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环境、社会关系与供应链网络治理

包邮制度环境、社会关系与供应链网络治理

¥96.4 (7.3折) ?
1星价 ¥96.4
2星价¥96.4 定价¥13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680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6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668080 ; 978-7-03-066808-0

本书特色

本书适合从事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与研究生、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人员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

内容简介

我国正处于经济与制度转型期,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效率逻辑范式难以解析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行为。《制度环境、社会关系与供应链网络治理》源自中国现实与西方理论相背离的问题思考,根植于“现实”与“变化”,以关系型社会、政府参与经济的中国情境为研究背景,辨识、分析并重构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多层级理论框架,应用理论分析、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打开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黑箱”,构建中国本土理论模型,为宏观层面的国家制度设计与微观层面的供应链网络制度安排提供理论依据与经验参考。 本书适合从事供应链管理、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与研究生,政府部门人员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阅读学习。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中国现实与西方理论之悖论 1
1.2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的内涵 3
1.3 供应链网络治理研究现状 11
1.4 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第2章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解析 18
2.1 公司治理向网络治理的延伸 18
2.2 供应链网络治理的理论研究脉络 23
2.3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39
2.4 多元制度逻辑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理论框架 48
2.5 本章小结 49
第3章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探索性案例扎根研究 51
3.1 探索性案例扎根研究方法介绍 51
3.2 供应链网络治理理论预设与数据收集 55
3.3 基于案例扎根方法的数据分析 57
3.4 初始研究命题的提出 61
3.5 本章小结 64
第4章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理论模型构建 65
4.1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构念界定 65
4.2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研究假设 69
4.3 本章小结 80
第5章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83
5.1 问卷设计 83
5.2 数据分析方法 90
5.3 数据分析软件 97
5.4 预调查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98
5.5 正式调查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 104
5.6 本章小结 117
第6章 政府逻辑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机制研究 118
6.1 制度环境、风险感知与治理模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18
6.2 制度环境对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风险感知、治理模式的因果关系检验 119
6.3 风险感知在制度环境与治理模式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126
6.4 本章小结 130
第7章 关系逻辑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机制研究 132
7.1 社会关系、风险感知与治理模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32
7.2 社会关系对供应链网络企业风险感知、治理模式的因果关系检验 133
7.3 风险感知在社会关系与治理模式之间的中介作用检验 140
7.4 本章小结 144
第8章 二元逻辑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机制研究 146
8.1 制度环境、社会关系与治理模式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46
8.2 制度环境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 147
8.3 制度环境、社会关系对治理模式的交互作用检验 149
8.4 本章小结 153
第9章 三元逻辑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机制研究 154
9.1 社会关系、产权性质与市场化进程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154
9.2 社会关系、产权性质与市场化进程的层级回归分析 155
9.3 社会关系、产权性质与市场化进程的边际效应分析 157
9.4 本章小结 159
第10章 全书总结与展望 160
10.1 主要结论 160
10.2 主要贡献 165
10.3 不足之处 165
10.4 进一步研究建议 166
附录一 文献分析 168
附录二 访谈调查 169
附录三 调查问卷 171
附录四 数据分析 175
