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66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77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030696670 ; 978-7-03-069667-0
本书特色
本书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考古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文化因素分析法等。通过对前期实地调查获取的 手资料进行窟龛形制、造像样式、造像组合、装饰题材等方面的型式分析,进而按照特征相似性进行分组,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记录及题记进行分期研究和年代判断,解决各石窟与造像的年代问题及年代序列。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手的嗣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本书适合历史考古专业工作者,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及文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资料分析篇
**章 绪论 (3)
**节 概述 (3)
第二节 研究简史 (8)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53)
第二章 响堂山石窟分期研究 (56)
**节 龛窟类型分析 (56)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72)
第三节 年代推断 (79)
第三章 东魏—北齐其他石窟分期研究 (84)
**节 龛窟类型分析 (84)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96)
第三节 年代推断 (102)
第四章 河北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104)
**节 类型分析 (105)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230)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248)
第五章 河南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261)
**节 类型分析 (298)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310)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314)
第六章 山东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329)
**节 类型分析 (330)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364)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368)
第七章 山西单体造像分期研究 (385)
**节 类型分析 (396)
第二节 分组与分期 (406)
第三节 样式特征与年代 (409)
研究探索篇
第八章 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研究 (421)
**节 东魏时期 (421)
第二节 北齐时期 (426)
第三节 “响堂样式”的确立 (431)
第九章 响堂山造像与东魏—北齐单体造像比较研究 (433)
**节 东魏时期 (433)
第二节 北齐时期 (439)
第十章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的来源 (448)
**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西方因素 (448)
第二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中原因素 (458)
第三节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南方因素 (469)
第十一章 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影响 (484)
**节 龛窟形制的影响 (484)
第二节 造像样式的影响 (496)
第三节 刻经的影响 (501)
第十二章 “胡化”还是“汉化”?——响堂山石窟所反映出的东魏—北齐历史演进 (512)
**节 东魏—北齐初年的“胡化”倾向 (513)
第二节 “河清改制”所反映的“汉化”思潮 (526)
第三节 “胡汉杂糅”的复杂历史演进 (535)
第十三章 佛塔传播与信仰嬗变——高齐皇室转轮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538)
**节 印度佛塔的起源及传播 (538)
第二节 佛塔传入中国 (550)
