利用为核心构建的食物链称为能量食物链。与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相比,产品食物链类似于牧食食物链;副产品、废品食物链类似于腐食食物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