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真化生存: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

拟真化生存: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

¥30.2 (6.3折) ?
00:00:00
1星价 ¥33.6
2星价¥33.6 定价¥48.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209618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100209618 ; 978-7-100-20961-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现代性哲学、社会学研当人类普遍进入线上化生存,而这种生存方式还未经充分反思,我们确实应该选择一个哲学框架,对当下的生存态势进行整体性把握。

内容简介

“元宇宙”之类的概念预示了一种很好化的媒介生活,正在引发规模少见的讨论。想想看:脸书用户接近地球一半的人口,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微信“月活”超过十亿,将庞大的物理疆域浓缩进一个线上社群。超地理、超历史、超组织的媒介宇宙,确乎已在到来的路上。当人类普遍进入线上化生存,而这种生存方式还未经充分反思,我们确实应该选择一个哲学框架,对当下的生存态势进行整体性把握。在这本书里,我们选取的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批判理论视野,看看他提炼出的主体性问题、本体论问题,能否助我们在符号流动的媒介中,锚定“何为真”“我是谁”的答案。

目录

**章 寻找一个透视媒介的哲学媒介
**节 媒介权力与主体命运
第二节 历史年代与理论年代中的鲍德里亚
第三节 当下媒介现实与鲍德里亚现象
第四节 介入性批判

第二章 鲍德里亚媒介理论史前史
**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架构及其超越
第二节 乌托邦的想象:象征交换
第三节 “媒介的挽歌”

第三章 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路径与旨归
**节 媒介批判理论的关键词和展开方式
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
第三节 媒介批判的理论旨归:主体性建构

第四章 晚期鲍德里亚与马克思:颠覆或继承
**节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革命与主体性
第二节 拟真时代的“主体”与“革命”

第五章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的当下审视:理论及现实
**节 新媒介成为资本的架构方式
第二节 短视频语境下“真实”的建构
第三节 喧嚣却“沉默的大众”

