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的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的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

¥58.1 (6.8折) ?
00:00:00
1星价 ¥64.5
2星价¥64.5 定价¥86.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732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9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030673275 ; 978-7-03-067327-5

本书特色

目初步形成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研究框架,为我国战略联盟的管理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知识经济时代,战略联盟已承担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任。分析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导向的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问题,是有限资源情境下指导战略联盟合理配置资源,明晰战略联盟创新系统“技术一社会”的协同作用关系,提高创新产出的核心途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遵循复杂系统“机理分析—复杂性特征—动态规律”的研究脉络展开论证,初步形成基于资源基础观的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研究框架,为我国战略联盟的管理实践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本书的研究内容可为从事战略管理、知识管理和复杂网络研究的学者提供跨学科的多元化视角、综合性的研究思路、优势互补的研究方法,以及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理论拓展与实践应用的双重推进。

目录

目录
第1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趋势分析 1
1.1 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现状 1
1.2 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的研究现状与态势 7
1.3 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的协同演化的研究现状与态势 12
1.4 研究现状总体评述及研究趋势分析 15
第2章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理论基础 18
2.1 资源配置模式的理论要点 18
2.2 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的理论要点 21
2.3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分析框架 28
第3章 资源有限情境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的涌现机理研究 36
3.1 资源有限情境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初始条件 36
3.2 资源有限情境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临界涌现的仿真设计 42
3.3 资源有限情境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临界涌现的仿真实验 45
第4章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涌现特征研究 52
4.1 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形成机理 52
4.2 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导向作用的演化博弈模型 55
4.3 不同资源配置对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导向作用 60
4.4 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导向作用的差异性分析 78
4.5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复杂性特征 80
第5章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的涌现规律研究 91
5.1 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联结规则设计 91
5.2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涌现规律的仿真设计 93
5.3 不同资源配置导向下战略联盟知识流动网络协同演化涌现规律的仿真实验 98
参考文献 108
附录 118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趋势分析 1.1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现状 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是指联盟组织为达成创新目标,以*有效的方式分配现有或可控的物质要素,以期推动现有物质要素的高效利用和新要素的开发,同时对外部需求做出响应的组织运营方式。早期Barney(1986,1991)提出的资源组合(resources bundling)、资源供给等重要思想是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研究的先声。近年来,资源利用率等相关研究的兴起,也为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思想借鉴。