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面包 6000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

了不起的面包 6000年神圣与日常的历史

1星价 ¥29.6 (3.8折)
2星价¥28.9 定价¥7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4658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536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218146584 ; 978-7-218-14658-4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历史读者、美食爱好者、女性读者1.德国历史学家、新通俗专业书籍奠基人H.E.雅各布经典力作,用面包串联起人类6000年的大历史。
2.以生活化的视角洞悉人类的政治、宗教、民俗、战争与文明的兴衰,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段奇妙而刺激的旅程。
3.通过古埃及传说、希腊神话以及文学诗歌、战争史、农业史等各方面的大量史料,写就一段段生动的历史。
4.面包即正义,它不只是食物,是古埃及人的货币,是罗马人的权杖,是神的血肉。
5.从史前人到古代世界,从中世纪到美洲早期,从19世纪到我们这个时代,面包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
6.拿破仑东征失败,林肯赢得南北战争,德国人输掉一战……政治、宗教、民俗、战争,人类文明就像一场争夺面包的游戏。
7.拿破仑抛弃面包而选择了机器,只能走向失败;
林肯认为面包比棉花重要,*终统一了美国;
德国人企图寻找面包的替代品,在饥肠辘辘中输掉了一战……

内容简介

《了不起的面包》以面包为线串联人类6000年的大历史,以生活化的视角洞悉人类的政治、宗教、民俗、战争与文明的兴衰,将带领读者进行一段奇妙而刺激的旅程。作者搜索整理了《圣经》故事、古埃及传说、希腊神话以及文学诗歌、战争史、农业史等各方面的大量史料,写就一段段生动的历史,详尽地阐述了面包——这一由酵母、水、面粉构成的食物,是怎样引起了战争、瘟疫、政变、革命……

