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051971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6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69051971 ; 978-7-5690-5197-1

本书特色

本书是“明远星辰文库”**辑收录作品。“明远星辰文库”旨在鼓励新时代青年积极投身文艺创作和文化普及工作,培育校园文化精品,孵化继往开来的“川大作家群”,助力川大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品牌塑造,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本书为文化随笔集,深入分析了《论语》的思想内涵,然后分若干主题,融会贯通地予以阐释。

内容简介

《论语》各篇,都是各种思想交织缠绕,融为一体;各个篇章,同样的思想反复出现,而且并不见得有层层推进的力量。关于仁、关于孝、关于礼、关于教育、关于为人处世,它们都你中有我地贯彻始终,反复冲击人的意识。如果以为一篇只是解决一个唯一的问题,下一篇又另辟新战场,那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到*后,我们发现,这个散乱的言论集,其实也是一个混一的整体。它仿佛一袋钻石,你可以把它摊开,也可以把它收拢,可以采撷其一,也可以满满地捧在手上,但它总有神秘的凝聚力让你完全无法忽视整体的光芒。

目录

**章 孔子这个人
**节 孔子简历
第二节 理想主义的斗士
第二章 学而时习之
**节 六言六蔽
第二节 守死善道
第三节 诗礼言行
第四节 正心养性
第五节 君子不器
第六节 学而时习之
第七节 七条精神
第八节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第三章 诲人不倦
**节 一生的事业
第二节 有教无类
第三节 有所教,有所不教
第四节 因材施教
第五节 循循善诱
第六节 子游与子夏
第四章 孝
**节 孝悌,为仁之本
第二节 竭诚尽力
第三节 三年
第四节 错了,怎么办
第五节 吾知免夫
第五章 仁
**节 爱
第二节 仁者风范(一)
第三节 仁者风范(二)
第四节 里仁为美
第五节 忠恕
第六节 克己复礼
第七节 造次颠沛必于是
第八节 欲仁而仁至
第九节 仁的*高境界
第十节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十一节 前代典范
第六章 礼
**节 不知礼,无以立
第二节 堕落
第三节 和为贵
第四节 人而不仁,如礼何
第五节 孔子的表现(一)
第六节 孔子的表现(二)
第七节 小大由之
第八节 敬鬼神而远之
第九节 正名
第十节 赘语
第七章 文质彬彬
**节 文质彬彬
第二节 吾从先进
第三节 君子道者三
第四节 知
第五节 见义勇为
第六节 忠信
第七节 贞而不谅
第八节 内省不疚
第八章 内敛的风格
**节 谦逊
第二节 谨慎
第三节 庄敬
第四节 内敛
第五节 实与名
第六节 义与利
第七节 富贵如浮云
第八节 与其奢也宁俭
第九章 处世之道
**节 中庸
第二节 进退之道
第三节 德与世道
第四节 友其士之仁者
第五节 观察之术
第六节 冲淡的态度
第七节 交往之术
第八节 君子亦有恶
第十章 *高境界
**节 修炼的工具
第二节 德行和态度
第三节 何如斯为士
第四节 何以为成人
第五节 春服舞雩
第六节 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十一章 政治
**节 忠君爱民
第二节 官场进退
第三节 君臣关系
第四节 君民关系
第五节 为政以德
第六节 治国以礼
第七节 劳民不扰民
第八节 远佞人,举贤才
第九节 尽善尽美
第十二章 世界的旁观者
**节 透视古今
第二节 仁德迷失
第三节 道德歧路
第四节 良师论高徒(一)
第五节 良师论高徒(二)
第六节 良师论高徒(三)
第七节 良师论高徒(四)
第十三章 天命
**节 天道人情
第二节 敬畏天命
第三节 天命不言
第四节 天命不违
第五节 天命*高
第十四章 述而不作
**节 述而不作
第二节 守旧的典型
第十五章 几个遗留问题
**节 从修身到平天下
第二节 《论语》的特点
第三节 真实的流逝
第四节 理智与情感
展开全部