参考文献 182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 论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而现代供应链正是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新增长点、新动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企业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有效管理模式。作为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供应链网络治理是从宏观层面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的制度安排。保障供应链网络治理产生正协同效应,其关键在于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的选择。全球供应链领先企业普遍采用网络治理模式,而中国企业仍热衷于一体化治理模式。中国企业为何反其道而行之?正是中国情境下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行为与西方理论相背离现象,激起了“中国式理论”研究的兴趣,本书力求更深层次地探究西方理论在中国现实的适应性。 1.1 中国现实与西方理论之悖论 随着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变,网络联结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商界经营的面貌。传统的企业边界正在逐渐消失,组织范围不断扩宽,更高层组织形式的“供应链网络”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并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趋势(Addo-Tenkorang et al.,2017)。供应链网络既不同于企业的科层机构,也不同于纯粹的市场机制,是处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形式”,是“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握手”,是价格机制与权威机制的融合。供应链网络是一种适应知识社会、信息经济,并以网络联结为纽带、以创新为灵魂的组织形态(李维安,2003)。独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转向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市场份额的分割将在供应链网络之间定格,构建价值共创的供应链网络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 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的个体理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存在着集体理性与个体理性的冲突,难以实现帕累托*优(Gerwin,2004),甚至存在可以直接导致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破裂的机会主义风险。供应链网络治理恰恰具有缓解机会主义风险的作用(威廉森,2001)。理论与实践已证明,高效的供应链网络治理能够提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催化创新,促进产品开发,加强网络范围的学习,实现绿色环保、全球化发展等(McWilliam et al.,2020;Nasr et al.,2015;Ojha et al.,2018;王长峰,2016)。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决策意味着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之间的控制水平与资源承诺水平(Ashenbaum,2018)。然而,中国企业并没有按照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逻辑进行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基于分工协作的供应链网络正在逐步走向纵向一体化。什么原因驱使中国企业如此热衷于一体化经营? 基于理论思考发现,中国企业的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行为并没有遵循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逻辑,原因有二:**,现实中的供应链网络并非存在于“真空”中,而是嵌入到社会大环境中(Granovetter,2007)。社会环境是组织与网络发展的关键决定因素,仅从单一视角透视其本质将无法实现全面理解(DiMaggio and Powell,1983;Hagedoorn,2006)。其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成员之间的经济行为除了经济交换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互动元素,而这些元素恰恰无法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只有将分析视角拓展,将社会与行为变量共同纳入分析视野,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供应链网络的运行。第二,在西方国家,企业所考虑的是成本*小化与利益*大化,因此交易成本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处于转型经济中的中国企业受到政治、规范与社会认知的约束,将不会仅以经济效率为目标进行战略选择。在制度不成熟的转型阶段,企业优先考虑的是生存而不是效率,合法性则成为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当制度压力超过组织效率问题时,组织必须通过调整管控结构以应对压力、获得合法性,增加生存机会。因此,在转型经济体的研究中,制度理论比交易成本理论更具解释力。 由此可见,在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的供应链网络治理比较成熟,并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动态均衡,因此在西方研究者的视野中,以成熟市场为基础的环境背景,社会关系与制度环境作为相对稳定的场景而“淡出”。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供应链网络治理结构尚不合理、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孙国强和石海瑞,2009)。因此,我国供应链网络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一研究议题对处于经济与制度双重转型期,注重社会关系的中国企业而言尤为重要。由于企业的产权特征与治理的特殊性,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捏合”和“拉郎配”式构建供应链网络(张维迎,2010),而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发生成,有悖于供应链网络自身的生成机理和运行原则,使原本只属于资源配置范畴的企业合作问题,成为涉及经济、社会与政治多方面的管理问题。 本书试图运用组织社会学的合法性逻辑与源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效率逻辑形成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完善供应链网络治理理论的需要 中国制度转型是循序渐进进行经济改革的结果,而非激进转型的产物,以中国这种独*的制度环境为情境因素,展开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的中国管理研究的进程。在中国情境下,将政府参与经济、社会关系等构念纳入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分析框架并验证其重要作用,弥补了已有研究过分关注于经济效益与效率而忽视制度基础与社会基础影响作用的缺陷,不仅有助于深化社会网络与制度环境视角下的供应链网络治理研究成果,而且检验了西方理论对我国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的适用性,解决了西方理论在中国特殊情境下的“水土不服”问题,有助于启发东西方制度文化背景下的比较研究。 2)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 作为新兴经济组织形态,供应链网络治理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同供应链网络的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风险与绩效要求从治理的角度进行供应链网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冲突的思考,特别是面对负面效应及高失败率,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建立适应性的治理模式以减少运作风险。