“定向资源”“资源整合与分配”“资源规划”等词已成为学术界与实践领域分析资源配置模式的通用语言(Das and Teng,2001),学者以产学研、知识密集型产业、研发或技术联盟、电子信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战略联盟的资源配置模式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曹霞和刘国巍,2015)。 本书以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作为关键词对ScienceDirect、Wiley InterScience、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等数据库及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检索平台1985~2017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和严格筛选,得到与本书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共69篇,主要来源于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Gulati et al.,2000)、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Inkpen and Tsang,2005)、Management Science(Barney,1986)等综合类期刊,也有部分文献来自Research Policy(Guan and Liu,2016)、Organization Studies(Das and Teng,2001)、Technovation(de Man and Duysters,2005),管理科学学报、管理评论等组织理论或创新管理类期刊,少部分源自《中国工业经济》等经济或商业类期刊。这些研究从战略管理、组织关系、创新网络、资源稀缺性等视角分析了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及相关问题。 1.1.1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脉络 从现有文献看,与本书相关的研究存在五条相对清晰的研究脉络,分别隶属于资源基础理论学派和网络创新理论学派的研究领域。 资源基础理论学派主要从资源导向和资源整合视角出发,关注资源在战略联盟中的价值等利用率等问题。**条主线是以Barney(1986)为代表的资源稀缺性研究脉络,他承袭了Penrose关于资源论的解释,提出了“理查德租金(Ricardian rents)增长源自联盟组织特殊资源稀缺程度”的重要理念。此后,围绕该理念的战略联盟资源配置延伸为当前主流的战略资源动机论,Badaracco(1991)认为扎根于联盟组织的资源是推动组织加入战略联盟的根本动力;Lei(1993)持类似的观点,他指出战略联盟形成的主要原因就是联盟组织为了获取其他组织的稀缺资源。Das和Teng(1998,2000)进一步将上述观点升华至联盟组织形式的高度,认为资源特点决定了联盟的属性,联盟组织投入的资源类型组合决定了联盟的资源配置形式。 第二条主线是以Blodgett(1991)为代表的资源类型及规划研究脉络,他认为资源的划分与配置应围绕技术、组织的知识和营销技巧三个方面,Chi(1994)从知识范畴的视角完善了Blodgett的理论,指出技术、营销和管理竞争性是联盟组织制定资源配置模式的导向。Lyles和Reger(1993)的研究结论则成为目前资源配置模式选择的主流观点,他们认为资源配置模式的核心是研发能力、资金、技术专长、独立机构和地理位置。我国学者刘益等(2003)进一步总结了现有文献的观点,认为资源配置模式应基于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进行规划。 第三条主线是基于熊彼特租金(Schumpeter rents)的价值论观点,Hamel(1991)根据价值理论和组织能力理论,提出资源配置模式应该是映射联盟组织模仿甚至获取其他组织能力的运营方式,需围绕“认知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资源要素的规划。Madhok和Tallman(1998)则从资源价值的角度指出,资源配置模式是以战略创造为目标的要素整合与获取方式,联盟组织能力的构筑不仅是价值活动的体现,更是培育和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而在市场机制导向下,市场的综合需求则是联盟进行资源配置的前提,好的资源配置模式应围绕技术需求、营销和服务,以及政府政策等方面展开。Ma等(2012)也以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过程为研究对象,证实了战略联盟的资源配置是内外部资源由识别到整合的复杂过程,而高效的资源配置模式本身也是联盟能力的映射。 网络创新理论学派主要从战略网络和技术创新的价值网络角度出发,关注网络内联结主体的资源分布和网络资源整合等资源配置模式问题。第四条主线是以Jarillo(1988)为奠基人的战略网络(strategic networks)研究脉络,他根据战略管理思想所提出的网络资源渠道论,成为后续学者从网络视角研究战略决策性质资源配置模式的重要基石。Gulati等(2000)结合新经济社会学,交叉Barney(1986)的资源基础理论完善了Jarillo对战略联盟网络资源配置模式的解读,明确指出战略联盟的资源配置模式不应仅以技术的发展为导向,更需要注重社会交往。以Richter(1999)为代表的文艺学派则认为,知识是战略联盟网络资源配置的主导因素。以Tomlinson等(2000)为代表的生态观学派学者指出,基础资源配置模式围绕的是底层的物质要素,而高效适用的资源配置模式应以知识、关系组合和政府干预为中心。Inkpen和Tsang(2005)则将战略联盟描述为“网络化”的合作组织集群,内部蕴含的资源是多维度、多样化的要素结合,网络形成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快资源的整合速度,而资源配置模式应关注如何对多维度、多样化的要素予以高效整合与利用。Casanueva等(2014)高度认可了Inkpen和Tsang(2005)的观点,并指出战略联盟网络的资源及配置模式是网络内以知识为核心的稀缺资源借助流通与交换实现互补的动态运营手段。 第五条主线也是从复杂网络观点下衍生出的创新价值网络研究脉络。其中,代表学者Granovetter(1985)从结构嵌入和关系嵌入两个方面暗示了探讨联盟网络资源配置问题的价值,并号召后续学者探索性地从联盟网络内包含的技术网络和关系网络两个维度,讨论知识的多样化作用对资源配置不可忽略的影响。但由于Granovetter(1985)提出的观点是基于松散和紧密两种不同网络形式的冲突分析,因此,后续以Granovetter(1985)观点为研究基础的其他理论学派对战略联盟网络资源配置模式关注点的理解存在差异。