第三节 佛塔的中国化 (561)
第四节 东魏—北齐佛塔的特征及信仰 (575)
第十四章 题材刻经所反映的东魏—北齐佛教信仰与宗派 (581)
**节 华严信仰的展现——以南响堂第1、2窟的布局、题材与刻经为例 (581)
第二节 唐邕刻经反映的高官信仰 (591)
第三节 石窟造像反映的法华信仰 (594)
第四节 题材、供养人与宗派信仰 (600)
第十五章 结语 (628)
参考文献 (637)
后记 (675)
插图目录
图1-1 东魏—北齐石窟分布图 (5)
图1-2 东魏—北齐单体造像分布图 (6)
图1-3 《亚东印画集》第三辑目录 (9)
图1-4 《亚东印画集》第三辑发表南响堂第2窟中心柱正壁主尊 (10)
图1-5 1957年北大历史系考古专门化师生在南响堂石窟第7窟外合影 (13)
图2-1 北响堂北洞平面图 (57)
图2-2 南响堂第1窟平面图 (57)
图2-3 水浴寺第1窟平面图 (57)
图2-4 北响堂中洞平面图 (57)
图2-5 北响堂南洞平面图 (58)
图2-6 南响堂第3窟平面图 (58)
图2-7 北响堂北洞主室周壁塔形龛 (59)
图2-8 北响堂北洞神王龛 (59)
图2-9 北响堂中洞菩萨龛 (59)
图2-10 南响堂第2窟主室周壁大龛 (60)
图2-11 南响堂第5窟主室大龛下神王龛 (60)
图2-12 北响堂北洞帐形龛 (60)
图2-13 南响堂第5窟帐形龛 (60)
图2-14 南响堂第7窟帐形龛 (61)
图2-15 北响堂北洞中心柱正壁大龛主尊 (61)
图2-16 北响堂南洞主尊 (62)
图2-17 南响堂第1窟中心柱正壁主尊 (62)
图2-18 南响堂第7窟正壁主尊 (62)
图2-19 南响堂第1-40龛主尊 (62)
图2-20 北响堂北洞中心柱左壁大龛主尊 (63)
图2-21 水浴寺第1窟中心柱左壁大龛主尊 (63)
图2-22 北响堂北洞中心柱胁侍菩萨 (64)
图2-23 北响堂中洞窟门甬道左右侧菩萨 (64)
图2-24 南响堂第7窟右壁大龛胁侍菩萨 (65)
图2-25 水浴寺第1窟主室左右壁大龛胁侍菩萨 (65)
图2-26 北响堂中洞中心柱正壁胁侍菩萨 (65)
图2-27 北响堂南洞正壁大龛左右内侧菩萨 (66)
图2-28 南响堂第7窟正壁大龛胁侍菩萨 (66)
图2-29 北响堂中洞力士 (66)
图2-30 北响堂南洞力士 (67)
图2-31 南响堂第7窟力士 (67)
图2-32 北响堂中洞中心柱正壁主尊背光 (68)
图2-33 南响堂第7窟正壁大龛主尊背光 (68)
图2-34 北响堂北洞中心柱左壁主尊头光 (68)
图2-35 南响堂第2窟中心柱正壁主尊头光 (69)
图2-36 水浴寺第1窟主尊头光 (69)
图2-37 北响堂南洞主室顶部藻井 (70)
图2-38 南响堂第7窟主室顶部藻井 (70)
图2-39 北响堂南洞左右壁主尊圆台 (71)
图2-40 南响堂第7窟正壁主尊圆台 (71)
图2-41 北响堂北洞主室左壁后部顶端千佛 (80)
图3-1 榆社圆子山石窟平面图 (85)
图3-2 羊头山第2窟平面图 (85)
图3-3 厍狄太傅公窟平面图 (85)
图3-4 小南海中窟平面图 (85)
图3-5 羊头山第6窟平面图 (86)
图3-6 天龙山第2窟平面图 (86)
图3-7 天龙山第1窟平面图 (86)
图3-8 高庙山石窟左壁维摩说法龛 (87)
图3-9 羊头山第3窟左右壁大龛 (87)
图3-10 羊头山第7窟圆拱龛 (87)
图3-11 左权石佛寺石窟正壁大龛 (87)
图3-12 天龙山第3窟正壁大龛 (88)
图3-13 天龙山第16窟正壁大龛 (88)
图3-14 开河寺第2窟大龛 (88)
图3-15 开河寺第3窟大龛 (88)
图3-16 姑姑洞下窟中心柱正壁帐形龛 (89)
图3-17 天龙山第2窟正壁帐形龛 (89)
图3-18 羊头山第6窟主尊 (89)
图3-19 圆子山石窟右壁主尊 (90)
图3-20 开河寺第2窟正壁主尊 (90)
图3-21 羊头山第9窟右壁主尊 (90)
图3-22 响堂寺第1窟左上龛主尊 (90)
图3-23 开河寺第3窟左壁主尊 (91)
图3-24 羊头山第9窟左壁主尊 (91)
图3-25 姑姑洞中窟正壁主尊 (92)
图3-26 天龙山第16窟主尊 (92)
图3-27 响堂寺第1窟正壁主尊 (92)
图3-28 响堂寺第1窟左壁下龛主尊 (92)
图3-29 姑姑洞下窟北壁东龛主尊 (93)
图3-30 大留圣窟正壁主尊 (93)
图3-31 羊头山第8窟胁侍菩萨 (94)
图3-32 圆子山石窟右壁胁侍菩萨 (94)
图3-33 小南海中窟左壁右胁侍菩萨 (94)
图3-34 瓦窑村东窟左壁右胁侍菩萨 (94)
图3-35 开河寺第3窟胁侍菩萨 (95)
图3-36 姑姑洞中窟左壁左菩萨 (95)
图3-37 高庙山石窟正壁胁侍菩萨 (95)
图3-38 开河寺第2窟胁侍菩萨 (95)
图4-1 河北东魏—北齐单体造像分布图 (105)
图4-2 曲阳修德寺昙晏等造佛立像 (216)
图4-3 北吴庄道胜造药师像 (216)
图4-4 曲阳修德寺赵道成造多宝像 (217)
图4-5 临漳北吴庄和妣沙李迴香造太子思惟像 (217)
图4-6 曲阳修德寺王和王思兄弟等造多宝像 (217)
图4-7 曲阳邸显造思惟菩萨像 (218)
图4-8 藁城比丘尼贠度门徒等造像 (218)
图4-9 藁城贾兰业兄弟造像 (218)
图4-10 曲阳修德寺赵田姜造像 (218)
图4-11 赵郡王高睿造像 (219)
图4-12 武安北罗峪寄尼等一百余人造像碑 (219)
图4-13 南和县北关慧炬寺道润等二百余人造像碑 (219)
图4-14 临漳北吴庄窖藏出土No.32造像碑 (220)
