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的病毒

包邮身边的病毒

¥30.6 (7.3折) ?
1星价 ¥30.6
2星价¥30.6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82501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1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558250132 ; 978-7-5582-5013-2

本书特色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减少和控制疫病流行,不仅仅是医学科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难题。人类对于病毒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未知的病毒。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认识病毒是什么,了解*基本的相关知识,有效削弱关于病毒的谣言和恐惧的科普图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性质,感染宿主的方式和特点,列举了一些重大的感染人的病毒,可以让读者了解身边常见的病毒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作者的视野并不仅限于此,还通过对一些并不感染人的病毒,如各种植物病毒、水生动物病毒、环境中的病毒等内容的介绍,充分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病毒遍布的世界里,有史以来便是如此。无论是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是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与病毒等微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处。

目录

第1章 奇特的病毒
第1节 微小而神秘
开启微观世界之门
细菌与疾病
比细菌更小
第2节 病毒是什么
活的物质
目睹病毒
发现不止
第3节 病毒家族
第2章 漫长的战役
第1节 一个喷嚏
第2节 伟大的胜利
被消灭的天花
脊髓灰质炎
第3节 艰难的博弈
乙型肝炎——胶着的战场
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的曙光
艾滋病——艰难之路
从狂犬病到埃博拉——突破物种界限
第4节 与敌共存
永不消失的流感
高明的潜伏者——疱疹病毒
冠状病毒的凶猛袭击
第3章 病毒的星球
第1节 病毒的起源
生命的奥秘
进化的动力
第2节 地球的底色
无处不在
城市微生物图谱
碎色郁金香
养殖箱里的白斑虾
迁徙的病毒
复活的巨型病毒
第3节 亦敌亦友
从鸡开始
倒戈者W
敌人的敌人
巧妙的工具
结语 下一次大流行
人类依靠科学迎战致命病毒
我国的病毒科学快速发展
迎接下一次大流行
人-动物-病毒
压力事件与病毒溢出
附页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全部

节选

从庞大的蓝鲸到渺小的蚊蚋,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神奇的生命。然而不止如此,在高山、在海洋、在雪山、在丛林,甚至是在幽暗的深海、沸腾的热泉里,还生活着各种各样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也活跃着各种微生物,是一个热闹的“微生态系统”。 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式的生命体,通常极为微小,但却非常独特。 开启微观世界之门 17世纪之前,人们无法理解生命如何产生。腐肉生蛆、腐草化萤,一些不容易观察到其繁衍方式的生物,如各种寄生虫、昆虫等,看起来更像是从环境中自然发生的。人体的疾病,被认为是体内的“体液”或“五行之气”的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传染性的瘟疫,则是某些神秘未知的“气”“毒”“粒子”等传播造成的。 1590年前后,荷兰人扎哈里耶斯·詹森用两块透镜制作出了现代光学显微镜的雏形。在此基础上,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改进了显微镜,并在1665年出版了著名的《显微图谱》。书中附有五十多幅精美的织物、木材及昆虫等的微观图片。**个真正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代尔夫特,16岁时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亚麻布制品店打工,6年后回到老家自己经营店铺,也在业余时间琢磨他*喜欢的显微镜研究。也许是亚麻制品商人验货时的特殊镜片给了他灵感,他手工磨制了一块透镜,装在一片金属板上,制成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清楚地看到了牙垢、水滴、井水中“微小的活动物”,并画下了其中某些细菌的形态。列文虎克对微生物、精子细胞、毛细血管及昆虫生活史、动植物组织结构的研究,对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领域都颇有贡献,在与“自然发生说”的论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开启了人类对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引导人类进入了实验微生物学的时代。 细菌与疾病 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这些微生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涉及生命的起源问题,而微生物的产生则是从非生命到生命之间重要的一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支持生命的“自然发生论”,认为不同的物质中会产生出特定的物种。高等动物通过“动物热”产生,而低等动物则是从泥土和黏液中产生的,潮湿的泥土会产生老鼠,晨露与黏液结合会产生蠕虫、昆虫。17世纪之前,“自然发生论”占主导地位。1688年,意大利医生弗朗切斯科-雷迪用实验手段挑战了“自然发生”的猜想。他观察了苍蝇留在牛羊肉上的卵,记录了卵的发育过程,发现不同的蛹变成不同的苍蝇。雷迪发表了论文《昆虫发生的试验》,说明苍蝇来自虫卵,否认了水和粪土或者腐肉结合就可以产生昆虫的假说。 但即使是在雷迪发表他的实验结果之后,对“自然发生论”的争论仍未平息。直到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通过令人信服的“曲颈瓶实验”,才彻底动摇了“自然发生论”的观点。在那个时代,细菌等微生物已经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直观的观察。巴斯德在一个曲颈烧瓶和一个竖直开口的烧瓶中装入培养基,然后煮沸消毒,使其中的液体培养基都变得无菌。烧瓶中的培养基冷却后,空气里的尘埃携带细菌等微生物进入竖直瓶颈的烧瓶,培养基因微生物繁殖而腐败;而由于瓶颈弧度的原因,在弯曲瓶颈的烧瓶中尘埃和微生物会沉淀在烧瓶的颈部,无法到达瓶内的培养基上,故瓶内的培养基始终无菌而不会腐败。“曲颈瓶试验”虽然没有说明微生物是怎么产生的,但却证明微生物不会从培养基中无端产生。巴斯德也证明,即使是非常容易腐败的液体,如牛奶、酒等,如果得到适当的无菌处理,都能够保持新鲜而不变质。巴斯德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短时间高温处理牛奶或红酒,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尽量保持其他物质不被破坏)为食品工业的保鲜储存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至今仍被广泛使用。P2-5

作者简介

冯勇,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多年从事病毒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HIV/AIDS致病机制与免疫调控。科普作家,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团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