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中圣哲,笔底波澜:杜甫传

诗中圣哲,笔底波澜:杜甫传

1星价 ¥24.8 (5.5折)
2星价¥24.8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3937818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13937818 ; 978-7-5139-3781-8

本书特色

◆杜甫的一生早就被历史定格,诗文也被传颂千年,这本书参考了杜甫年谱,尊重史实,也不乏想象,写下了杜甫艰难的一生。 ◆杜甫的诗歌流传千古,因为杜诗,弥补了史书的缺失部分;因为杜诗,我们感受到杜甫的伟大人格魅力。 ◆他的诗歌生动真切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当被胡人捉住困居长安时,个人的生活与心境充分表达在了《春望》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无论处境如何,始终家国情怀;纵使千难万苦,心系黎民百姓。千年的时光磨灭了许多爱恨情仇,但诗圣杜甫的光辉永远灿烂不休。 ◆本书分八章,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穿插杜甫的行迹和诗作,网状地介绍杜甫的一生。

内容简介

《杜甫传》是一本全景式介绍杜甫一生行藏的传记,共计8章30节,文后附有杜甫年谱,扉页有前言,书后有侧记,共11万字。从少年裘马轻狂到中年颠沛流离,一直到晚年江舟漂泊。“诗圣”之称,尝尽人间悲欢,看透世间哀乐。 这是一本重点介绍杜甫诗文艺术的传记,有情义缱绻的温情之语,也有沉郁顿挫的忧愁之句。在综述杜甫一生踪迹的同时,对他的诗文也加以详细介绍,突出诗文背后的历史解读。“诗史”之谓,笔墨有温度,句读有力度。 杜甫是唐朝人,故其脱不开时代窠臼。杜诗能万古传,因其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写不尽,只能一窥;杜诗读不透,只能千诵。这本《杜甫传》,可一观。