节选

《论语》是孔子思想言论的忠实记载,从某种程度上说,解读《论语》就是在解读孔子,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开讲《论语》前简单说说孔子。 孔子的时代,混乱不堪,礼崩乐坏、犯上作乱是当时的常态。周天子偏处洛阳一隅,小声说话,小口吃饭,江山只能看,天下诸侯呼啸来去,都懒得和他打招呼。中原各个大国经过各领风骚的争霸时代,此时却被家事弄得万箭穿心,难振雄风。先说中原**超级大国晋,政权被六卿垄断,纷争不断,到孔子时剩下韩、赵、魏、智伯四家,国君已经被架空。再说第二大国齐,大夫陈田氏一家不待见齐简公,就把他干掉,从此霸占朝廷,左右国君;国名还是那个国名,主人却不是那个主人。南方的楚国,本也是一大豪强,是逐鹿中原的狠角色,可是这个时候却被吴国背后一刀,差点断气,完全不能康复。秦国偏处西隅,被晋压制,遮得风雨不透,而且这个时候的秦,远没有资格争霸天下。*后说孔子的祖国鲁,国君照样是摆设,大权长期掌握在三大巨头手中。这三大巨头是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他们都出自鲁桓公,故历史上号称“三桓”。这三个在鲁国翻云覆雨的豪强,自家也很不好过,他们也被下属的家臣搞得焦头烂额:季氏的家臣阳虎,甚至拘捕了季氏,发动叛乱……大国内部一团糟,自然顾不上天下大事,而其他小国力量弱小,更不可能站出来主持大局。所以当时的天下,当时的国家,已经没有秩序,都在崩溃与重生当中胡乱冲撞,秩序仅在人们心中。 孔子先祖本为殷商后代、宋国贵族。到其曾祖父孔防叔时期,由于宫廷斗争,举家外逃到鲁国,此后家道衰落,降为土族。其父叔梁纥,曾为鲁国的鄹邑大夫,但在孔子生下来不久就死了。据说鄹邑大夫去世之后,孔家生活就很清寒。 孔子的长相,是很奇特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即说生下来时,头中间低而四边高。等他长成青壮年,“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而他的行为,也很与众不同。《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小时候玩过家家的游戏,就常常摆设俎和豆等用作礼器的容器,一本正经地讲求礼仪排场。这种种特异的征象,就像帝王初生时头上的祥云,预示着孔子未来的超凡脱俗。 孔子还不到十七岁,他的母亲也死了。孔子不能确知父亲的墓在哪儿。因为当时“坟墓不封、不树,不堆土、不种树,不可辨认”(钱穆《孔子传》第二章),再加上孔家已经没落,故孔子不知父墓所在地乃正常情况。孔子于是在城外五父之衢这个地方浅葬其母,但是礼仪上绝不敷衍塞责。后来总算搞清楚父亲墓的确切地点,于是才将母亲迁葬过去。钱穆《孔子传》第三章转引《礼记。檀弓》:“孔子既祥五日,弹琴而不成声,十日而成笙歌。”然后解释:“父母之丧满一年为小祥,满两年为大祥,皆有祭。此当指母卒大祥之祭。时孔子尚在少年,然已礼乐斯须不去身。此见孔子十五志学后精神。” 由于家境贫寒,孔子长大后做了鲁国权臣季氏的属官,当过仓库会计,又干过主管牛羊放牧的乘田等职,故孔子自谓少时“多能鄙事”,即会很多卑贱的技艺。但是过了三十岁,便退出官场,开办私塾,授课讲学。可见孔子此时已有传道授业的情结。 孔子三十五岁时,为逃避鲁国内乱前往齐国。在齐闻韶乐(舜时的音乐),向齐太师学韶音,“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也向孔子问政(孔子乃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语),可见此时子L子已经闻名于诸侯。然而齐景公终不能重用孔子,孔子大概在齐国待了一年后,又回到鲁,继续他的教育事业,直到五十岁又出仕,其间,子路、曾皙、冉伯牛、冉求、冉雍、宰我、颜回、高柴、公西华等都已在孔子门下。P1-3

作者简介

杨正波,男,四川大学新闻系1994级学生,1998年毕业。现任天地出版社审校室副主任。长期在出版单位工作,爱好写作和传统文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