第六章 结语:消失能否唤回?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拟真化生存: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   “后浪”与鲍德里亚的“符号/价值” 2020年五四青年节,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哔哩哔哩”(简称B站)推出了一个宣传片,名为《奔涌吧,后浪》。 短视频三分多钟,主线是60后主流正剧演员何冰的演讲。他以年轻世代为模拟倾诉对象,给出了巨量热情洋溢的赞美:“我看着你们满怀羡慕”,“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演讲在高潮处停顿,*后结束于一个“我正在看着你”的眼神,和有力的手势:“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的祝福,那么——奔涌吧,后浪!” 片子瞬间刷屏。 它经过一流企划团队的策划,联合发布方囊括了处于不同思想光谱的多个媒体: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新京报、澎湃、观察者网。但传播效果仍然远远超出策划者预料:5月4日之后的两个月,至少195个名字中带后浪的微信公众号诞生,24 300余篇与后浪相关的公号文章井喷,快手版《后浪》和钉钉版《后浪》等相继诞生。“后浪”当日登上微博热搜**名,同名话题24小时达到2.4亿阅读量,随后无数相关微博话题铺排而来,不断和公共话题结合产生新的讨论面向—— 有表达认同的,如#后浪时代#、#疫情下看见真正的后浪精神#;有传递反建构态度的,如#别叫我后浪#、#不被定义的后浪#;有年轻世代自嘲的,如#摆摊吧后浪#、#后浪生存图鉴#、#后浪式省钱#;有继续关注“前浪”“后浪”关系的,如#某某致后浪#、#某某某谈后浪#、#前总统夫妇勉励后浪#、#某某某称赞90后后浪的力量#。 可能,这个话题更带有鲍德里亚式的色彩:“你是什么浪?” 策划者应该想不到,他们创造了一个鲍德里亚式的“符号/价值”,而它带有一种催动传播的力量。一方面,“后浪”是漂浮的“能指”,没有具体指涉物,指涉物虚位以待,等待现实填充;另一方面,“后浪”执行“符号/价值”的基本原则“差异性”,用媒介制造符号性差异,然后回沁现实,产生为渊驱鱼的效果。结果就是,社交媒体上不同年龄的人开始自动用“前浪”“后浪”自我定义,“/”由此再次产生了。 符号政治经济学时期的鲍德里亚,在双向意义上看待“后浪”这样的符号/价值。如前所述,斜杠“/”体现了鲍德里亚当时的理论纠结:符号/价值还是否是一种价值,符号政治经济学还是否是一种政治经济学? 一方面,符号/价值的提出,意在实现符号逻辑对价值逻辑的超越,回应商品价值主导的生产型社会关系向符号/价值主导的消费社会关系转型的时代问题。因此它具有一种非价值性,或者说超价值性。在这里,鲍德里亚充分运用了索绪尔与本韦尼斯特的语言学(符号学)理论。 作为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颠覆了语言用以表达事物的传统理解,将语言解析为一个封闭的、独立自足的系统,一套由所指(概念)和能指(图像、音响)组成的符号体系,并确立了它们之间的**原则:任意性关联原则。“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 因此,这个封闭自足的系统超越于现实之外,单个符号本身没有意义,只能在与其他符号的差异、比对关系中才能获得意义。索绪尔*经典的比喻就是拿符号系统与下棋作比——棋子的价值在棋盘中,由不同棋子间的结构关系决定,抛出棋盘的棋子因为失去结构而变得没有意义,符号系统也如是。 其后继者本韦尼斯特敏锐地看到了结构主义和任意性关联原则导致的现实缺失,因此在能指与所指之外提出了“指涉物”概念。指涉物,即是现实,能指zhuo zi与所指“桌子概念”之外的、立在地上用以书写载物的可感可触的那个东西。这是一个防止任意性关联原则极化的理论补救,但在鲍德里亚看来,这却是本韦尼斯特对符号学的背叛。 鲍德里亚以指涉物为靶子指出,消费社会或者说后现代社会里,“符号与‘真实’指涉物的分割并不存在”,在能指的统治之下,所指与指涉物共同构成了内容,如同使用价值已经不是具体的有用性、而是被需求建构起来的抽象的体系,指涉物意义上的世界也只能看作是符号的现实展开,“它们不过是象征性的拟像”。 这个观点似曾相识。在索绪尔的后继者当中,就有结构主义者和符号学家进行过极致化推论,认为符号系统产生特定语言的意义世界,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世界中,现实万物才得以安排,社会行为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按照语言模式进行“编码”的活动。哲学家拉康就曾有言:“是字词的世界产生了物的世界。”在这里,传统认知中现实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颠倒,或者说,现实被消解了。 鲍德里亚同样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这样的颠倒。一重颠倒是,在马克思意义上,价值是对人类劳动的抽象,现实(指涉物)是逻辑在先的。鲍德里亚认为世界是符号系统的现实展开,符号是逻辑在先的。与之相关的另一重颠倒是,马克思的价值背后是现实的社会关系,而鲍德里亚的价值是一种在结构关系(如“前浪”和“后浪”对比)中形成的无指涉物的价值(前浪指谁,后浪指谁?)。结构语言学的能指和所指系统里,没有指涉物的价值。相应地,符号无法价值化,因为它已经超越指涉物。消费社会的意指方式取代了生产社会中的生产方式。 与此相矛盾的另一方面是,符号/价值仍然处于鲍德里亚“一般政治经济学”的四重构架中,与价值体系内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并列并互相转换,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鲜明的价值性。也可以说,符号/价值是添加了符号学滤镜的价值理论。 比如,符号/价值可以转换为交换价值。“后浪”火了之后,大批社交媒体营销都在消费这个符号,后浪读书、后浪电影类推介纷纷出现,借助它的文化联想而命名的节目,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也获得了一种传播的助力、变现的助力。甚至“浪”这个字眼本身,都被事件重新赋值,提供了巨大的文化消费空间。文化特权、符号垄断,可以再转变回经济特权和价值,在这里可见一斑。 再如,符号/价值可以转换为使用价值。鲍德里亚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已经不是具体的“有用性”、对应一种生存的需要,而更可能是依据差异性符号“有用性”以及对它们的消费而产生的社会价值的增值。“前浪”发声是一种社会精英阶层、主导阶层再次自我确证的需要,隐性表达了其所拥有的社会建构权力。被建构的概念“后浪”即使受到了很多青年“拒绝被定义”“拒绝被说教”的抵制,但它仍然因此反向满足了年轻世代态度表达的需要。而这种态度表达和人设确立,是互联网媒介时代的刚需。 ……

作者简介

刘文嘉,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先后在光明日报总编室、评论部、全媒体工作,现任光明日报社评室主任,兼全媒体总编室副主任。学术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当代法国哲学,涉及部分文化哲学命题。目前致力于媒介批判的跨学科研究,尝试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介入当下媒介现实。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