目录

第/章 名门之后壮志酬

名门之后 

童年生活 

第二章 裘马清狂少年游

吴越之游 

放荡齐赵间 

李杜相逢 

梁园聚会 

石门宴别  

第三章 客居长安仕途难

长安,长安 

独耻事干谒  

三大礼赋  

长安的朋友们 

故旧郑虔  

长安十年 

第四章 安史之乱流离苦

安史之乱  

流亡  

羁留长安  

只身逃离 

左拾遗 

北归羌村 

第五章 为官几载终弃官

重回长安 

三吏三别  

秦州同谷  

第六章 漂泊西南天地间

成都草堂  

漂泊避难 

幕府生涯 

第七章 江舟从此别人间

旅居夔州  

江舟漂泊 

身死他乡 

第八章 诗中圣哲著千秋

患难与共的爱情  

少陵自有连城璧 


杜甫年谱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名门之后壮志酬 名门之后 作为诗人,杜甫俨然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杜甫生活的唐朝,是诗歌创作的辉煌时代。从诗人荟萃的时代里脱颖而出,写下许多忧国忧民、反映现实的诗歌,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无疑是伟大的,其诗歌更是不朽的。 深邃的目光、瘦削的脸庞,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杜甫给人的印象与潇洒飘逸的诗仙李白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与他的一生历经战乱,生活凄苦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杜甫是一介布衣,出身贫寒,否则如何能深刻地体验民间疾苦呢。殊不知他是名门之后,其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因此杜甫自号“杜陵野老”,其远祖可追溯到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杜周。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灭吴统一战争的统帅之一。其文韬武略,博学多才,勤于著述,样样精通,因此被称为“杜武库”,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滕王阁序》中“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即将王将军比作杜预,极尽恭维。 杜甫对杜预极为推崇,曾经到杜预坟墓所在的首阳山下住了一段时间。日日瞻仰先祖,让杜甫的景仰之情与日俱增。他写下了《祭远祖当阳君文》,表达对先祖的崇敬和赞美,字里行间流露着自己作为杜预后人的骄傲和自豪。“降及武库,应乎虬精。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荆州,祲清东吴,建侯于荆,邦于南土。河水活活,造舟为梁。洪涛,莽汜,未始腾毒,《春秋》主解,膏隶躬亲。”同时,他也希望自己能够继承杜氏家族奉行儒家的传统,“小子筑室,首阳之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 杜甫的祖父是唐代大诗人杜审言。杜审言(约645-约708),字必简,唐高宗咸亨进士,官修文馆直学士,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其在诗坛的地位,与宋之问、沈佺期齐名。杜审言的诗多是写景、唱和及应制之作,以浑厚见长。杜甫云 “吾祖诗冠古”,可见其对于祖父诗歌的推崇。杜审言工于五律,对近体诗之形成与发展,颇有贡献,被后人评论为中国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他的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意起笔起,意止笔止,真自苏、李得来,不更问津建安”,被明朝的胡应麟赞许为初唐五律**。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诗遂成为杜氏家族的新传统,以至杜甫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勉励儿子继承写诗的家风。 杜审言自恃才高,常常自高自大,为人傲慢。他曾说:“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意思是他的文章超过了屈原、宋玉,书法连王羲之见了都觉得羞愧。苏味道任天官侍郎时,有一次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出来后他对旁人说:“苏味道必死。”旁人皆大惊失色,忙问是何原因,他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词,应当羞愧而死。”晚年病重时,宋之问、武平一曾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呀!”其目中无人可见一斑。 杜审言“恃才高,以傲世见疾”,时常出言不逊,得罪人,终于遭受了一场大祸。武后圣历二年(699),杜审言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杜审言“又与群僚不叶”,司户郭若讷在司马周季重面前陷害杜审言,二人罗织罪名,将杜审言关进牢狱,将欲杀之。杜审言的次子杜并十三岁,亦随父赴官,得知父亲将被奸佞所害,悲痛欲绝,不思饮食,日渐消瘦,整天不说话。“盐酱俱断,形积于毁,口无所言。”思虑许久,杜并的心里萌生出冒死报仇的念头。 儒家经典《礼记·曲礼》云:“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儒家的经典《春秋·公羊传》也说:“不复仇,非子也。”*有名的当属伍子胥为父兄复仇的故事。春秋时期伍子胥的父兄因谗言,被楚平王冤杀。伍子胥历经艰辛逃亡到吴国,处心积虑,为吴国练兵,*后,指挥吴国大军攻入楚国。尽管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伍子胥依然把楚平王尸体挖出来,鞭尸三百以报仇雪恨。 在尊崇儒家思想的杜氏家族,杜并对这些经典和故事太熟悉了。不惜任何代价为父报仇雪恨,既是父子之情,也是儒家称颂的崇高德行。杜并下定决心,制定复仇计划。 他每日打探司马府的动静,终于打听到是年七月十二日,周季重将在府内大摆宴席。杜并化装成司马府的家仆潜入司马府,见周季重坐在首席,正与众人推杯换盏。他端着一个酒壶,悄悄走到周季重身边,乘其不备,突然从袖中抽出匕首,朝周季重猛刺。席间顿时大乱,府内官兵立即围拢上来,乱刀中杜并被砍死。周季重也重伤不愈,奄奄一息,临死前,他说了一句非常懊悔的话:“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 事情震惊了朝野,杜审言因此得救。人人都被杜并舍身救父的故事所感动,说杜并是孝子。侯门之后、文章与张说并称为“燕许大手笔”的苏颋为他作墓志,赞曰“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殁而犹生”。工文辞、与王勃齐名的刘允济为他作祭文。后来,武后召见杜审言,欣赏他的诗文才华,想留用他,问曰:“卿喜否?”杜审言想起儿子惨死,百感交集,遂蹈之舞之以谢恩。武后令他作《欢喜诗》,诗成后很满意,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

作者简介

张昕,女,安徽桐城人,现居池州。安徽中青年作家研修班学员、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近年来,散文、诗歌、小说散见于《散文百家》《散文诗》《江淮》《安徽群众文化》《澳门日报》《安庆晚报》《池州日报》《铜都晨刊》等报刊,荣获省级奖若干,入选各类选集若干。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