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堕落与救赎——威廉·戈尔丁小说中的悲观意识

堕落与救赎——威廉·戈尔丁小说中的悲观意识

1星价 ¥32.4 (5.8折)
2星价¥32.4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006279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76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310062799 ; 978-7-310-06279-9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研究威廉·戈尔丁在对人性和社会进行探究时流露出的悲观意识。全书共分五章。**章简要介绍戈尔丁的生平、创作经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其悲观意识在小说中的主题表达——“人性恶”,第三章分析其悲观意识观照下艺术手法的运用——寓言化(戏仿、象征、反讽),第四章从影响研究角度考察戈尔丁悲观意识的成因(哲学影响、文学渊源、历史语境、个人经历),第五章分析戈尔丁悲观意识下隐含的希望——救赎之路(救赎之路的意义、救赎之路的困境)。

目录

**章绪
论··1

**节生平与创作··1

第二节研究现状综述··5

第二章悲观意识的主题表达——人性恶··26

**节人性恶之无处不在的普遍性··28

第二节人性恶之不可避免的必然性··58

第三章悲观意识的艺术呈现——寓言化··72

**节戏仿:对传统的颠覆··73

第二节象征:恶的抽象表现··83

第三节反讽:对现实的戏谑··112

第四章悲观意识的成因··123

**节哲学影响:“人性恶”的哲学命题··123

第二节文学溯源:古希腊悲剧和荒岛文学··125

第三节历史语境:20世纪的精神荒原··132

第四节个人经历:“二战”体验与任教生涯··135

第五章悲观意识下隐含的希望——救赎··143

**节救赎之路的探寻··145

第二节救赎之路的意义··149

第三节救赎之路的困境··154

结语··159

附录:威廉·戈尔丁创作年表··164

参考文献··166
展开全部

节选

  戈尔丁生活的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代。现代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使人的物质欲望不断发酵膨胀。人变得更加贪婪,迷失了本性,异化成科学、工具、战争的奴隶,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在戈尔丁的早期小说中,许多都隐含着“堕落”这一主题原型。《蝇王》中的孩子们在流落荒岛前,是生活在文明世界中受道德、教育、法律等一系列规则制约的“英国小绅士”。初登荒岛时,这些文明的印记完好地保存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同亚当、夏娃一样,在伊甸园般的小岛上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随着人性中隐藏的恶的全面爆发,孩子们一步步堕落。为了满足吃肉的贪欲,他们残忍地杀死野猪,并且开膛剖肚,割头献祭。为了满足对权力的贪欲,他们争权夺利,不惜野蛮地杀死同伴。孩子们的堕落将伊甸园一般的小岛变成了人间地狱,他们自我放逐,亲手将自己逐出了伊甸园。拉尔夫在小说结尾时不禁“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继承者》的故事沿袭了希腊神话中各时代发展的轨迹。尼安德特人虽然在人类进化链上属于落后的一环,但他们纯朴善良,同希腊神话中的“黄金一代”一样,没有矛盾纷争,没有尔虞我诈,在伊甸园般的丛林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新人”虽然在文明的进化程度上比尼安德特人高级,但由于受到贪欲的驱使,他们的生活如同“青铜一代”和“黑铁一代”一般,充满了暴力血腥。通过“新人”取代尼安德特人的故事,戈尔丁想要说明的是虽然这种取代按照“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是人类发展史上的进化,但实质上却标志着人性从“黄金一代”到“黑铁一代”的堕落。《自由堕落》更是直接以“堕落”为题,讲述了自幼被神父收养的萨米在自由意志支配下一步步背离宗教,走向堕落的故事。萨米在忏悔中对自我堕落的原因及过程的追问和反思发人深省。  2.救赎主题  救赎主题可以从“基督教救赎论”这一母题中找到原型。救赎(redemption)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之一,是《圣经》*重要的主题。人类祖先亚当、夏娃因偷食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后,人类一代代繁衍,罪恶不断加重,人类也因罪恶与上帝隔离。“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①。救赎包含两层意思:“救”表示拯救;“赎”表示代价,说明要想得到拯救就要付出代价。因此上帝派遣他的独子基督耶稣“道成肉身”降临人间,受尽苦难后舍弃生命死于十字架上为人类赎罪,将人们从罪恶中拯救出来。上帝通过对人类的救赎,显示他的爱与恩典。但要获得上帝的爱与救赎,还有两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信奉上帝、忏悔前罪。基督教揭示出入背离上帝乃是一切罪恶和苦难的根源,真实地指出人的罪性和无力自救的实况,表明人必须忏悔背离上帝的行为,相信上帝的救赎,这样才能重新拥有与上帝联合的生命,因信称义,得到上帝的恩典,获得救赎。  受基督教影响,“救赎”成为欧美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型主题,人的“堕落-受罚-忏悔-救赎-获救”成为欧美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叙事结构。戈尔丁出生于一个并无基督教背景的家庭,“二战”前他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二战”的参战经历使他放弃了理性主义,他认为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似乎比科学理性原则更符合客观现实。戈尔丁的早期小说大多表现“人性恶”的主题,但他揭示人性恶不只是为了揭示,而是为了探求一条救赎的道路。他希望人类能够意识到,进而反思、忏悔人性中存在的恶以及由此产生的恶劣行径,警醒并控制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他的小说中常隐含着“救赎”的主题。但由于戈尔丁对当代社会状况产生的深切悲观意识,再加上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他的小说大多只是展示了人物忏悔反思、努力实现自我救赎的过程,并没有呈现人类获得上帝恩典、得到救赎的圆满结局。  小说《蝇王》中西蒙这个人物被塑造成基督的化身,霍华德·鲍勃在《威廉·戈尔丁的小说》一书中指出:“西蒙的生活和死亡都是对基督的模仿”①。除了具有先知先觉、充满爱心等特点外,西蒙与基督耶稣的*主要相似点就是同为殉难者形象。西蒙发现了山顶“野兽”的真相后,想要把真相告诉同伴,将他们从黑暗、恐惧中解脱出来,但却被处于迷狂中的同伴当作野兽活活打死。西蒙之死与耶稣之死具有同样的救赎意义。戈尔丁后期小说《黑暗昭昭》中的麦蒂也是这样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两个形象表现出戈尔丁寻找人类救赎的某种尝试,他期盼在人类世界中出现一个上帝似的人,将生活在现代文明荒原中的人类拯救出来。

作者简介

侯静华,文学博士、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1项,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参与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4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