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08781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6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40878177 ; 978-7-5408-7817-7
内容简介
该书基于对德育过程(德育如何使人的内在发生变化)的观照,直面当前德育理论与实践中的核心问题——面对现时代人的精神困境、教育自身的精神困境,德育如何可能实现其自身的精神追求——深入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道德精神?并尝试引入“精神性”这一概念进行探寻和论证。从理论探索来看,是对德育过程理论和当前学校德育理论的有益补充与增进;从实践价值来看,直面并观照中小学德育实践中的精神困境,在德育理论的应然与德育现实的实然之间探寻一种“可能”。
目录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两种德育困境中的“精神性”探求
**节 两种德育困境:知识化与生活化
第二节 指向精神性的德育理论探索
第三章 德育的精神性之理想追寻
**节 引入精神性的概念
第二节 德育的精神性
第四章 德育的精神性之现实场域:师生生活
**节 生活空间层叠下的精神样态与德育
第二节 生活时间观念中的精神样态与德育
第三节 师生关系:德育生活中的精神资源
第五章 师生生活视域下德育的精神追求
**节 教师生活视域下德育的精神追求
第二节 学生生活视域下德育的精神追求
结语 探寻可能的德育路径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论德育的精神性》: (二)生活化的德育对精神冲突的漠视 强调道德与生活的关联,使道德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具有社会性、主体性的认识、体验和实践对象,这是为了克服知识化德育只专注于客体化精神而忽略学生的主体精神性的弊病。但是,回归生活的德育不得不直面另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现时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状况。现时代的社会价值导向是有其道德悖论的,生活化的德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它关注德育是否具有生活化的形式,却在这种形式中混淆德育应有的价值立场,甚至避免触及道德的崇高价值和理想层面,似乎因为其不具有生活的现实性就与生活毫无关联;它几乎完全遵从一种生活的随意性、自发性。因此,生活化的德育在面对现时代的精神状况以及人在精神生活中的缺失时,所呈现的是一种接纳和随从而非质疑和改造的姿态,它因此显得过于简单且盲目,并在生活化的过程中消解了德育所应有的自觉性和超越性。 事实上,现代生活本身的道德性是遭受质疑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遮蔽了精神生活,价值相对主义、价值实用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影响着人的精神样貌。“市场的金钱逻辑成为生活本身的逻辑,物欲主义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倒性优势价值观,主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外国学者将之称为暴发户式的‘没有灵魂的物欲主义’(soulless materialism)。”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违背公共道德和公共规范,并不意味着公众普遍地丧失了道德的感觉,而只是他们将价值相对化和实用化了。在当代中国,价值相对主义背后的道德正当性,是建立在价值实用主义基础上的”。在普遍的价值实用主义氛围中,人们渐渐习惯按照多重价值标准来生活。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当代中国一部分价值虚无主义者那里,连价值和道德本身也被唾弃了”②。在这种时代精神状况和社会生活背景下,用一种回避道德理想的崇高和神圣性的态度、一种掉落于或陷入混杂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进行德育是危险的、需要质疑的,因为德育回到生活事件中是要面对事物的复杂性的,是有挣扎的,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如果不能承认道德在其超越层面所具有的崇高、理想性乃至神圣性,缺乏具有深刻自觉性和反省性的、不断交流和对话的价值引导过程,德育便会失去方向、随波逐流甚至被生活淹没。 生活化的德育回到生活的事实本身,但它不是由德育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而是由生活事实来牵引德育活动;它不知道如何帮助学生去辨认、反思和批评生活本身,而是在简单化、随意化甚至平庸化的德育过程中混淆道德价值;它不是对生活的一种带有批判性的回归,而是一种迎合乃至顺从性的回归。然而,这种回归本身也意味着一种道德态度、生活态度,意味着德育只承认生活是道德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但不承认它也是道德反思和改造的对象。在生活化的德育过程中,可能有表面化的即时感官感受和肤浅的体验,但没有发生反思性的体验和具有持续影响的情感震撼,自然也缺乏改造生活的意义思索;学生仍然没有唤醒真实的、现实的主体性,没有展开个体的内在精神性过程,难以触及道德的自我问题,因为学生也只能陷人生活中,缺乏理想的高度,未能形成自我的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张力,没有矛盾和冲突,自然也感受不到直逼现实的自我的内在挣扎。可以认为,停留于简单化、随意化和平庸化的生活化德育,漠视道德所应有的超越性,它在回避现时代精神生活矛盾的同时,也回避了学生个体内在的精神性矛盾。这不但无助于培养学生自主的道德意识,更是德育在其理应坚守的精神阵地的溃退。 ……
作者简介
钟晓琳,教育学博士、博士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兼任首都师范大学朝阳小学科研副校长;研究方向为德育、情感教育、家庭教育;参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国家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教育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版)编写等,主持“十三五”教育部重点课题、北京市课题,参与国家、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课题10余项,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朱小蔓(1947-2020),安徽歙县人,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曾担任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创所所长、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德育》杂志社创社社长兼主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入选首届“当代教育名家”、改革开放40年“教育人物40名”。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