目录

献 辞

序 言

版画插图



**卷 史前人的面包

蚂蚁之谜 003

犁的发明 011

禾草的竞争 019



第二卷 古代世界中的面包

埃及:烘烤的发现 031

以色列:你必汗流满面 053

希腊:谷种受难 072

希腊:厄琉息斯的面包教会 092

罗马:面包介入政治 114



第三卷 中世纪的面包

古老土地上的新民族 135

修士、魔鬼、农民 142

磨坊主是坏人 154

面包师让我们饿肚子 167

数个世纪的饥饿 178

扶锄的男子 192

流血的面包 202

面包起发了——农民造反了 216



第四卷 美洲早期的面包

玉米——伟大的旅行家 239

土豆的时代 256

从史广多到奥利弗·埃文斯 272



第五卷 19 世纪的面包

科学能否阻止革命的发生? 299

法国大革命的演员 310

面包与拿破仑战败 322

林肯:面包比棉花重要 334

麦考密克:机器征服了——农田 342

李比希:土地需要治愈 355

马尔萨斯的挑战 366

美国的小麦帝国 372



第六卷 我们时代的面包

面包如何助力在**次世界大战中取胜 397

俄国的面包——1917 年 408

植物学家如何改变地图 419

农民的救赎 433

德墨忒尔再次警告子民 446

面包、健康、经济以及人的灵魂 455

希特勒的“饥荒条约” 473



译名表  496

后??记  519


展开全部

节选

蚂蚁之谜 1861年4月13日,伟大的查尔斯·达尔文起身,向伦敦林奈学会的各位学者发表讲话。那一年,达尔文52岁,但看上去还很年轻,没有长出花白胡子。
没有人见过达尔文激动的样子。此刻,他在向学会成员发表讲话时,也依然镇定自若:“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吉迪恩·林西克姆医生给我写了两封信,说他发现了农业起源的奥秘。他声称,农业不是人类的发明,而只不过是众多史前发现里的一个。*初播下种子、收割庄稼的其实是蚂蚁。”
大概四年前,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就像林奈a是“植物之父”一样,达尔文也成为“动物之父”。《圣经·创世纪》曾记载了上帝将动物领到亚当面前,让他给动物命名的故事。而自从那天起,还没有人做过像达尔文这样的研究。
达尔文向学会宣读了林克西姆关于蚂蚁的**封信:
蚂蚁绕着土堆……清除了地面上的所有障碍,把距离蚁洞入口处方圆三四英尺内的地面弄得平整光洁,看起来就像是完美铺设的路面。这一点都不夸张。在这个平整的区域内,除了一种能结穗的草以外,什么植物都不许长。蚂蚁会把这种作物绕着土堆种上一圈,并精心地照料、培育,还会除掉作物区里,甚至是区外至少方圆一两英尺范围内的所有杂草。庄稼长势十分喜人,结出了坚硬的白色小种子。蚂蚁看着庄稼成熟,收割沉甸甸的庄稼,并去掉谷壳,扔到自己的院子外面。这种“蚁稻”在11月初开始生长。毫无疑问,上述这种能够结穗的作物是蚂蚁有意种植的。
达尔文表示,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个问题,他给林克西姆写了回信,审慎地表达了自己的怀疑。而林克西姆又回复了第二封信,坚称十分确信自己的观点。“我一年四季都在观察同一个蚂蚁洞群,都看了12年了。”他断言,蚂蚁种植庄稼是有意为之,而且是单种栽培,也就是只种植这一种作物。
在平整的作物区里,蚂蚁不会允许出现一丝的绿色,唯一的例外就是一种能够结穗的植物:三芒草……蚂蚁还会收集其他几种禾草的谷物,采集许多其他草本植物的种子,但却从来不会播种。它们精心培育的是一种两年生作物。它们会按时播种,好让作物赶上秋雨的润泽。这样,到了大约11月1日,绿色的“蚁稻”就会在作物区长成。这片环形的庄稼大约4英寸a宽,周长有14—15英尺,十分美丽。在这一区域周围,任何杂草都不会逃过蚂蚁的眼睛。只要萌芽,一天之内就会被除掉。蚂蚁精心呵护“蚁稻”,直到次年6月庄稼成熟后,再采集种子运到自己的谷仓里……
这份林克西姆医生的详细记录在听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众人一片哗然,争相起身发言。这难道真的能揭开人类文明的一大谜团吗?所有科学家都突然回想起了一些儿时的迷信和经典作品的重要片段。几千年来,人们都知道南方的蚂蚁,尤其是地中海的蚂蚁都靠储存粮食特别是野草种子来过冬。在《圣经》中,所罗门曾训诫道:“懒惰人哪,你去察看蚂蚁!”a罗马诗人贺拉斯b则赞扬蚂蚁有远见卓识,“未雨绸缪”。一个学会成员还指出,维吉尔c在《埃涅阿斯纪》的第四卷也提到过蚂蚁,并引用了其中的一段:
……就像一群蚂蚁,
想到冬天快来了,
去抢一大堆谷物,
把它搬放在巢穴里那样。