图4-15 曲阳修德寺王合父造释迦坐佛 (220)
图4-16 北吴庄圆雕佛塔 (220)
图4-17 曲阳修德寺朝阳村邑义卅人造释迦坐像 (222)
图4-18 智颜竫胜姊妹兄弟三人造像主尊 (222)
图4-19 曲阳修德寺陈思业等造释迦多宝像 (223)
图4-20 曲阳修德寺张敬遵造双坐佛像 (223)
图4-21 曲阳修德寺李神景兄弟造无量寿像 (223)
图4-22 曲阳修德寺刘遵伯造弥陀像 (224)
图4-23 曲阳修德寺王合父造释迦像 (224)
图4-24 曲阳修德寺王和王思兄弟等造多宝像 (224)
图4-25 曲阳修德寺静藏造释迦像 (224)
图4-26 曲阳修德寺张庆宾造弥勒像 (225)
图4-27 曲阳修德寺僧想造弥勒佛坐像 (225)
图4-28 曲阳修德寺昙晏等造佛立像 (225)
图4-29 北吴庄长孙氏造阿弥陀像主尊 (225)
图4-30 北吴庄智徵造观世音像主尊菩萨 (226)
图4-31 曲阳修德寺乐零秀造观世音像主尊菩萨 (226)
图4-32 黄骅藏清信士佛弟子常武周造像 (AS36)主尊菩萨 (227)
图4-33 曲阳修德寺李兴祖造观音像 (227)
图4-34 北吴庄一菩萨二弟子像主尊菩萨 (227)
图4-35 曲阳修德寺惠照造思惟菩萨像 (228)
图4-36 曲阳修德寺道起造思惟菩萨像 (228)
图4-37 曲阳修德寺高市庆造思惟菩萨像 (228)
图4-38 北吴庄孙景薨造弥勒像主尊菩萨 (229)
图4-39 北吴庄张景章 造观世音像左右胁侍菩萨 (229)
图4-40 北吴庄道胜造药师像左胁侍菩萨 (229)
图4-41 北吴庄孙景薨造弥勒像左右胁侍菩萨 (229)
图5-1 河南东魏—北齐单体造像分布图 (261)
图5-2 张永洛造像碑 (299)
图5-3 张伏惠造像碑 (299)
图5-4 嵩阳寺碑 (299)
图5-5 邑师比丘僧道略等三百人造像碑 (299)
图5-6 道俗九十人造像碑 (300)
图5-7 刘碑寺造像碑 (300)
图5-8 李氏合邑造像碑 (301)
图5-9 鲁思明造像碑 (301)
图5-10 刘子瑞造像碑 (301
节选
资料分析篇 **章 绪论 **节 概述 一、解题 东魏—北齐时期,从时间跨度上,迄自公元534年,北魏*后一个皇帝孝武帝因不堪权臣高欢的操纵而西奔关中,宇文泰随即在长安拥立孝武帝。高欢为与之抗衡,立元魏宗室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史称东魏。公元550年,高欢子高洋逼孝静帝退位,自立为帝,建立北齐王朝。至公元577年(建德六年),北周武帝挥师东征,俘北齐后主、灭北齐。 东魏—北齐国祚虽短,仅四十多年,但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原因就是它继承了北魏以来的侫佛风尚。东魏时期,政权草创,虽有孝静帝设法会的记载,但比之北魏晚期的“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 ,已经是大大降温。进入北齐时代,举国上下陷入了奉佛的狂热之中。以邺城为例:“属高齐之盛,佛教中兴,都下大寺略计四千,见住僧尼仅将八万”。除了文献记载之外,开凿于水畔山崖间的石窟和各地层出不穷的佛教造像,也是这一佛教昌盛时代留下的印记。前人留下的大量石窟造像,为探讨佛教艺术、佛教信仰、审美风尚、历史背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前人研究,多以“过渡性”来观察这一时期的石窟与造像。因为学术界历来以北魏和隋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两大高峰。夹在这两大高峰之间,国祚甚短的东魏—北齐石窟与造像,自然就是高峰之间的低谷。然而,文献当中关于北齐皇室及重臣的佞佛行为史不绝书。归属东魏—北齐辖区内的中原北方地区,历年来出土的各类佛像窖藏亦以此时期造像为大宗。细审此时期的石窟造像,虽然有承继北魏特征的因素,但也有不少新风开创,对隋唐石窟造像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因此,对这一时期的石窟造像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搞清这个转折时期石窟造像的特点,是本书力求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范围 本书所研究的东魏—北齐时期的石窟,按照宿白先生对中国石窟寺的分区界定,应是属于中原北方区中的第四小区——晋豫及其以东地区 ,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的大部分地域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地区。书中涉及的造像,亦是分布于上述区域内,经由科学发掘或者现仍存地面上的单体佛教造像。 1. 石窟 在这一时空范围内的重要石窟遗迹(图1-1)有:河北邯郸峰峰矿区的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河南安阳的小南海石窟和宝山灵泉寺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除上述重要石窟外,在山西境内还分布着大量中小型石窟,包括:太原附近的姑姑洞和瓦窑村石窟;阳泉的平定开河寺石窟;晋中的祁县子洪石窟,榆社圆子山石窟和响堂寺石窟,左权石佛寺石窟和“高欢云洞”石窟,昔阳石马寺石窟,寿阳石佛寺石窟;晋东南的武乡良侯店石窟,高平羊头山石窟、石堂会石窟和高庙山石窟,泽州碧落寺石窟。