中国情境下的治理模式适应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合作竞争中实施有效的治理,通过资源再配置来降低风险成本,并提高竞争优势,而且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网络组织的有效运作,为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3)国家政策制定工作的需要 从整个产业角度考虑,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选择会影响整个产业结构,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组织的演化趋势。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合理地引导当地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可以带动本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终达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基于中国特殊情境的供应链网络治理不仅有助于改善中国产业所嵌入的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加强供应链网络内部制度安排,而且可以为提升中国产业网络化发展,以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提供实践指导与政策建议。 1.2 供应链网络治理模式的内涵 1.2.1 供应链网络的内涵界定 1.供应链网络的概念 网络组织作为一种独*的组织形态,需要像Mintzberg(1979)区分不同的组织形式一样,区分不同的网络组织形式。企业集团、战略联盟、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网络等不同类型的网络组织形式的运作机理不同、依赖的交易环境与制度环境不同,不同网络组织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有所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Jones et al.,1997)。因此,围绕中国情境下供应链网络失败率较高的现实问题,将研究对象明确界定为“供应链网络”,并对“供应链网络”的概念进行界定。 (1)网络(network):“网络”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网络被描述为纤维线、金属线或其他类似物联结而成的“网”的结构。网络这个概念正成为管理领域*热门的概念之一,处于主导地位的组织模式与研究范式经历了“组织—关系—网络”的发展历程(Parkhe et al.,2006)。网络是节点及节点间联结的集合,根据不同的节点与联结可辨别出不同的网络组织(Brass et al.,2004)。在社会学研究中,强调摈弃对行为主体“属性”的重视,而着重考察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将网络定义为具有一定资源的行动主体及其关系所构成的结构(Kilduff et al.,2011)。在比较制度研究领域,网络被视为基于市场治理与科层治理之间的混合体制,体现合作或联盟关系。 (2)供应链:“供应链”概念源于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彼得 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之后迈克尔 波特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过程中将其发展为“价值链”,*终演变为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与零售商所构成的“供应链”。供应链是指从原材料供应直至产品(或服务)送达*终客户的整个过程。供应链分析与产业链分析类似,但产业链分析以生产商为中心,而供应链分析则注重满足顾客并创造整条供应链价值*大化,重塑企业间关系,形成围绕互补资源和能力联盟的虚拟一体化形态的供应链网络。 (3)供需网络(supply-demand network):从组成环节角度,供应链是围绕某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链,包括满足顾客需求的直接或间接链环,如原材料(或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与顾客。从环节的参与者角度,上游关联企业视为供方,则自身为需方;下游关联企业为需方,则自身为供方(Cheng and Wu,2006)。因此,构成了环环联结的供需网络。 (4)网络组织(network organization):组织的网络化演进经历了“从组织网络(network of organizations)、网络化组织(networked organization)、组织间网络(networking organization)到网络组织”的发展之路。学者对网络组织的称谓各异,主要有网格组织(cellular organization)、中间性组织(intermediate organization)、虚拟公司(virtual corporation)、有机网络(organic network)、混合安排(hybrid arrangement)、增值伙伴(value-adding partnership)、跨组织结构(inter-organizational configurations)、联盟资本主义(alliance capitalism)、企业集团(business group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s)、组织的网络形式(network forms of organization)等。网络组织这一术语较好地刻画出新型组织的基本特征,即“网络形态”的“组织”。网络组织是目标导向的,以有形或无形活动规则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维持长久关系的方式,是介于市场与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Powell et al.,2005)。 鉴于以上相关概念,将“供应链网络”定义为:由具有自主决策能力与互补资源的业务单位或企业作为网络节点,通过供需关系链构成的具有虚拟一体化形态的纵向型网络组织。 2.供应链网络的特征 通过供应链网络运营过程分析,可发现供应链网络的三大特征:一是供应链网络是企业间合作的新型经济组织形态。供应链网络的运作模式具有典型的委托代理特征,既没有有效的市场运作规范,也没有行政隶属关系,缺乏严格的约束,更容易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二是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个体,共同参与供应链网络交易活动,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即供应链网络成员企业行为与供应链网络整体目标冲突,导致难以实现帕累托*优。三是不同于简单的市场交易,供应链网络参与企业之间通过资金、技术、信息与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与能力互补,产生整体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单纯市场交易的收益。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链网络参与企业基于风险的考虑投入有限资产以防“套牢”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网络的总体收益。 3.供应链网络的研究层面 根据研究对象的界定,供应链网络的分析层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