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73015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65730153 ; 978-7-5657-3015-3

内容简介

书籍是历史悠久的传播媒介。书籍史涉及书籍从产生到传播的复杂过程,与媒介史、阅读史、编辑出版史、印刷技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领域有交叉关系,可以说是以书籍为对象的文化史。本书借鉴西方书籍史研究的视角,同时注重辨析中国的书籍文化史与西方书籍史、阅读史之间的文化差异。本书选择中国古代有典型意义的书籍作为具体案例,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及文化系统之中,探讨多种类型的书籍(字书、类书、选本等)在文化观念、编辑体例、知识分类等方面的特征,还有不同群体(儒者、隐十、女性、近代文人等)对书籍阅读和接受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勾勒书籍从古代到近代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的轨迹,以及在当今对于复兴很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各章均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参考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引据文献资料丰富翔实,具有古典文献学的扎实基础;写作思路清晰,内容新颖,便于阅读:对学界及业界多年来不断探讨的中国特色的编辑出版学有参考价值。

目录

一、总体思路 二、各章要点 三、修订情况 一、古代书籍的编辑概念 二、古代编辑与出版的关系 三、古代书籍编辑与刊刻的总体格局 一、以媒介为关键词的历史比较:《古今图书集成》是典型案例 二、以印刷书为标志的传播革命:不能仅以西方为尺度 三、以工具书为案例的跨文化比较:中国类书有特殊的文化语境 四、书籍“交流圈”流通环节比较:《古今图书集成》刊印方式变化 五、书籍文本形态的革命:从抄本到数据库 六、中、西书籍史比较的启示 附录:汉字文化圈的书籍史比较 一、编辑动机:“同文之治”的特殊意义 二、编辑顺序:《清文鉴》在前、《康熙字典》在后 三、注重声韵:《佩文韵府》与《康熙字典》比较 四、特殊效应:奉为“字典”与文化控制 一、政治环境变化:打破偶像 二、字典观念改变:推陈出新 三、印刷流通方式变化:进入市场 一、标榜文治的编辑理念 二、文献一统的编辑体例 三、以类相从的编排方法 四、类书编辑传统的终结 五、古代类书的文献价值 一、中国古代的“博物”观念 二、中国古代博物知识的分类体系 三、西方“博物学”概念的引进 四、西方博物学概念与中国博物资料比较 五、中国近代新式博物书籍的特点 一、狐的动物属性与祥瑞说 二、狐的形象与诗文 三、狐的幻化与小说 附录:古籍中的“司晨鸟” 一、“别出梅花一类” 二、参照类书体例 三、汇辑评注资料 四、梅花文献的文化价值 一、摘句与诗歌品评 二、诗选与“秀句”集 三、摘句品诗的特点及评价 一、儒士的读书方式 二、隐士的读书方式 三、陶渊明的读书生活 一、读书目的:士人的志向与技能 二、读书方法:苦读与“涵泳” 三、图书收藏:读书种子不 一、为“女德”作《女诫》 二、为《诗经》动情肠 三、才女的读书空间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于翠玲,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编辑学会会员,曾任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中国编辑出版学、文献信息学、中国典籍文化与传播史等。出版《朱彝尊<词综>研究》(获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传统媒介与典籍文化》、《印刷文化的传播轨迹》、《现代出版信息检索》(获首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一等奖)等书,参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中华文明史》《普通编辑学》等书,主编并撰写《大学生媒介文化素养概论》《教师与媒介教育》《媒介文化素养的多维视野》等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