Williamson(1991)以结构嵌入为逻辑导向的交易费用理论学派学者认为,网络的形成降低了组织合作的交易费用,资源的配置应围绕提高组织利益进行设计规划。而Powell(1990)等以关系嵌入为逻辑导向的成本理论学派学者认为,战略联盟的资源配置模式需将重点放在利用组织关系与联结的优势低成本获取非冗余、差异和多样化的知识。相比国外学者,我国学者多从价值论本身对战略联盟网络的资源配置模式问题进行分析,吴晓波等(2005)、张树义等(2006)均证实,基于网络结构进行资源配置是战略联盟提升创新产出价值的新途径,并将规划重点置于关系维系与技术合作的协调维护上。此类观点也与Larsson等(1998)的思想相吻合,即在注重关系导向和技术导向双重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网络内外资源配置模式的“握手”。而吴涛和胡新爱(2007)等基于价值链视角对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也为战略联盟资源整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据此,本书总结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的发展脉络及代表性学者,如图1.1所示。 图1.1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的发展脉络及代表性学者 1.1.2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导向作用的研究 复杂网络理论的兴起使得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研究范式的研究趋势发生了变化,传统上从有限性和市场机制角度分析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重心已经向基于网络主体位置、网络结构和网络关系的多样化、多维度方向发生倾斜。网络视角的丰富性和多元化颠覆了以往联盟组织一般性的资源配置模式研究思路。学者考虑的因素不仅局限在资源的稀缺程度上,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也逐步细致(Aarstad et al.,2010;钱锡红等,2010)。基于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的研究脉络,学者对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导向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成因 Harrigan和Newman(1990)指出,不同资源分配方案为战略联盟带来的收益是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形成的主要诱因。类似地,Sampson(2005)在以技术联盟价值产出为核心问题的研究中认为,资源配置的不同模式决定了联盟组织发展的前景,因为适用性高的资源配置模式可能无限制地为技术研发提供一种或多种服务生产力和附加价值。Hitt等(2000)强调,将资源置于不同技术或项目中所获得的预期收益是不同资源配置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Dyer和Hatch(2006)指出,资源互补性是设计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重要依据,因为这与合作所能创造的租金收入直接相关。Huang等(2005)持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联盟组织资源的互补程度决定了联盟的产出价值,各种资源配置模式均应建立在合作互惠的基础上,且联盟组织应始终培养根据关系变化调整当前资源配置模式的能力。Wittmann等(2009)从关系角度解读成功战略联盟的**要素时强调,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产生源于合作、竞争力、供求、当前的地位和管理者具备的素质。Klingebiel和Rammer(2014)的观点具有总结性意义,他们不仅认为在当前资源有限约束条件下,不同资源配置模式产生的根本在于联盟组织差异化的投资目标与配置前景,而且暗示一种适宜的资源配置模式应在加强技术战略意图的基础上,实现维系合作关系的目的,这对于降低技术风险,缓和联盟组织间的共生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2.战略联盟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因素 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演化自战略网络的观点,Gulati(1998)在其提出的正式契约结构演化中,将外生资源依赖与网络内生嵌入驱动视为网络视角下,分析资源配置模式影响因素的两个并行思路。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不同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网络节点、网络联系和网络整体三个部分。网络节点方面,要素多样性和关系多样性是学者研究的主要内容,节点的活跃程度就成为联盟组织配置资源时需要参考的内容。Tsai(2001)指出,作为网络组织*基本的构成单位,联盟组织的位置与能动性将决定网络内资源的分布与配置模式。他们的观点启示了Vapola等(2010)的后续研究,联盟组织资源的分布和使用计划由节点间的扩散关系、节点间的紧密程度及节点自身的活性共同决定。此外,围绕网络节点进行战略联盟资源配置模式研究的学者发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不仅要考虑节点的自身特性,也要结合节点在战略联盟中所处的位置(池仁勇,2007)。 网络联系方面,组织理论在复杂网络中的应用使得学者从分析个体和个体的属性,过渡到关注个体间的联系及相关属性之中(Parkhe,1991)。Ahuja(2000)通过对化工产业战略联盟的分析,指出网络中节点间的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是影响资源配置模式趋势和偏好的重要因素。Abrahamson和Rosenkopf(1997)在花车效应(bandwagan effect)的仿真实验中也肯定了网络联系系数是联盟组织设计资源配置模式的影响因素。Klingebiel和Rammer(2014)提出,联盟组织设计配置资源模式时不仅要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