河北有几处小型石窟,如封龙山石窟,唐县厍狄太傅公窟,涉县林旺石窟、艾叶峧石窟、娲皇宫石窟等。河南有鹤壁五岩寺石窟,卫辉霖落山香泉寺石窟,荥阳王宗店石窟,林县千佛洞,淇县武公祠(前嘴)石窟等。山东亦有部分此时期的造像遗迹,但均为在天然窟穴中稍加修补,再雕刻佛像,如济南龙洞大洞内的三铺造像等。 2. 单体造像 自1949年以来,在前述的地域范围内,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及附近区域(如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地区),陆续发现了大量的佛教造像,既有引起轰动的河北曲阳修德寺、山东青州龙兴寺、河北临漳北吴庄等大型窖藏,也有许多中小型窖藏和零星造像的出土。据不完全统计,历年来出土的东魏—北齐单体造像的数量已逾数千,出土地点遍及整个东魏—北齐统治区域(图1-2)。 图1-1 东魏—北齐石窟分布图 河北省的单体造像主要出土于冀中与冀南这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除曲阳修德寺故址的造像窖藏外,在曲阳城内还发现过一批佛像。另外,在曲阳附近的定州、唐县、蠡县都有造像出土。更北一些的易县也发现了小型的造像窖藏。冀南的邯郸地区,是东魏—北齐的都城——邺城所在,在北吴庄窖藏出土以前,邺城遗址上就发现过多批造像。邯郸附近的成安县也有较大规模的窖藏。石家庄附近的藁城,以及邻近鲁西北的南宫、威县等,也有少量造像出土。另外在靠近渤海湾的黄骅县(现河北省黄骅市)有两处佛像窖藏出土,说明当年这里也是一个佛教中心。 图1-2 东魏—北齐单体造像分布图 河南境内发现的东魏—北齐单体造像,主要发现于:豫北地区,如淇县、浚县、焦作、新乡等地;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地区,如洛阳、偃师等地;以登封为中心的嵩岳地区,如登封、郑州、新郑、襄城等。 山东省境内东魏—北齐时期的单体造像,在分布上大致有两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即以青州为中心的鲁中、鲁北地区和鲁西南、鲁南地区。在以青州为中心的区域内,博兴、广饶、高青、无棣、昌邑、章丘、济南等地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单体造像。在鲁南的临沂、枣庄以及鲁西南的鄄城、巨野、成武、阳谷等市县也有不少发现。相对来说,半岛地区较少发现这一时期佛教造像,除诸城外,其他地区未见报道。 山西境内的东魏—北齐时期的佛像,主要发现于山西中部的太原、阳曲、文水、盂县、寿阳、忻州,山西西南部的运城以及平陆、垣曲、芮城、新绛、稷山、永济、万荣、临猗,山西东南部的长治以及沁县、榆社、武乡等地。 此外,其他地区也有少量东魏—北齐时期的造像出土,具体出土地点及基本情况详见后文的调查与研究部分。 三、东魏—北齐石窟造像的重要性 东魏—北齐时期的石窟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上承北魏旧制,下启隋唐新风,是一个过渡、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自20世纪初,中外学者们采用科学方法开始石窟寺的调查与研究以来,在研究中原北方石窟寺时,在重视以云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万历十五年
¥15.3¥26.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10.5¥38.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发明里的中国(平装)
¥9.0¥25.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25.4¥49.8 -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36.8¥65.0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1.0¥76.0 -
资治通鉴
¥12.2¥35.0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罗马考古-永恒之城重现-发现之旅.历史卷
¥14.2¥3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8¥36.0 -
天人之际 薛仁明读《史记》
¥23.3¥48.0 -
名家小史——中国历代党争史(图文版)
¥12.0¥29.8 -
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
¥19.6¥58.0 -
鸿儒国学讲堂:中国历代党争史
¥11.2¥32.0 -
吕氏春秋鉴赏辞典(文通版)
¥10.8¥28.0 -
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
¥10.6¥32.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2/陈磊(笔名:二混子)作品
¥16.4¥39.9 -
世界简史
¥19.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