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为学跬步集

为学跬步集

1星价 ¥21.8 (3.2折)
2星价¥21.1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402196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362页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54021965 ; 978-7-5540-2196-5

本书特色

本书是“日知文丛”之一种,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红民所作学术随笔集。内容分为问学之路、情谊绵长、敝帚自珍、他山之玉4辑,从不同侧面反映作者求学经历与心得,收文40余篇。“为学跬步”,取义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意,为学路上步虽小虽慢,但一直前行不敢懈怠。“问学之路”主要回顾求学之路,一些重要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思考;“情谊绵长”主要是一些回忆导师、前辈、朋友的教诲与学术友谊;“敝帚自珍”集中了作者自撰(编辑)著作的前言、后记;“他山之玉”主要是作者为其他学者著作写的序言与。各专题内,大致以时间为序。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红民所作学术随笔集。内容分为问学之路、情谊绵长、敝帚自珍、他山之玉4辑, 从不同侧面反映作者求学习史的经历与心得, 收文40余篇。“为学跬步”, 取义荀子《劝学篇》中的“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之意, 为学路上, 进步虽小虽慢, 但一直前行不敢懈怠。“问学之路”主要回顾求学之路, 一些重要的学术经历与学术思考 ; “情谊绵长”主要是一些回忆导师、前辈、朋友的教诲与学术友谊 ; “敝帚自珍”集中了作者自撰 (编辑) 著作的前言、后记 ; “他山之玉”主要是作者为其他学者著作写的序言与评论。各专题内, 大致以时间为序。

目录

问学之路
两次高考 / 2
大学生活拾零 / 12
早年读书经历与我的书房 / 24
茅先生指导我写论文 / 34
研四十年 / 38
民国档案与我的学术研究 / 61
哈佛燕京图书馆:我学术生涯的加油站 / 66
两次在福读蒋介石日记 / 77
作别哈佛 / 87
情谊绵长
忆r/>——饺子里的母爱 / 94

茅先生的三件小事 / 99

张老师无法

——恩师80大寿感言 / 102

永远的,永远的傲 / 116

始知相忆深

——我与政治大学历史系师生的情缘 / 119

世间再无蒋老师

——悼念蒋永敬教授 / 125

痛悼敬爱的胡春惠教授 / 132

豁达的小计

——与计秋枫教授交往几件事 / 137

送别蕴茜 / 142

敝帚自珍

《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

电稿”研究》后记 / 150

张宪文教授与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南京学派”

——《中华民国史新论》序言 / 157

《朱培德评传》序言 / 162

《蒋介石的后半生》后记 / 170

《亲历中国革命》译后记 / 174

书写蒋介石研究的学术史

——“蒋介石代中国研究丛书序言 / 179

《中外学者论蒋介石——蒋介石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导读 / 186

《中代思想家文库·胡汉民卷》导言 / 198

费正清如何为哈佛争取“蒋廷黻资料” / 221

《什么是好的历史学》序言 / 227

《细品蒋介石》序言 / 235

《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前言 / 247

《异同之间:中代教会大学个案研究》序言 / 259

他山之玉

传统行业的现代转型

——《移植与:民国的中医医政》代序 / 268

民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

——《国民政府考试院研究》代序 / 277

《传统、机遇与变迁——南京城市现代化研究(1912—1937)》序

言 / 283

《国民政府监察院研究》序言 / 288

《国家与建设: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研究(1928—1938)》

序 / 292

《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就业问题的认识与应对(1934—1949)》

序 / 297

《战时国民政府行政机构改革(1937—1945)》序 / 301

《图说老南京》序 / 307

评王奇生《党员、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

态》 / 310

“以人为本” 书写行业史的新成果

——《新式交通与社会变迁:以民国浙江为中心》评介 / 315

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收获

——评四卷本《中华民国史》 / 323

皓首穷经著文章

——读杨天石《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还原13个历史》 / 327

附录

追求开放与有公信力的史学研究境界

——陈红民教授访谈录 / 334

后 记 / 361
展开全部

节选

两次高考

2020年,是考入大学42周年。昔日风华正茂青年,已成年逾花甲之老翁。将当年奋力高考与大学生活片断记下,雪泥鸿爪,聊以。

(一)学徒工报考初战失利

我出生在山东泰安,10岁后全家移居南京,1976年高中毕业。父亲是,母亲是工人。我参加高考前不久,刚分配在南京的一家拖拉机配件厂做学徒工。在当时,不用上山下乡,且在一个地方国营性质的工厂上班,在所有中学同学中,属于很幸运的了。

恢复高考的消息,是1977年秋天听一位中学同班同学说的,同学的父亲是南京工人医院的医生。有天神秘地告诉我,他父亲说,要恢复高考了。这个神秘的“小道消息”,并未在我心里发生太大影响,也就是知道了,觉得它和我的关系不那么大。一是我对上大学没有更多的概念,更不会想到自己能上大学;二是我高中毕业不用下农村,也是满足了不少苛刻条件才留在南京的。在分配过程中,父母托关系才分到这家中型地方国有企业,就是比起其他留城而分到街道小作坊工厂的,也不知要好多少倍,我挺知足。

那家工厂已多年未招工,当年一下子了300多名中学生。高考消息确实后,很多青工都表示要去参加大考,跃跃欲试。但我初没有下决心,说一点没有想法,也不要是对能否考上没有底,没自信,怕报名考不上。

一件偶然的事,改变了我的想法,促使我下决心去考试。有天上夜班,工间休息闲聊,一位女工师傅问我,车间里好多青工都要报名考大学了,你打算报名不?我说,我们家里没这种背景,自己也不行,所以就不考了——说没有背景,是指父母文化都不高,且自认为不行,没有自信心,是个安于现状的人。那位女工的下一句话,激起了我内心的骚动。她说:“我看车间里新来的年轻人里,就你还不错,其他人都敢报,你怎么就不报呢?何况高考报名也不要交钱。你配而不配地去考一次嘛。”“配而不配”是南京话,意为不做白不做。人生有时候就是因为他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引发自己内心的震动而发生改变的。我也因为这位师傅的激励,鼓足勇气去报了名。

这位女工师傅其时没多少接触,她的名字叫张莉,我永远感谢她。后来招了位研究生,也叫张莉。因为与那女工同名,我对她比其他同学要多些关照。

报名之后开始复现一片茫然。不知道怎么去准备,不知道将怎么应考。一方面是无从找资料,什么也没有,连教材都找不到,根本不知道要复么;另一方面,我的中小学教育正好与“命”重合,是混过来的,那时的教材无非都是“命”背景下的“革命化”知识,如语……

作者简介

陈红民,山东泰安人。历史学博士。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蒋介石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中国历史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曾任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兼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蒋介石代中国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等论著,研究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