有人站起来进行反驳:“可那完全是两回事。引用的这些文字只能说明蚂蚁会储存粮食,以备物资匮乏的时候食用。但林克西姆医生**个提出,蚂蚁还会种粮食。”
达尔文点点头,说道:“确实如此。收集粮食与播种相去甚远,如将二者混淆,必定谬误百出!”
大家陷入了沉思。如果蚂蚁掌握了播种的技能,那就可以说这个物种已经具备了因果思维,而且其广度和深度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其他动物的目的性行为中尚未发现的。还是说,这种因果思维是不为人知的?林奈学会的科学家自然对动物界有着很高的评价。对他们来说,动物在人类踏足地球之前做出的发现当然非同小可。
无论是在数学、建筑还是物理领域,“不会说话的动物”都远远领先于人类。蜜蜂不需要任何量角工具的辅助,就能搭建出*纯粹的几何图形—六角形的蜂巢,这是多么巧夺天工。再想想燕子发明的灰泥筑窝。人类只需要分析一下燕窝的结构,就能学到怎么修建美术馆和阳台。还有*强大的啮齿动物—海狸,它们修建了半英里a长的水坝控制溪流,甚至改变了地貌。就海狸来说,它们修坝究竟用了多长时间是*大的谜团。要修建这样一个水坝,可能要花上两百年。那么它们是在为谁而修呢?
现在,又有人主张蚂蚁发明了农业。而人类则是在十万年前通过敏锐的观察,学会了蚂蚁的独门绝技。 林肯:面包比棉花重要 面包意味着胜利。拿破仑战败已经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性,而美国南北战争更加直接地体现了这个道理。北方有面包,而南方没法吃棉花,所以经过南北战争,一个统一的国家诞生了。
人们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进行过不计其数的研究。众所周知,主要原因之一是奴隶制已经过时 了。在欧洲,农奴制已经土崩瓦解。法国是在 1789 年 8 月的那个夜晚,普鲁士则是在 1807 年颁布了《十月敕令》,废除了所有封建主义的重担,使农民恢复了人身自由。奥地利、意大利以及所有欧洲小国紧随其后。甚至连俄国的农奴都自由了。1861 年 2 月 19 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大笔一挥,2300 万农奴恢复了自由之身。
但在美国这个自诩“进步的国度”,罗马式大庄园和农业中的奴隶制却依然存在。种植园工人是从非洲绑架的黑人,因为他们比印第安人和白人干活更加得力。废奴主义者的斗争与其说是为了解放黑人种族,倒不如说是为了废除奴隶制这一过时的经济制度。值得注意的是,废奴运动并不是在黑人中间开始的。黑人的确曾经进行过起义。在 1789 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的那一年,圣多明各岛上的黑人农场工人揭竿而起了。他们曾是法国国王的奴隶,现在也希望成为自由公民。他们按照巴黎人的方式,将棕榈树装扮成了自由之树,给它戴上弗利吉亚自由帽,再在周围架设若干大炮,射击视野范围内的所有白人。不过这并非因为白人是另一个种族;而是因为他们是种植园主。尽管法国花了很长时间才平息了这场起义,但当地的黑人暴动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新人权观念却仍然只局限在当地,没有广为传播。比如,在美国本土,路易斯安那州等地的黑人有没有听说过这场起义,就很难说。
废奴运动是在白人中兴起的。北方各州虽不需要黑人劳工,却抗议南方一直沿用其他国家 50 年前就已经废除的经济形式。诚然,并没有人断言奴隶制完全不可行。而且战后多年,南方还在一直抱怨失去了廉价劳动力。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南北战争是两个势均力敌、但性质迥异的经济体制之间的对抗:北方是自由的工业劳动者体制,南方则是奴役之下的种植园工人体制。而根据其他历史学家的假定,这场战争不可避免,是因为所有南北向跨越较多纬度的国家总有一天必须要决定将国家政权设在北方还是南方。法国的决定是将首都设在巴黎,而非马赛或波尔多;同样,德国决定定都柏林;俄国则决定让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成为帝国运转的中枢。这些历史学家说的就是“纬度定律”,即国家不可将重要城市设在太偏南部的地区。关于这一涉及人类学与地理学的进程,这一统治权交由北方还是南方的问题,世界各国都曾做出决定。如今,美国也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阿拉巴马州、得克萨斯州、卡罗莱纳州和弗吉尼亚州为解决这一问题摆脱了“北方难以忍受的保护”,北方却拒绝让其脱离联邦。面对这一情况,解决整个问题的关键显然还是掌握在命运的手中。但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个问题早有定论:拥有面包的一方注定会胜利。 南方十分富饶,而且风景优美,令人心驰神往;南方的支持者遍布全球,甚至在北方都有一些人脉。毕竟,南方的美国人不还是另一个种族吗?难道不应该放手让他们走吗?在开战前不久, 《纽约论坛报》编辑霍勒斯·格里利曾写道:
倘若棉花州决意脱离联邦,认为离开后会比现在更好,那我们坚持让他们和平离开……我们绝不希望使用武力将部分地区强行留在共和国内。
南方人民“为自由而战、为宗教而战、为保卫家庭而战;为了一个神圣的目标,800 万人武装了起来”,自认为所向披靡。他们怎会战败?若将南北双方比作即将殊死搏斗的摔跤手,南方似乎占尽了优势。在美国 1.97 亿美元的出口总额中,南方的棉花就占三分之二,出口额高达 1.25 亿美元。实际上,这其中只有 3% 的棉花是在南方进行加工的,因为南方没有工业化。但也正是这一点为其赢得了国外的支持。英法两国有制造服装的需求,进口了美国南方的原棉,欧洲工厂就能继续运转。南方种植园主清楚这一点,也知道自身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可他们没意识到想靠棉花来度过此次危机会是多么的艰难。他们以为战事不会干扰棉花装船出口。然而北方的炮艇封锁了南方漫长的海岸线,还将棉花船烧毁,或将棉花据为己有。
在亚特兰大、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一些目光长远的人开始意识到,不管是否出口,棉花都不能吃。有识之士在战争初期便知道这一点,并发出了警告。1862 年 1 月,莫比尔《广告报》就竭力主张“限制棉花种植。生产羊毛、小麦、蔬菜及其他食物”。一个月后,《萨凡纳共和党人报》上刊登了这样的内容:“我们佐治亚的种植园主还在继续种棉花,真是太蠢了。他们会让士兵挨饿,打败仗的。快种玉米,种玉米!”
虽然总体战局还很不错,但到了 1862 年年底,南方各州开始担心会战败了。里士满的面粉价格已达到每桶 25 美元。水稻也种上了,但低洼的沼泽地上停满了敌军的炮艇,难以收割。无耻的投机商开始高价出售国内种植的少量粮食(贪婪的目光还紧盯着烟草和棉花种植园之外种植所有其他作物的田地),或是从国外走私的少量粮食。农民为了卖高价,还将仅有的少量粮食囤积了起来。因此,在 1863 年年初,战争部长建议杰斐逊·戴维斯总统将小麦全部充公。倘若合理耕种,南方土地本可以养活全世界的人。但现在,南方地区却发生了迄今为止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饥荒甚至波及到了白人地主身上。贵族种植园主吃的东西还比不上过去奴隶的食物。粮仓已空空如也,生活条件一天不如一天。直到*后,全国都看到了像在受围困城市中通常出现的恐怖场面:各地商店都被洗劫一空,妇女和儿童因为饥饿而倒在大街上。小麦、玉米和干草都被强行征用,供应给军队。疾病暴发,交通瘫痪,南方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南部邦联的士兵虽已满脸胡茬、面色苍白、饥肠辘辘,但依然英勇无畏地向谢尔曼 的士兵开火,内心相信自己是在保卫美洲大陆上*富饶的土地。然而如今,这些土地已经成了不毛之地,寸草不生。9 月,面粉价格还是每桶 35 美元,10 月就涨到了45美元,11月为70美元,到了12月就成了110美元。这之后,无论花多少钱都再也买不到面粉了。《萨凡纳共和党人报》发文写道:“我们如何在这场战争中存活下去?在我们的城市,一桶面粉的价格高达 120 美元,连一蒲式耳玉米或其他去壳谷物都买不到……”
*终,尽管南方士兵英勇果敢,在良将的指挥下为理想而战,获胜的还是北方。林肯能取得胜利,是因为北方无论城市、乡村还是*重要的军队都没人挨饿。他们很好地吸取了独立战争的教训,为士兵提供了*优质的面包。亚历山德里亚的军需司令部中有烘焙方面的专家,他们都熟读拿破仑时期法国化学家的著作,尤其是帕尔芒捷的著作。所以,他们会更加精心地揉制面团,谨慎选择配料,并延长了烘烤时间。
路上经过了几十辆样子差不多的货车,一个孩子正睁大了眼睛盯着看,好奇里面装着什么。祖母说:“那里面都是武器。”有个司机掀开帆布,这时祖孙俩看到车里装着沉甸甸的黑面包,面包外皮闪着光泽。“这是大炮吃的吗?”孩子疑惑地问道。军队面包师笑了起来,神情坚定:“不,是人吃的。”他解释道,敌军可没有这样的弹药。“这些是林肯的‘炮弹’,是我父亲和兄弟们从地里挖出来,我又在烤炉里烤好的。”
...

作者简介

H.E.雅各布,德国新通俗专业书籍的奠基人之一。担任过记者,同时也是历史学家、小说家、文化史传记和“事物历史”的撰写人。著有《全球上瘾:咖啡如何搅动人类历史》等作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